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走出去的十年之路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10年。10年间,中国积极履行入世承诺,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第10年。10年间,中国积极履行入世承诺,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以更加积极和开放的姿态迎接全球化的挑战。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越来越坚实,人民币走出国门的步伐不断加快。
从11月28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中,已新添了澳大利亚元和加拿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报价。至此,我国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可交易的外币已升至9种。人民币迈向多币种直接兑换的趋势已很明显。随着人民币与更多地区货币实现直接交易、兑换,人民币也将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发挥作用。
立足区域化 从贸易支付结算起步
今天的人民币,已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逐步融入到国际经济中,行走在国际化进程中。正如市场评说:人民币从多年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无名小卒,到今天已走进越来越多国家的货币兑换点、ATM机,乃至中央银行储备库。
回首10年,早在1991年,人民银行就先后与越南、蒙古、老挝、尼泊尔、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朝鲜和哈萨克斯坦等8个边境毗邻国家的中央银行签署了边境贸易本币结算的协定,不仅促进了边贸发展,也促进了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使用。
2008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三定”方案,新设立货币政策二司,其职能包括“根据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发展人民币离岸市场”。这是公开的官方文件首次提及人民币国际化,由此正式拉开了推动人民币区域化的政策帷幕。
从2008年12月到目前为止,我国央行已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冰岛、新加坡、新西兰、乌兹别克斯坦、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金额上万亿元人民币。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资金支持基础,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9年7月,我国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此后,试点范围渐次扩大,2010年6月22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境外地域扩展至全球。2011年8月23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
可见,入世10年来,人民币跨境使用和国际化进程经历了一个区域和规模逐步扩大、领域不断扩展、方式趋于多元化的过程,具有市场需求驱动为主、政策顺势推动的特点,与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与国际经济融合进一步紧密,以及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逐步增强一脉相承,对于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往来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的人民币走出去路径是正确而稳健的”,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逐步建立和实现了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的人民币流出机制,实现了从经常项目完全放开到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开。
积极推进改革 继续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众所周知,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包括货币汇率的市场化和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量与认可度。
1994年1月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1997年底以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保持稳中有升,海内外对人民币的信心不断增强。1998年初起,为防止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周边国家和地区货币轮番贬值的进一步扩散,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主动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8元左右的水平。
随着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减弱以及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5年7月21日中国再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2%以后,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此同时,深化外汇体制改革,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加快外汇市场培育,市场决定汇率形成的技术平台基本形成,人民币汇率弹性不断增加。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恶化,许多国家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而人民币汇率再度收窄了浮动区间,稳定了市场预期,为抵御危机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亚洲乃至全球经济的复苏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展示了中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的努力。随着全球经济企稳复苏,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进一步巩固,2010年6月19日,中国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人民币“走出去”创造了价格条件,也极大地提升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支持走出去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逐步拓宽
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锋看来,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模式还需要一定改进,应该通过资本输出、建立以本国企业为主导的跨国产业链来实现。
实际上,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的“走出去”战略正在成为中国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战略部署。而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就意味着人民币随之走出去,这不仅包括人民币结算,还包括人民币海外投资和并购。而中国企业“走出去”也需要人民币国际化的同步跟进,人民币国际化反过来又能促进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今年1月,央行发布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规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的银行和企业可以开展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此时推出人民币境外直接投资,旨在配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便利境内机构以人民币开展境外直接投资,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境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更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更好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而支持企业“走出去”,客观上也多了一条向境外输出流动性的重要渠道。
与此同时,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立,为人民币国际化搭建了过渡平台。本报专家组成员、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宗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入世十年来,中国积极推进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发展,既为港澳的持续繁荣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融入世界提供了平台。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是我国现阶段金融市场未完全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步骤,或者说是战略选择。通过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在境外建立人民币交易市场和债券市场,将境外资金在信贷、投资等方面搞活起来,推动人民币资金在境外转起来,是推动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重要环节。由于人民币不是完全可兑换货币,离岸市场的选择应当以间接可控为基础,而我国恰有这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即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
加快金融市场建设 为推动国际化夯实基础
人民币下一步“走向何方”?不可否认,人民币走出去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融资活动和官方外汇储备的通用货币。但是,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不久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第二十四届部长级会议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的,人民币在市场上的被接受程度取决于市场参与者,不是谁的主观意愿可以决定的。同时,市场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又取决于改革开放的进程。因此,人民币走向国际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2006年菲律宾央行就接纳人民币为其储备货币,这是外国央行首次将人民币列为官方储备货币。随后,白俄罗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柬埔寨和尼日利亚的中央银行相继以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另外,一些国家在汇率上也开始考虑人民币因素,印度和欧洲央行2005年就宣布将人民币纳入一揽子货币。在全球经济复苏遇阻、美元等货币贬值压力增大的趋势下,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实施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的选择之一。
“尽管这其中不排除投机的因素,但它确实提升了人民币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以及对人民币的信心。”赵庆明认为,虽然人民币对外直接投资拓宽了海外人民币资金的来源渠道,会促进海外市场人民币规模的增长,但境外交易主体人民币持有意愿对海外市场人民币规模增长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境外交易主体由于没有种类丰富、可靠便捷的人民币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选择而抑制了其大规模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因此未来我们应在加快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建设,逐步形成一个开放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体制健全的金融市场上下功夫,以丰富的金融工具和交易产品种类供市场参与者选择。为此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用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开发新的金融工具以帮助投资者防范风险,打造跨境融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