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源要多向中小企业倾斜
信贷资源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向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宽盈利渠道、增加边际效益,还能分散贷款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2011年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用“稳步增长”概括去年对中小企业贷款投向情况。
根据报告,截至2011年12月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城市信用社和外资银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1.77万亿元,同比增长18.6%,全年增加3.27万亿元,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68.0%。2011年末,小企业贷款余额为10.76万亿元,同比增长25.8%。
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总量向常态回归,各类企业获取贷款的难度客观上有不同程度的上升。我国中小企业多数处于产业分工链的低端,资金短缺和外部市场不景气、生产经营成本提升等问题叠加,对“融资难”、“融资贵”的感受格外强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风险较多、贷款缺乏抵押物等特性,与银行放贷的审慎性原则有冲突,中小企业融资在世界各国都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难题。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也一直是信贷资源配置的薄弱环节。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政策引导和各方协力。
从中央到地方,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力度明显加大,并且成为货币政策结构性调整的一个突破口。银监会先后两次下发通知,在贷款风险权重、监管标准等方面,对小企业贷款业务给予倾斜,通过差别化的监管支持和激励政策,鼓励商业银行进行小企业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创新,引导更多的贷款增量投向小企业。
在各方的努力下,银行信贷资源出现了向中小企业倾斜的良好势头,中小企业占企业贷款比重从去年年初的48%上升到年末的68%。
信贷资源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服务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小企业既是扩大就业的主体,又是扩大内需的主要方面,解决其“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应是信贷结构调整的着力方向。
信贷资源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大型优质企业更多走向资本市场和银行间市场融资,对信贷资金的依赖日益减少。向符合要求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拓宽盈利渠道、增加边际效益,还能分散贷款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目前,不少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开始实施服务中小企业的战略。比如,民生银行将自身定位于“小微企业银行”,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之一;广发银行在新的五年发展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最高效中小企业银行”的目标;农业银行继续推进“虎跃”计划,进一步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新的一年,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资金活水流向实体经济的沃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