武汉综改方案上报 土地、金融政策有望突破

2008-07-15 08:57 499

在“两湖”获批“两型社会”综改区半年后,多项具有含金量的政策支持将揭开面纱。

    本报记者从国家发改委获悉,今年4月递交给国家发改委的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 (“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简称“两型社会”)综改方案,经过相关部委论证讨论、修改后,已于7月初上报国务院。按通常程序,该方案会在7月中下旬通过国务院批复。

    这份上报国务院的武汉城市圈综改方案,涵盖了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科技体制、统筹城乡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金融体制等多个“机制体制创新”。其中,最具有“政策礼包”意义的领域集中在土地、金融、环保等方面。

    同样获批为“两型社会”综改区的长株潭(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综改方案”,目前还在国家发改委有关职能司局的案头,即还处于各方征集意见过程中,不久也会上报国务院。

    两个“两型社会”综改区方案被国务院批复后,探索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尝试将依次展开。

    金融“政策礼包”

    在“综改区”期待的各种国家政策中,最有可能批复的是金融领域。

    据本报记者了解,由国家发改委上报给国务院的武汉试验区综改方案中,提到“产业基金”和“区域性银行”两个字眼。这意味着,“把武汉构建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设想,找到了落脚点。

    事实上,武汉上报国家发改委的一份几十页纸的综改方案中,对此有了初步设想。对于“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武汉列出了一系列想法:在武汉商业银行的基础上,组建汉口银行,发展成为区域性商业银行;支持民营资本试办股份制中小银行和参控股金融机构,吸纳国内外金融机构及其它社会投资主体,设立产业投资基金。

    “资金融通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缺乏,就会成为发展的最大瓶颈。”湖北社科院院长赵凌云对本报记者解释武汉构建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理由时称,目前武汉城市圈发展不是缺钱,而是缺乏金融手段和方式,也就是说,需要合适的金融平台吸取资金。

    在赵凌云看来,湖北承担着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区域功能,那就必然要体现在金融中心功能上。因为现有每个区域经济带中都有其相应的金融中心,如珠三角是深圳、长三角是浦东、渤海湾是天津等。

    “改革开放后,国家一直想把武汉建设为金融中心。”赵称,并举出例证,如1986年,武汉被定为中国第一批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城市;1988年,全国第一家经营股票等业务的武汉证券公司开业。再如,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拥有我国最早和最大的国债交易中心。

    实际上,从目前规模而言,武汉已经是中部的金融中心。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末武汉市拥有银行类金融机构24家、保险公司23家、证券公司39家,存贷款规模、外资银行数量均居中部六省之首。

    “武汉现在建金融中心的条件比上世纪90年代要好。”赵分析,现在武汉新型经济产业发展、国企改革、多元化经济主体等“对金融更加需要了”。再加上,区域性监管机构也设在武汉(如央行、保监会武汉分行、分会)、金融人才充分储备等,为武汉成为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

    怎样实现这个目标?赵认为,必须要有占主导性的金融平台。如深圳、上海有证交所、滨海有渤海银行等。

    为此,赵建议,在武汉成立全国性银行,比如取名“汉口银行”,成为像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一样的全国性商业银行。

    事实上,武汉已经为此作着准备。6月25日,武汉市商业银行正式更名为“汉口银行”。武汉一旦获批发展“区域性银行”,那么“汉口银行”增资扩股后就成为了这个目标的载体。

    除“区域性银行”,从上报国务院的方案中看,产业基金也可能落户武汉城市圈试验区。

    对此,湖北发改委副主任肖安明等决策者设想,在武汉设立“两型产业”投资基金如“长江产业基金”,重点投资城市圈“两型产业”发展。

    据悉,目前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已经研究起草了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总体方案,并将于近期上报国务院。

    “如果一旦获批,将会试点设立全国性产业基金。这对武汉建立产业基金而言也是一个契机。”一位发改委相关人士分析。

    无论是发展区域性银行还是产业基金,即便是通过国务院批复,具体操作还需要有关部门制定配合政策和规定。

    圈内土地“占补平衡”

    相比金融政策,找到土地政策突破口更令武汉地方执政者关注。

    据悉,上报国务院的武汉综改方案中,出现了在武汉城市圈内进行土地“占补平衡”的表述。

    所谓“占补平衡”,是指为了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占用者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一个地方过多占用耕地用于建设。

    如果武汉城市圈内可以进行“占补平衡”,意味着该政策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使得圈内9个城市在发掘土地价值时有了更多的空间。

    “在‘占补平衡’政策上,一直有争议。”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科院研究员杨重光对记者分析,该政策执行中有严格的行政区域限制,即大多数“占补平衡”不允许跨省、跨地级市,因为“补”的部分不一定和原有的耕地质量一致,考核起来不太容易。

    尽管有这些情况,但杨重光认为,“这项政策有积极意义”,因为通过“补”,很多荒地得到恢复培育,有助于解决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保持耕地平衡的问题。

    “如果不能在城市圈内‘占补平衡’,就没法对9个城市进行统一规划了。”赵凌云称。

    实际上,武汉市范围内,土地制度改革已经开始破题了。

    据赵介绍,日前武汉刚出台了三项土地新政,如禁止建设单层厂房、试点不动产统一登记、土地换社保。

    “土地管理体制创新也应是综改区探索的任务之一。”赵称。

    除此外,对应“两型社会”主题,上报国务院的综改方案还提到了,在武汉综改区内“扩大循环经济试点”。

    目前武汉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2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的大城市,即东西湖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青山区是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这样的背景,再契合“两型”要求,武汉综改区被赋予“探索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的任务。

    压力与创新

    国务院批复武汉综改方案的时间已不需等太久。但实践中的操作难度,和“两型社会”的要求使得湖北执政者们面临大考。

    其中,节能减排压力扑面而来。

    湖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调研武汉、黄石、鄂州等地后发出警示称,“武汉城市圈能源匮乏、是消耗最密集的区域,去年城市圈每万元GDP能耗为1.73吨标准煤,高于全省1.46吨标准煤的标准,煤炭消耗量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的64.5%。

    青山区是武汉市的重化工集聚区,武钢集团和武汉石油化工厂都在此。如何把能耗降下来,也直接关系到“循环经济试点”这个牌子是否能打亮。

    还有产业链、产业结构问题。记者看到一份关于武汉市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报告显示,尽管武汉都市圈内的工业覆盖领域较多,但真正有优势的领域不多,大企业少,市场竞争力不强。造成这种状况是产业结构趋同。如有8个城市都发展编织服装业,但在种植、纺织、染整、面料、成衣加工这个产业链中,染整成为共同的“瓶颈”,大部分服装企业不选购本地面料。

    另外,圈内9个城市如何破除行政壁垒,怎样实现劳动力、市场、交通、资源、政府监管等领域一体化也是待解命题。

    “相对于特区和新区来说,综改区的试验性更强。”赵凌云看重这种“大考”带来的创新契机。

    他分析,综改区没有预先设定的具体的优惠政策。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手中的优惠政策资源已经基本耗尽,另一方面,与试验主题相关的政策本身就需要探索。

    “国家手中没有现存的统筹城乡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设计和政策积累。”赵表示,相比之前特区试验的政策取经于国际现成经验,综改区体制机制经验则更多地是要靠自下而上探索完成。

    这样,如果综改区可以通过探索形成新的政策诉求,这些诉求经过国家的认可以后,就可以扩充整个国家的政策边界,增加整个国家的政策资源。

 

1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