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拟设东盟银行助中小企业海外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设立地区性银行将推进我国与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同时也是为我国在东盟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中国西南部发展,并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声誉。
中国正在考虑在东盟设立一个地区性银行的提议,帮助国内中小企业投资东南亚邻国,为东盟一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融资以及促进中国西南边陲地区经济发展。(路透社10月28日)报道中说,这一计划已经呈递给国务院审议。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设立地区性银行将推进我国与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同时也是为我国在东盟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中国西南部发展,并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声誉。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不断推进,银行业务也同时实现了“走出去”,为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提供或赢得更多项目投资的机会。
东盟银行“初轮廓”
路透社称,知情人士透露,在获得国务院批准后中国将正式邀请东盟成员国、日本以及韩国分别持有该银行的一部分股份。但是,中国将是该银行的最大控股股东。
中国对拟议设立的东盟银行的最初投资可能为300亿元人民币(合47亿美元),其他国家对该银行的投资及参与持股的比例将协商确定。
知情人士表示,拟议设立的东盟银行将是一家地区性商业银行,同时还是一家政策性银行。这位知情人士说:“东盟银行将成为迷你版的亚洲开发银行。”
报道中说,中国希望设立东盟银行将为中国在东南亚赢得一些声誉。这个银行将主要为东盟成员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在东盟投资的中国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该银行还将用人民币结算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提供便利。
中国官方还没有对上述消息做出公开回应,中国人民银行发言人拒绝对上述消息置评。
近几年,我国和东盟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金融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机构互设和业务合作、共同防范和应对金融风险、区域性担保公司建设等都在进一步加强。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设立地区性银行将推进我国与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同时也是为我国在东盟投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中国西南部发展,并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声誉。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设立东盟银行不仅能够为在东盟投资的中国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而且还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这类企业在东盟市场的信誉度,赢得更多项目投资机会。”
“另外,一些欧美国家对华部分产品设置贸易壁垒,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投资东盟,借以开发日、韩、欧美等国市场。”白朋鸣表示。
广阔的东盟市场
东盟已经发展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重要的新兴市场之一,而目前大约一半的全球经济产出来自新兴市场,该市场拥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开放的投资创业环境、丰富的国际人才储备,这都成为中国与其进行经贸往来中不断丰富自己的重要资源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谈到投资东盟的商机时表示,首先,东盟经济发展较快,2010年东盟经济增长7%以上。东盟内部相互开放市场,东盟老的成员国之间99%的产品关税为零,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到2015年要建成东盟共同体。这为我们中国企业走进去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在东盟一个国家投资设厂,有利于开拓东盟其他国家的市场。
第二,中国可以借道东盟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东盟与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都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中国企业要想绕过一些国家的关税壁垒,借道东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途径。东盟四个新的成员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有优惠的吸引外资的政策、有低价的劳动力、有非常庞大的市场。
第三,东盟华商居多,是世界上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也为中国企业走进东盟提供了便利。
中国商务部统计显示,2010年东盟对华直接投资63.2亿美元,同比增长35.2%。在东盟对华投资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
2010年中国对东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5.7亿美元,同比增长0.6%。截至2010年底,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达到108亿美元,已突破100亿美元的历史性大关,投资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矿业、建筑业拓展到能源、制造业、商务服务业。
“中国企业在东盟市场的力量不可小觑。”山东一家塑料企业负责人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东盟地区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胶合板加工企业也比较多,因而我们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研究员白朋鸣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自2009年7月以来推行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不断升温,有效地推动了中国与东盟间的贸易往来,通过增加新兴国家的投资能够扩大中国资本的外贸市场空间,将部分优势产业转移到国外,利用当地廉价的人力和原材料资源,加快自我转型与升级。
对于有意投资东盟的企业,白朋鸣建议,首先应当对东盟市场进行充分研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把握机遇;其次,选择合适的投资合作伙伴,减少本土化障碍,加快投资进程;最后,着力培养专业人才,完善企业团队,增强自身竞争力。
海外银行助力企业发展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步伐在日益加快,企业对外投资数量逐年增加,投资金额也逐年增大。“走出去”战略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投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设立东盟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赢得更多项目投资机会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中小企业在海外发展的资金风险。”深圳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对《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
实际上,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不断推进,银行业务也同时实现了“走出去”。例如,在支持“走出去”企业的过程中,中国银行传统优势业务银团贷款发挥了积极作用。中行在香港、伦敦、纽约成立的亚太、欧非、美洲三大海外银团贷款中心,按照“专业化分工、集约化管理、一体化经营”的运营模式,建立了金融同业间的分销网络。
据悉,中国银行众多的海外机构曾经长期是全行经营收入和利润的主要来源。截至2010年末,中国银行网点已覆盖我国香港、澳门、台湾以及31个国家,拥有营业性机构711家,非营业性机构273家,并与全球1000余家银行建立了代理业务关系,全球服务网络日益完善。
此外,中国银行充分利用代理行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深化与境外代理行的业务合作,创新推出“中国柜台”服务模式,在未设立分支机构的海外地区设立“中国业务柜台”。截至目前,中行在阿曼、加纳、秘鲁、阿联酋等国设立了“中国业务柜台”,为“走出去”中资企业、个人以及外国企业开展业务提供便捷金融服务。
股份制银行国际化步伐也丝毫不怠慢。招商银行已拥有了香港分行、纽约分行、美国代表处、伦敦代表处。今年9月17日,北京银行首家国际代表处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借此宣布了自己走出海外的第一步。
但目前,我国银行业“走出去”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战略定位、机构网络、服务水平、风险管理、人才队伍等多方面挑战。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国内银行不能单纯地为了“走出去”而开展海外并购,而是要将对外投资演化为银行本身的一种需求。同时,必须加强对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后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研究,提高风险意识。
刚刚就任保监会主席的项俊波此前表示,中国的银行应加快“走出去”步伐,但也要坚持审慎的原则。一是因行而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二是量力而行,绝对不能抱着暴发户和抄底的心态;三是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