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菜籽贸易增长及其影响因素
尽管油菜籽是世界市场仅次于大豆的重要贸易油料作物,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油料进口以大豆为主,油菜籽和菜籽油的贸易规模都较小。为了入关(后来是入世),1993年主动降低油料进口关税;1994年用差别税率管理油料进出口,对进口油菜籽和菜籽油征收13%的增值税。
尽管油菜籽是世界市场仅次于大豆的重要贸易油料作物,但是,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油料进口以大豆为主,油菜籽和菜籽油的贸易规模都较小。2001-2005年,油菜籽和菜籽油年平均进口量分别为65万t和16.2万t。2005年之后,油菜籽进口连年持续增加,2009年进口量达328.6万t,进口量占国内供给量的20%,较2008年增加198.3万t,并且打破了2000年进口296万t的纪录。2010年进口量有所回落,但仍在150万t左右。
鉴于油菜籽在中国食用油消费和饲料蛋白供给中的重要地位,面对不断增加的油菜籽进口,一方面,政府试图通过收储政策保护农户种植油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启用了紧急卫生检疫措施控制贸易流量。加拿大政府在积极应对中国贸易检疫措施、尽可能减少出口贸易损失的同时,正通过不同层面的努力,试图说服中国放松油菜籽贸易政策,至少应该采取和大豆进口同等的关税政策。
同时注意到,自2008年开始,中国沿海的油脂加工企业开始加工进口油菜籽。2009年几乎所有油菜籽进口地区的进口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江苏。2009年江苏省油菜籽进口量达211.4万t,占当年全国菜籽进口总量的64.3%,连续两年大幅增长。江苏南通也成为中国最大的油菜籽进口港。内陆的湖南省,加工企业对进口油菜籽也有浓厚的兴趣,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开始加工进口油菜籽。
由于中国大豆产业的前车之鉴,油菜籽的大量进口这一现象值得特别关注。我们需要了解,中国为什么进口这么多油菜籽?中国油菜籽进口量持续增加是偶然现象还是历史必然趋势?本文以中国油菜籽及其制品贸易政策演变为背景,结合国际机构的预测资料,分析未来油菜籽及其制品的贸易态势,研究油菜籽贸易规模的决定因素。通过以上研究,尝试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1 中国油菜籽贸易政策演变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通过统购统销和国营贸易体制管理油料和食用油市场。1978年以来,中国油料和食用油贸易政策不断改革,油菜籽及其制品限制竞争的高关税、国营贸易管理体制逐步被多元化的贸易部门替代。1985年,我国对菜籽油贸易就取消了许可证管理制度,除国有粮食部门外,凡是有粮油外贸经营权的外贸公司都可以自行组织进出口贸易。1993年完全取消实行了40年的统购统销政策。
为了入关(后来是入世),1993年主动降低油料进口关税;1994年用差别税率管理油料进出口,对进口油菜籽和菜籽油征收13%的增值税。1996年,对包括大豆在内的油料采用关税配额管理制度,油菜籽配额内关税为12%,配额外优惠关税率为40%,配额外普通关税率为80%;菜籽油配额内税率为20%,配额外优惠税率为100%,配额外普通关税率为170%。
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2001年油菜籽进口取消配额限制,关税率为12%。经过4年的过渡期,2006年取消配额管理,进口关税降至9%,一直延续至今。菜籽油的市场开放要晚于油菜籽。加入世贸组织后,菜籽油降低进口关税,取消进口许可证管理措施,实行配额管理。2002年,菜籽油进口配额内关税降到9%,配额数量逐年增加1。2006年取消了配额限制,实行9%的单一关税管理;取消国营贸易的管理体制,完全市场化竞争。2006年以来油菜籽及其制品实行单一的低关税措施,一旦油菜籽及其制品出现进口激增,只有卫生和检疫措施能临时控制贸易流量。正如2009年对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油菜籽进口所采取的限制措施那样。
总的来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中国主要进口成品食用植物油,油料进口很少。1996年之后,油料的贸易政策倾向原料进口,抑制成品食用油的进口,贸易政策多变。贸易政策的调整对中国的油料及其制品的贸易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粮食贸易相比,油料及其制品市场开放得早,一直没有被充分地纳入以粮食为核心的食物安全体系。国营贸易企业对油料及其制品贸易的控制和管理程度要低于粮食。与贸易自由化程度高的大豆相比,油菜籽及其制品的市场开放程度要低。
2 中国油菜籽及其制品贸易趋势与预测
美国密苏里州州立大学食物及农业政策研究所(FAPRI)的2010年的预测表明2,未来的10年,世界油菜籽的贸易量将从2010年的962.1万t增加到2020年的1140.2万t,贸易量年均增长1.9%,低于2001-2010年平均5.7%的增长速度。油菜籽出口贸易仍然以加拿大为主导;进口贸易的突出特征是欧盟将变成世界最大的进口区域,贸易量年均增长4.7%,占世界油菜籽贸易量的24.3%。
根据FAPRI的预测,未来的10年,中国依然是油菜籽、菜籽油和菜籽粕的净进口国,菜籽粕贸易迅速增长。由于中国大豆进口的增加和国内加工能力的增强,油菜籽贸易适度增长,增长速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2001-2010年的平均增速显著下降。菜籽粕贸易增长迅速,年均增加23.8%,高于历史年均增长率,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菜籽油贸易年均增长14.6%,低于历史平均增长速度,高于世界年平均增长率(表1)。
未来10年油菜籽进口量呈略有下降趋势,年进口量将从2009年的328万t下降到平均进口量不超过100万t/年(图1),进口量占世界贸易量的8.2%,贸易依存度为5.3%,低于2000-2010年9.4%的增长速度。
未来10年,中国将从菜籽粕的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进口贸易呈扩大趋势。进口量从2010年的11万t增加到2020年的68.1万t,年均增长23.8%;进口量占世界菜籽粕出口量的9.2%。中国依然保持菜籽油净进口的态势,净进口量在波动中增长,2020年将进口菜籽油24.6万t,比2010年增加8.1万t,进口量占世界贸易总量的8.4%(图2)。
3中国油菜籽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
如上所述,油料及其制品的贸易政策决定了油料及其制品的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除此之外,还有3个因素影响未来油菜籽及其制品的贸易。一是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油菜籽价差,直接影响当期油菜籽的进口规模;二是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农户选择能力增强,进而机会成本的增加影响油菜农户的生产意愿,最终影响国内油菜籽供求平衡;三是开放贸易条件下,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油菜籽及其制品贸易的长期趋势。
3.1 国内外市场价格差
在开放贸易条件下,国内外市场价格差包括油菜籽的直接价格差,也包括油菜籽与其替代品的价格差,由此带来两种效应,一是直接效应,影响油菜籽加工企业的利润空间,进而影响进口多少与何时进口的决定;二是间接效应,国内外市场大豆、油菜籽价格差,影响大豆进口规模,最终影响油菜籽及其制品的进口数量。
2000年以后,中国油菜籽需求增长缓慢,进口量年季之间波动大,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进口大豆挤压了油菜籽的市场空间。2010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达5500万t,占中国油料需求量的72%,大豆油占食用油市场的41.6%。已有的研究表明,大豆油需求价格弹性较菜籽油敏感,菜籽油消费易受大豆油消费的影响,大豆油和菜籽油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补偿交叉价格弹性为0.18[1,2]。由于国内市场大豆价格显著高于国际市场,国内生产与流通条件不完备,几乎没有贸易流量的控制措施(仅3%的进口关税),贸易依存度高达70%以上。国内外市场的价格差异会导致大豆进口规模的扩大,影响油菜籽的需求和进口量,这种情形正在发生并仍将持续一段时间。
长期以来,中国油菜籽价格低于国际市场3,特别是低于主要贸易伙伴加拿大的出口价格,使得在国内压榨进口油菜籽利润空间小,油菜籽的进口量一直很少。近几年,随着油菜生产成本的增加,国内油菜籽价格已经显著高于国际市场(图3),如果持续下去,必将影响中国油菜籽进口量。2008年以来的油菜籽国家收储价格显著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导致2009年江苏和浙江的油菜籽企业大规模进口加拿大油菜籽,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3.2油菜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种植油菜的意愿取决于成本收益的比较。2001年以来,农户种植油菜的净利润69元/0.67hm2,9年中有4年是亏损的。油菜种植大省湖北省每亩油菜的净利润只有58.8元。扣除土地和劳动力成本,2007年之前,全国每亩油菜的平均利润也只有175.2元,湖北省是138.7元(图4)。2007年以来,油菜籽托市收储政策使得种植油菜的收益显著提高,同时也严重扭曲了市场供求关系,长远看,并不利于油菜产业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对农业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农户选择能力的增强并由此导致农产品生产机会成本的增加。油菜生产成本中,物质费用所占的比例为42.5%;机会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占57.5%,其中劳动力成本占机会成本的75%。2001年到2009年,油菜生产的机会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从131元/0.67hm2增加到203.9元/0.67hm2,年均增长6.3%;物质费用增加的幅度远远小于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增加的幅度,这期间,物质费用年均增加1.1%,而机会成本年均增加7.1%。随着农村土地市场的发育,将来土地的成本会显著增加,这必将提高油菜的生产成本,影响油菜生产农户的选择行为。
湖北、安徽等油菜主产省,小麦是油菜的竞争作物。2001年以来,多数年份农户种植小麦的收益都高于种植油菜(图5)。从趋势看,多年来,农户种植小麦的收益呈稳定增长趋势,年季之间净收益的波动幅度远远小于种植油菜收益的波动,与油菜相比,小麦市场相对稳定;也就是说,农户种植小麦的收益预期要高于种植油菜,这会显著影响农户生产投资、作物种植选择和油菜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
3.3比较优势
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中国在土地密集型产品生产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入世以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已经证实了这个判断。可以设想,如果粮食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也和大豆一样完全自由贸易,可以肯定的是,粮食的自给率将显著下降。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中国的政策选择是保持较高的口粮自给率,放开饲料粮,而对于油料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政策取向。目前已经没有了选择。事实上,主要油料大豆市场已经完全放开。
本来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土地密集型作物,随着贸易市场的开放和农业生产要素机会成本的增加,比较优势呈显著下降趋势。2001年以来,无论是显示性比价优势指数,还是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油菜籽的贸易劣势都很明显(表2)。
油菜籽进口之所以没有呈现大豆贸易的不可控制局面,最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进口大豆挤压了国内油菜籽的需求空间;其二,菜籽油消费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低于大豆,市场变化不会明显地影响油菜籽消费需求;其三,油菜籽的贸易开放度低于大豆,目前的贸易控制措施得力,如关税高于大豆,也可以通过卫生和检疫措施临时控制油菜籽的贸易量。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的游说集团正在说服中国降低油菜籽的贸易壁垒,特别是降低油菜籽的进口关税,达到和大豆进口关税同等的水平。鉴于中国大豆及其制品处于寡头垄断地位,中国和加拿大的贸易关系不如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关系紧密,加拿大油菜籽游说集团应该没有美国大豆游说集团对中国贸易政策的影响大。近期内,中国也不会完全放开油菜籽贸易,也就是说,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油菜籽进口规模不会显著增长,美国食物与农业政策研究机构(FAPRI)的预测也证实了这个判断。
4 结论
研究表明,未来的10年,世界油菜籽贸易发展低速发展。油菜籽及其制品出口贸易仍然以加拿大为主导,进口贸易的显著特征是欧盟在世界油菜籽贸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中国依然是油菜籽、菜籽油和菜籽粕的净进口国。油菜籽和菜籽油贸易适度增长,但是,菜籽粕贸易增长迅速。中国油料及其制品的贸易政策决定了油料及其制品的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除此之外,还有3个因素决定未来油菜籽及其制品贸易趋势,一是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油菜籽价差;二是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农户选择能力的增强和机会成本的增加;三是中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