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风险社会与金融稳定

籍磊 |2012-02-20 13:541281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业开始全面的审视金融体系的风险。当代社会中,金融风险一方面具有很显著的外部性——来自于外界,并对外界造成影响;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内部性——隐蔽在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业开始全面的审视金融体系的风险。当代社会中,金融风险一方面具有很显著的外部性——来自于外界,并对外界造成影响;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内部性——隐蔽在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完整、更加宏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全球风险社会的理解来反思当今金融体系的风险,分析金融风险的演变动力和变化趋势,以此为基础,加强金融稳定体系建设,重建金融秩序。

  全球风险社会:一个审视金融稳定的宏观视角

  (一)全球风险社会

  1.风险社会扎根于现代性。英国著名的公共政策学者吉登斯指出,当代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风险社会主要是指来自“被人为制造出来的风险”,与全球化的进程相伴,风险深深的扎根于现代性之中,是现代社会最显著的一个特征。

  2.现代风险是一种制度化、文化性的风险。在现代社会中,风险已经表现为一种制度化的形式,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一是由于某些制度安排为金融市场过度冒险提供了不恰当的激励。二是由于任何制度都有其边界和局限性,在制度安排失灵的时候,现有的风险防范机制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中,金融风险是最受关注的全球性、系统性风险,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国际金融体系,也对实体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服务带来了重大影响。从全球风险社会的视角审视全球金融风险,分析金融体系中的结构性缺陷,查找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2010年G20首脑峰会中,各国首脑将全球金融安全网、国际金融组织改革和发展确立为重要议题,将风险防范、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确立为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风险防范已成为21世纪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也是人类应对现代性挑战的重要内容。

  (二)市场失效与金融风险

  当今,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全球金融治理结构表现为金融市场的有效性,金融市场既是一种制度安排也是一套文化系统,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对于提升金融体系效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日益重要的基础作用。维护一个健康有效的市场体系,对于促进金融系统发展,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而言,可以发挥三大基础性作用:一是能够合理配置资源(Resources),使资源的效用最大化,这是有效市场的基本功能;二是有效抵御风险(Risk),保持自身平稳运行,这是有效市场存在的基本前提。三是确保市场参与主体可持续获得收入(Revenue),激发市场参与者劳动与创新的热情,这是有效市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这就是有效市场的3R原则,也是维持市场结构稳定的三个要素。任何一个有效的市场体系,都需要同时满足上述要求,从而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个有效的市场可以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和秩序,但是考虑到市场存在边界效应,对自由市场的过度迷恋则会导致放松管制行为,这就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局限(斯蒂格利茨,2011)。回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处于失效的状态,难以充分发挥资源配置、风险防范、获取收入的基础性作用,金融风险集中性的表现为一种制度性的风险。一是全球流动性收缩,金融市场难以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地配置到需求方,供需关系出现了扭曲,资金需求方难以通过合适的价格与渠道融资。二是信息不对称,市场信息严重缺乏,资金的拆出方满意判断交易对手的损失情况,因此无法准确判断资金需求者是否具有足够的自己偿付能力。三是众多的市场交易者遭受重大损失,收入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显著下降。由此可见,在金融危机中,市场处于失效的状态,难以发挥资源配置、抵御风险的功能,市场的参与者无法持续地获得足够的收入,市场的合理运行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危机在债券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衍生品市场之间并不断蔓延,演变成为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三)风险拐点与金融风险的自我循环

  对一个金融市场而言,市场的有效性与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市场有效性越强,金融体系越稳定,公示表达为:F(市场有效性)* F(系统稳定性)>0.
  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都具备自身抵御合理风险的能力。但是,任何一个金融市场都有其自身的风险拐点,这是一种“临界状态”。如果金融体系面临的风险过大,超出了有效市场抵御风险的“临界状态”,金融市场就会失效,就会引发金融风险的裂变反应,风险就会具备自我循环的能力,金融体系便会陷入危机,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再次实现良性运转,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受破坏。

  对于超过“临界状态”的市场体系,需要引进外部性的力量化解风险,以重新建立平衡,恢复稳定运行的市场秩序。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银监会、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等国际主要监管机构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危机治理的措施,为市场注入流动性,强化金融防火墙机制,推动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了市场的信心,提升了市场有效性,在全球金融体系内部重新建立了平衡,促进全球金融体系实现了自我运转的再平衡。

  全球金融风险演变的三大趋势

  (一)风险评估的三维模型

  为了更好地认识风险的特征,把握其变化的趋势,本文作者构建了风险评估的三维模型(LCC),从关联度、隐蔽性和复杂性三个维度对风险的状况进行评估。

  1.关联度(Linkages)。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业务之间、金融市场之间的关联度越高,越难以依靠单一的防火墙机制阻隔风险在金融体系内的蔓延,过度关联将会不利于对风险进行独立清晰的判断,从而造成风险识别的模糊。当风险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不能及时发现风险;而当足以发现风险的时候,风险已经蔓延着系统内部,变得难以消除了。

  2.隐蔽性(Concealment)。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风险是制度的产物,这为风险提供了天然的“避风港”。通过制度安排,风险可以渗入到金融体系的每一个交流,甚至表现出看起来“必要的”安全性。

  3.复杂性(Complexity)。“一个金融系统越复杂,对于相关市场信息的获取、理解和分析的难度就越大,也就难以及时发现和应对金融体系内的风险问题。”同时,为了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有效性,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被迫更加依赖“他者”——专业评级机构等第三方机构,从而为“道德寻租”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金融风险演变三大趋势

  1.从单体风险转变为系统风险,风险的关联度不断提高。在前金融危机时期,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单一金融机构的单体风险。如1995年,巴林银行由于对账户交易与结算审查方面的漏洞,在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方面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并直接导致了巴林银行的破产。但巴林银行的破产所造成的损失仍可控制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可以说,在前金融危机时期,单体的风险还没有表现出很强的扩散性,单体机构之间的防火墙机制还没有被突破,个别银行的风险还未对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重大影响。


  近年来,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金融市场的关联度日益紧密,各金融机构之间股权、业务、人员的交叉日益频繁,特别是衍生产品市场迅猛发展,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防火墙机制逐步弱化,金融风险从单一机构逐步渗透到整个金融体系之中,特别是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商们互为交易对手,导致风险表现出很强的“多米诺效应”,金融风险的“可传染性”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金融机构单纯逐利的个体理性逐渐演变成为金融市场的集体非理性,金融体系的风险也从个体风险转变为系统风险。2008年,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与巴林银行破产不同,雷曼兄弟的破产迅速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收缩,并带来了全球性的恐慌和系统性的风险,对全球金融体系地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从显性风险转变为隐性风险,风险的隐蔽性不断加强。在金融自由化以前,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相对单一,金融市场的关联度还不复杂,对风险的识别也较为容易。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特别是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金融交易结构更加复杂,业务规模更加庞大。截至2007年,美国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规模高达600万亿美元,庞大的市场逐渐变成了金融风险的黑箱,充斥了各种复杂的交易,并通过将风险资产转移到表外的方式,将风险隐藏起来,无论是作为“外部人”的消费者和监管者,或是作为“内部人”的市场交易者均难以真正发现各种复杂交易中所隐藏的风险,传统的显性风险逐步转变为隐性风险,只是在风险爆发的时候才突然揭开了面纱,对金融体系具有更大的破坏力。

   

    3.从行为性风险转变为文化性风险,风险的复杂性不断增强。传统的风险通常具备“行为触发”的特点,是由于个别机构、个别人员的行为“错误”带来了风险和损失,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本身并可采取“纠偏式”的矫正方案,对“错误行为”进行矫正。然而,由于受到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影响,欧美等金融市场曾一度出现了“去监管化”的趋势,金融机构的不审慎行为逐渐增加,金融风险也更多地体现出文化性的特点。

  与传统的行为风险相比,文化性风险则呈现出一种“弥散式”的特点,是一种“人人皆如此,所以如此便合理”的群体性心理和选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传染性,是一种深层次的风险隐患,难以依靠“点对点”式的矫正方法来化解。在雷曼兄弟破产前,华尔街普遍存在提高杠杆、超额激励、漠视风险、忽视客户利益的风险文化,并导致风险犹如下坡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完善金融稳定体系建设

  金融危机深刻地揭示出当前全球金融风险的三大演变趋势,金融风险的演变趋势深刻地反映出当今金融体系在制度安排、市场结构、文化系统等方面的变化,对全球金融稳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已经认识到推动金融监管改革,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框架的必要性。中国银监会、巴塞尔委员会等监管机构已启动新一轮金融监管改革,具体而言,全球金融稳定体系建设应继续强化风险导向,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完善监管框架

  为了应对系统风险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及时发现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因素,降低因个体合成谬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强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性。一是强化风险为本(Risk Base)、全面审慎原则,完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建设。二是加强资本监管,构建多层级资本监管体系,提高银行业机构的资本质量和资本充足率水平。三是加强杠杆率监管,将金融机构杠杆率控制在合理水平,避免高杠杆引发的高风险性投机行为。四是建立流动性监管体系,探索完善合理有效的流动性监管指标,避免因信用收缩对金融市场带来的冲击。五是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提升金融体系的“阳光化”运营水平。

  (二)强化风险识别,创新监管方法

  强化风险识别,创新监管方法,要着力做到“两提高三完善”。一是要提升监管的前瞻性,及时掌握市场外部环境和金融机构内部经营管理的变化,提高对风险的预判能力,针对相关风险及时预警,及时排查,及时化解。二是要提高监管的深入性,深入到金融市场复杂的“黑箱”之中,深入了解金融业务“全风险链条”,熟悉各交易环节所具有的风险属性和风险特征。要将前瞻性监管作为风险监管的第一道关口,将深入式监管作为风险监管的必要保证,做到“化隐为显”,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三是完善“审慎、透明、公开”的风险文化体系,用正确的风险理念引导正确的个体行为,用文化约束强化个体自律,从源头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四是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如中国银监会引导国有大型银行将风险管理融入绩效考核体系,建立起“腕骨监管”体系,引导大型银行从粗放式增长转向集约化发展,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提高了应对文化性风险的能力。五是完善金融体系防火墙机制建设。重点防范信贷业务、信托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代客理财业务等不同领域的风险,通过防火墙机制将系统性风险化解为单体性风险,化整为零,化繁为简,做到及时识别、有效化解,降低风险的可扩散性,防止单一机构的风险扩散成为系统性的风险。

  (三)深化改革,提高市场有效性

  市场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途径,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不断提高市场有效性,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形成科学合理、灵活有效的利率市场化体制。二是丰富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稳健发展债券市场、期货和金融衍生品等多层次金融市场。三是完善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强化对第三方评级机构等中介组织的监督,提高信息可信度。

  (四)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合作

  应对金融危机的经历表明,全球金融稳定是单个国家无法完成的任务,加强国际间金融监管合作是应对全球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重要途径。作为新兴的经济大国,我国应通过20国集团、巴塞尔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加强国际监管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新规则的制定,提升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国银监会重庆监管局

0
标签:风险 金融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央行孙天琦:对新增高风险金融机构建立具有硬约束的早期纠正制度

2024-01-15 12:19
55525

信用保险:规避外贸风险金融锐器

2009-01-05 21:49
1001

21家银行未通过此项极端测试!央行发布年度重磅报告,高风险金融机构达545家!

2020-11-09 13:37
185371

王兆星: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处置与退出机制

2015-06-08 08:58
1059

王兆星: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处置与退出机制

2015-06-08 08:58
1723

中国—东盟跨境贸易金融互联互通平台正式上线

2024-09-27 13:17
521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