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远征:人民币国际化不是单相思是国际需求
人民币国际化为完全可兑换提供契机;如果中国25%的贸易额以人民币结算,人民币两三年后将成为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
“不要把人民币国际化理解为中国的单相思的、一厢情愿的,它是一种国际需求”,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联系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对人民币国际化趋势作出这样的评估。
曹远征上周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长安讲坛上就此发表主题演讲。他认为,在经历这次金融危机后,美元不稳定问题更加突显,要克服以美元为中心的弊端,减少国际金融体系对美元的依赖,从而避免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其做法就是推进本币化进程。
他指出,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提出了本币化进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去年4月在三亚召开的金砖国家会议,提出要推进金砖五国本币化进程。在五国之间推广本币结算,有利于减少因美元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人民币作为一种本币,并且长期以来比较稳定,中国经济又长期向好,人民币成为可选对象,其国际化是由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造成的。”
曹远征指出,2011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金额较前两年有快速增长,全年实现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额2万多亿元,相当于2011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的8%-9%。“做简单的估计,如果中国成为第一大贸易国,假如25%的贸易额是由人民币安排的,人民币一定会成为美元、欧元之后第三大贸易结算货币。而这种估计会在两三年后会实现”。曹远征这样预计。
曹远征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始于贸易,从长期来看应不止于贸易,这么做下去一定会对其他方面带来严重的压力。”
曹远征还表示,“人民币全面可兑换没有时间表,但是人民币国际化恰恰给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契机。这个契机在于能不能把资本项下开放和本币可兑换分开走。
他解释,“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资本项下43个科目中,中国只有3个科目进行实质性管制,分别是外商直接投资需要审批;中国居民不得对外负债;中国资本市场不对外资开放。根据去年8月李克强副总理在香港宣布的政策意图,在人民币项下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开放。其次,中国企业已在香港发行700亿人民币债券,意味着中国居民可以对外以人民币负债。中国资本市场不对外资开放,但是可以对人民币开放。”
“如果这样的话,中国可能会创造一个先例”。曹远征如是说。
在谈及上海与香港的竞争与合作时,曹远征认为,两者就像一个飞机的两台发动机,上海负责将人民币“搞”出去,而香港负责把人民币“搞”回来,双方现在共同的利益是如何有利、有序、渐进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