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储战略性投资助推商业银行国际化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可推动我国企业更多地以人民币进行海外投资。
一、提升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紧迫且可能
跨国金融集团是发达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发达国家对世界的控制,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外,主要以国际化货币、跨国金融集团和跨国公司为工具,而跨国金融集团是这三位一体的核心。历史很长的花旗集团和汇丰控股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这样的职能。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大而不强,海外本土化经营能力亟需提升。盈利过分依赖资产业务和利差收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大而不强。尽管早就开始了国际化,但2010年我国金融机构不在国际化的前 50名之列。全球网点布局不足,海外本土化经营能力亟需提升。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在港澳台和全球32个国家仅设有984个分支机构。汇丰控股在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设有近8000多家分支机构,花旗集团在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5000多家商业银行分支机构。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已经具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10年我国GDP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经济总量或在2016年超过美国。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称我国或在 2030年超过美国GDP总量。根据中国银行的测算,我国以现价购买力平价计的经济总量将在2015年超过美国,以现价美元计的经济总量将在2022年超过美国。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具备了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内部基础。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完成后,我国银行业逐步建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加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利差较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利润大幅上升,资本有所积累,不良率持续下降,受全球金融风暴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冲击也不大。四大银行税前利润从2003年的161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6534亿元,一级资本从2003年的6466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2.53万亿元,不良率从 2003年的 9%—30%下降至2010年的2%以下。
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拥有国际化经营的基础。在巩固了本土市场的支配性地位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跟随“走出去”企业加大了海外扩张力度。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逐步熟悉了各地的监管和市场,培养了良好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在不断升级的技术系统和不断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支持下,境外资产和利润达到了较高水平。1929年在伦敦设分行的中国银行,海外收益一度占银行全部利润的半壁江山,2010年末中行境外机构占比近9%,境外员工2.8万人占集团 10%,境外资产占比19%,利润占比近20%,成为非发达国家中唯一的一家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G-SIBs)。工行近年在境外通过并购和设机构大力扩张,已在2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了203家分支机构。建行和农行也在加强海外拓展。
提升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面临良机。全球金融风暴和欧洲债务危机给发达国家银行带来了巨大打击,欧美大银行2007年盈利下降,大多数2008年和2009年大幅亏损,有的2010年仍在亏损。欧美发达国家大幅注资其金融机构,力图维持其优势地位,但其恢复仍要2—3年,这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空间。为有效推动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满足我国发展的需要,承担起我国崛起的责任,“十二五”规划要求,逐步发展我国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二、应充分发挥外储的战略性投资功能
外储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战略性注资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央汇金公司分别在 2003年、2005年和2008年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共计 790亿美元。外储注资推动了四大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和上市,促使其建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健全了我国的金融体系。单计汇金公司的股权溢价,2010年末达到了1.55万亿元,2011年 11月末仍有1.48万亿元。2010年末,汇金公司从四大银行的税前分红也达到了876亿元,投入股本当年分红回报率达15%。
外储和中投公司海外投资收益率不高。据初步测算,从2004年至2010年,外储的年均收益率不超过3%。我国已利用2000亿美元的外储注资成立中投公司,2010年末1351亿美元的全球组合资产的收益率达11.7%,但自成立以来累计年化收益率仅为6.4%。
外储的战略性投资功能几近缺失。外储有保持外汇流动性、财务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三大功能。目前外储主要用于投资发达国家的国债,以保持流动性为主,间有财务投资的功能。实际上是支持了发达国家,但却受到债务危机的威胁。中投公司对外投资是财务投资,而其下属的汇金公司对国内金融机构的股权投资属于战略性投资。显然,3.2万亿美元外储的应用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失衡,战略性投资功能几近缺失。以外储注资推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是发挥外储战略性投资功能和赶超发达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
外储的战略性投资规模可达1万亿美元。日本目前仅保留了1.2万亿美元的外储规模,保证了日元的稳定和强势地位,而其巨额经常账户盈余(1980年至2010年累计达3万亿美元)大部分用作了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银行贷款。外储占国际投资资产的比重,日本不足20%,而我国高达70%,这不是一个合理的安排。在我国3.2万亿美元的外储中,至少应有 1万亿美元的外储可用作战略性投资。
发达国家因危机对金融机构大规模注资是常态。大萧条时美国政府在1932年通过设立复兴金融公司对金融机构借贷,次年授权复兴金融公司购买资金薄弱银行的优先股或以股票为抵押放款给银行。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1999年以60万亿日元(近6000亿美元)用于银行注资、收购不良债权和支付储户存款。全球金融风暴中,美国以2500亿美元认购金融机构发行的高级优先股和认股权证,其中1250亿美元注资给9家最大的金融机构。
注资是推动外储发挥战略性投资功能的核心。西方社会更易接受商业银行按照商业规则支持“走出去”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注资既可做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使其能在全球发挥重大的影响力,也使“走出去”企业具有坚强的后盾,还可推进战略资源的储备。国家可以1000亿美元外储注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助推其国际化进程,并对国内和国际经营分开监管考核,确保其在海外经营的主动性、灵活性;以500亿美元为发起资金,成立对外投资担保基金,为企业“走出去”融资提供担保;以7500亿美元的外储资金通过商业银行的路径、遵循市场操作规则为“走出去”企业提供融资;以 1000亿美元注资“走出去”企业,增加其海外投资的资本,结合商业借贷和担保,增强其做大海外战略资源储备的实力,提升其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三、以外储战略性注资推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外储注资将提升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增加资本的能力,但要求其明晰国际化发展战略,进一步转变经营模式,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同时,也需要监管和资本账户变革的配合。
明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本土市场规模巨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国际水平要适度(国际分布指数30%—40%之间即可,目前中国银行为 10%),不要追求达到花旗集团、汇丰控股和巴黎银行的水平(国际分布指数在50%—60%之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战略布局未来应重视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导区域、资源和能源的来源地,与我国有着密切经贸关系、经济快速增长且规模较大的经济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直接投资、并购和合资银行等扩展方式,加强投资后的整合。充分重视和任用熟悉国际规则有国际经营经验的人才,充分利用当地留学中国的人才,推进跨境经营和本土化经营的有机结合。
切实转变经营模式,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应向资本节约、风险可控和综合经营方向发展,并在全球布局的基础上,建立起为全球目标客户提供全球一体化服务的全球风险管理体系、全球客户营销体系、全球产品体系和全球技术支持体系。
建立适合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监管体系。银行监管当局和货币政策当局应着重建立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机制,放宽对外成立机构和网点的审批,对海外经营独立监管,建立与国际接轨、风险可控并适合推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国际化的监管指标和制度。
扩大对外担保额度和外债规模,支持企业“走出去”。我国1.3万多家“走出去”企业在境外设立了1.6万家企业,分布在 178个国家或地区,其信用水平难以保证通过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或国际市场融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国际评级高,可为“走出去”企业境外投融资提供资金或担保。而对外担保基金可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贷或担保进行担保,既降低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也降低了企业的负债率。此外,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要与国际化大银行竞争,必须能较大额度地利用外汇资金,需要较高的外债规模。
促进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人民币和企业国际化的有机融合。依靠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努力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比重,同时确保其拥有充足的可跨境流动的人民币资金。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可推动我国企业更多地以人民币进行海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