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国际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开放程度和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也面临着如何融入国际化的问题。现在,我们讲中国银行业走向世界,可能往往从我们的网点涉及到哪里、我们的服务对象延伸到哪里、我们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的话语权到达什么程度等角度入手,这些当然很正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开放程度和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也面临着如何融入国际化的问题。其实,关于中国的银行业融入国际化的问题,大家有不同的视角。我记得当年有一个案例炒得沸沸扬扬,就是当年南京的爱立信从中国银行将账户转到花旗银行,当时我们国内的媒体炒得沸沸扬扬,认为狼来了,认为中国银行业从此可能将面临着灭顶之灾。但是,从这个案例炒作到现在,已经七八年过去了,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大展拳脚,但从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来看,大体不到2%,中国的银行业发展也依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国际化、如何看待国际化?
现在,我们讲中国银行业走向世界,可能往往从我们的网点涉及到哪里、我们的服务对象延伸到哪里、我们参与国际金融事务的话语权到达什么程度等角度入手,这些当然很正确。但在我看来,考察中国银行业国际化问题的视角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去着眼:
第一,实际上我们的资本已经实现了国际化,从几大家银行上市,我们无论是A股,还是H股,实际上都面临着资本结构国际化的问题。第二,服务对象国际化。在我们服务的这些对象里面,国际500强企业比比皆是,现在中国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能力早已跨出了中国国企、民企的概念,早已延伸到外国的居民、大中型企业。第三,网络渠道国际化。这一点现在显示得比较充分,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不断向境外设立营业网点,来体现我们全球化的网络布局,同时,通过资本兼并来体现中国的金融资本走向国际。第四,竞争对手国际化。这首先表现在国内,我们现在面临的竞争不仅是国内中资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竞争,而且更重要表现在与境外对手之间的竞争。第五,监管规则国际化。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正在推行新巴塞尔协议,其实巴塞尔协议的推进表明中国银行业的监管规则已趋向国际化,这使中国银行业与国外银行业有了进行同台竞技、同台评价的基本指标体系和基本的监管规则。在后危机时代,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银行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推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竞争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步伐。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第一,企业国际化客观要求银行业走出去。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产、贸易和投融资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而且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境内企业对海外市场、资源、技术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和2009年,我国境外非金融企业的投资年均增长54%,2010年又继续增长36%。2010年底,境外投资额已累计超过3000亿美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1.3万家,海外客户基础不断扩大,这些都迫切要求银行经营向国际化、多元化方向发展,提供高效、优质、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务。在这方面,中国银行业已经加快进程。2010年底,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已经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设有89家一级境外金融机构,收购或参与十家境外机构,但整体上看,国内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依然滞后于实体经济,海外机构总资产占比仅在4%左右,参与国际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依然有限。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如危机后人民币跨境结算进程加快,在周边流通和使用的范围扩大,境外结算业务量加速增长。2011年一季度,银行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3603亿元,为2010年全年结算量的71%。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存贷款结算、托管等业务需求势必快速增长。中资银行、境外机构有望在人民币结算、清算、金融市场和海外融资领域确立领先地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目前正在推进的跨境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还是大力发展的人民币跨境投资和香港的离岸市场,都为国内银行开拓海外业务和市场创造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和动力。作为中国银行业,对于未来的趋势要有充分的预计。从经营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要做好充分准备。我们觉得在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之中,首先要关注中国周边地区网点的布局,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战略考量是,只有在亚洲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在世界其他地区我们才能处于优势地位。
第三,银行业整体实力增长。国内银行业整体明显增长,银行业资产总额从2003年末的28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5万亿元,净利润从262亿元增加到8991亿元。中国现在这几大银行的利润总额加起来恰好等于国资委主管企业一年的利润总额。不良贷款率从17.9%下降到1.13%,根据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表明,工农中建四大行均已进入全球一千家大银行的前十位。目前中资银行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完善、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不仅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考验和冲击,也为银行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对照,危机后的欧美银行受损严重,不得不经历一轮去杠杆化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获得更多主动权。尽管危机后,全球银行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国内银行走出去面临许多有利的条件,前景广阔。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走出去面临的风险更大,涉及范围更广,性质更为复杂,这是我们必须重点考量和应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