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制造业如何实现战略性突破
目前融资困难、成本上升以及外需不足作为出口制造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的三大“杀手”,其实都是短期的、战术的、次要的原因。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方面,建议政府鼓励民营企业研发节能新产品,并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和运行效率。
融资困难、成本上升以及外需不足被认为是出口制造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的三大“杀手”,但对出口企业来说,知识及技术含量低导致被国际产业链长期压制在低附加值端才是根本原因。
出口面临三方面挑战
我们认为,出口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政策落实没有到位、知识及技术含量低以及中小企业缺乏再生能力。
近年来,财政部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是政策落实的主要举措,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政策扶持仅局限在终端,而忽视了出口制造企业国际竞争力形成的源头与过程。政策扶持未到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充分竞争的政策环境尚未形成。破除垄断、消弭国有大企业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差异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宏观调控政策没有更多地考虑多种政策造成的叠加效应和中小企业的承受力。
其次,急需强化对中小企业高级人才积累的政策引导。目前中小企业面临极为不利的人才竞争环境,大量人才流向能力发挥空间有限、缺乏竞争迫切性的国企,甚至形成高级技术人才的浪费。后续技术储备、项目储备的匮乏是中小企业始终无法摆脱产品附加值低怪圈的根本原因。高学历新产品研发人才引入中小企业的迫切性已经是时不我待。
最后,新产品研发没有得到完善融资体系的支持。中小企业呼吁融资难其实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只能依靠结构性政策解决。
政策倾斜势在必行
对于出口制造业来说,加强人才、金融、产业方面的政策倾斜势在必行。
在人才政策方面,我们建议突出发挥中小企业特有的人才吸引优势。应允许职工参股,以持股方式代替报酬的支付,这对于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高级人才而言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此外,应强化人事管理的灵活性作为中小企业最吸引高端人才的亮点。鼓励高级人才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设想参与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以增强高级人才与企业同命运的主观感受。
在金融政策方面,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一方面,应成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降低民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门槛,鼓励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中小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应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风险投资。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仍以传统银行信贷为主,中小企业融资与国家货币政策关联过于密切,这不利于中小企业经营保持稳定性,建议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方式筹集资金。
在产业政策方面,建议贯彻“新非公三十六条”,致力人才储备与产业升级,逐渐破除国企垄断,确定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的领域目录,取消对中小企业投资领域的限制,统一税法,同时坚决打击垄断企业对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限制。
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目前我国大部分出口制造企业由于缺少核心技术,主要从事制造加工环节的生产。然而,无论加工贸易还是贴牌生产,制造加工环节付出的只是土地、厂房、设备、水、电等物化要素成本和简单劳动成本,虽然投入也很大,但在不同国家间具有可替代性,企业为争取订单,常常被压低价格。
而跨国公司掌握的研发环节和流通环节,其所投入的信息、技术、品牌、管理、人才等属于知识密集要素,比制造加工环节更复杂,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研发和流通环节要承担更大的市场风险,而按照合同完成订单生产即可分享利润的制造加工环节并不负责产品销售,市场风险极低。按照成本与收益、风险与收益正比匹配原则,跨国公司作为生产过程的最大投资者和最终产品销售的风险承担者,自然成为最大的收益者。
因此,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其升级突破方向应是指向“微笑曲线(Smiling Curve)”的两端,也就是在左边加强研发创造智慧财产权,在右边加强客户导向的营销与服务。
目前融资困难、成本上升以及外需不足作为出口制造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的三大“杀手”,其实都是短期的、战术的、次要的原因。中国制造业转型突破的战略性方向应该是,强化人力资本储备提升技术含量,同时发展服务性生产业促进结构升级,逐步脱离全球制造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制造加工环节,向研发和销售高附加值的两端突围。
从短期战略来说,制造业可以加大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发展制造业配套生产性服务;同时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含量的政策引导,扶持有条件的企业,采取独立或者与大企业联合等多种方式探索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采购可适度倾向高科技民营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政府招投标项目的竞争,从政策上扶持高科技民营企业。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方面,建议政府鼓励民营企业研发节能新产品,并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和运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