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钢:让中行更有“全球范儿”

吴凡 | 2011-12-27 10:23 806

中行入选全球首批29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被业内认为主要得益于其在“全球活跃程度”这个指标上的加分。尽管其资产规模在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排名最末,但它全球化程度最高。

  和很多国企管理者一样,肖钢行事低调。

  2011年11月4日,国际金融监督和咨询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在法国戛纳发布了全球首批29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名单,中国银行(以下简称“中行”)作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唯一银行代表入选。

  当一些媒体想就此事采访他时,肖钢都委婉地拒绝了。在外界看来,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既是对中国银行国际影响力和综合能力的一种肯定,但同时也意味着未来的中国银行将接受更加苛刻的监管标准。

  为什么是中行?

  巴塞尔委员会公布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标准,包括全球活跃程度、规模、关联度、可替代性、复杂性等五个方面,每项权重均为20%,上述五个大指标,又被细分成多个子指标,同时辅以适当的监管调整。

  若以这些标准衡量,中行似乎并不是最佳候选者。

  从规模上看,拥有11.53万亿元资产的中行,其规模要小于未能入选系统性重要银行名单的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中行似乎也不太符合金融稳定理事会有关“复杂度”的要求;与中国多数国有银行一样,其业务组成平淡无奇,无非就是企业、个人和贸易融资。在“系统关联度”这条标准上,95%资产在大中华区的中行,显然是名单上隔离程度最高的一个机构。

  这也是肖钢心知肚明的事实。不仅如此,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银行还一直面临两难困境:一方面中国银行要确保国际化银行的地位,另一方面在人民币升值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化程度越高,风险就越高,盈利能力受到影响。

  为什么中行得以入选?

  业内普遍认为,中行此次入选主要得益于其在“全球活跃程度”这个指标上的加分。尽管其资产规模在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排名最末,但它全球化程度最高,曾经是中国外汇储备的主要管理者。目前其境外资产仍占资产负债表约30%。

  中国银行发言人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中国银行是中国国际化和多元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体现了中行相对于其他国内同业的重要比较优势和特色。

  从数据上看,中行无疑是中国商业银行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家。

  截至2011年6月末,中行在境外地区设有971家机构,约占其机构总数的9%,覆盖香港澳门台湾以及31个国家和地区。境外资产总额折合人民币为2.67万亿元,占其总资产的22.3%,利润贡献度也达到20%以上,比例明显高于国内同业。从这一点来看,中行的入选并不让人意外。

  就在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二十天后,中国银行神户分行开业了,这是中国在日本开设的第五家分行,由此,中国银行就业务规模、盈利水平而言,均为在日中资银行之首。在当天的开业庆典上,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清晰地向外界表达了中行的战略重点:“我们希望把海外的机构做得更加强有力,业务量更多,盈利水平更高。今后我们还将进一步增设分行,扩大业务量。”

  肖钢也曾意识到,过去,中行的业务主要局限于中资企业。但是,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也将跟随它们走出去,为其提供良好的金融服务。同时,中行也主要需要拓展与世界500强企业、与当地优秀企业的业务往来,融入当地经济的主流社会,促进、带动和服务于境外企业到中国去投资、经商,拓展它们与中国的各种经贸关系。

  国际化的下一步

  在中国银行信贷风险总监詹伟坚看来,中行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代表中行的业务和能力受到了国际的关注和认可。中行一直是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但与国际性大银行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这是包括中行在内的中国商业银行不得不接受的现实:它们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中国银行虽然在境外拥有900多个分支机构,但是大多数集中在香港、澳门地区和亚洲国家,欧美国家的分支机构较少,并且多为代理机构,层次较低。此外,对于中东、拉美等新兴地区进入较少,存在较大的市场空白。

  根据中国银行官方网站数据,中国银行在港澳地区和亚洲地区有62家子公司或是分行,而在欧洲仅有不到20家分行,业务规模也不大。在中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资产和净利润收入中,境外分支机构分别仅占19.26%和24.57%。

  事实上,过去十年,中行的国际化仍然带有浓厚的自身特色:采取以内带外、重点内扩的战略,向海外拓展与扩张。

  对此,肖钢也并不讳言。他多次表示,中国银行希望其海外业务的增长速度能与国内业务的增速一样快,从而使未来几年来自海外业务的收入继续占公司总收入的20%以上。但是,这种看似“保守”的作法,也让中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比国际化程度更高的汇丰银行少损失了150亿美元。

  但随着金融危机阴霾散去,中行国际化的油门还得踩得更大些。

  从2010年起,肖钢开始在媒体上撰文,就宏观经济形势、世界经济形势以及银行业发展问题发表意见。对于中行的国际化,他也多次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内外部均衡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经济转型和自身发展。

  肖钢曾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国家外汇管理局任职多年,拥有丰富的政策监管经验。因此,对于2008年以来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他的一些决策往往具有相对前瞻性。

  面对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两难局面,早在两三年前,肖钢就提出国际化和业务创新的方法来解决。2011年初,他明确地提出来“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跨境发展”的思路。此后,创新成为中国银行这家百年老店各种会议上的关键词:重视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流程创新。

  创新的重心落在了国际业务上。肖钢表示,未来中行将要以人民币跨境结算为重点,确保传统优势。推动人民币跨境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环。早在今年一季度,中国银行的人民币跨境结算就超过7000亿元。目前,在国内跨境结算业务笔数、客户数量、市场份额上,中行均位居同业之首。

  国际商会中国国家委员会银行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程军表示,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中国银行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获得了跨国公司客户的肯定和好评。针对客户的不同贸易特点和个性化业务需求,中国银行由总行相关部门和相关境内外分行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小组为其设计综合性的解决方案,从企业全球供应链的角度出发,提供跨境人民币项下各种信贷、结算、融资、担保、资金及理财组合产品,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汇率风险,提前锁定财务成本,精简办理手续,提高营运收益,拓展全球市场。

  在肖钢看来,“中国银行发展海外事业是适应中国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提升中行品牌价值的需要,对实现中行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自2003年就任中国银行董事长以来,肖钢一直都是中国商业银行“走出去”、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的大力倡导者和亲身实践者。通过推动中行在境内外上市以及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肖钢让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焕发了青春。

  肖钢,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9年5月至1996年10月,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司长等职务。1996年10月至2003年3月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及副行长。自 2003 年 3 月起,任中行董事长。

  “未来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将越来越激烈,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全球化的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长远的获利能力。”

0
标签: 中行 全球化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张明:中国在全球化逆风时期要继续坚定支持全球化

2022-11-16 15:38
30953

品牌全球化智能营销服务商博鼎国际完成Pre-A轮融资

2022-09-28 15:10
17009

科法斯:“美国芯片法案”逆全球化,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2022-09-23 15:58
27536

百余家国内外金融机构集结服贸会:全球化、数字科技、绿色金融成果亮眼

2022-09-08 14:45
41977

坚持全球化发展战略,中国银行加速拓展境外版手机银行

2021-12-15 14:30
7099

阿里升级“多元化治理”,张勇加码内需与全球化战略

2021-12-07 15:10
6824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