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建设国际一流金融企业新篇章
在此基础上,工商银行全面推进了财务、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水平,增强了经营活力。股改上市后,工商银行还根据经营环境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变化,通过优化机构区域布局和升级服务功能,显著提升了分支机构的市场竞争力。
1
2
3
4
5
五年前的10月27日,随着上海和香港交易所开市锣声的响起,作为全球第一家实现A+H同步上市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吸引了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工商银行的成功上市不仅刷新了国际国内资本市场多项记录,被境内外业界和媒体誉为“世纪招股”,同时也标志着该行完成了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到股份制商业银行、再到国际公众持股公司的历史性跨越。上市五年来,工商银行以公开发行上市为起点,开启了现代金融企业建设的崭新阶段。通过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金融服务与产品,着力推进经营转型,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工商银行的经营面貌进一步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大考”中,工商银行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国际市场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成长为全球市值、盈利、客户存款和品牌价值第一的上市银行,迈入了世界领先大银行之列。
经营业绩大幅提升
风险管理显著加强
上市五年来,依托我国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通过持续推进经营转型和改革创新,工商银行形成了可持续成长的盈利模式,尽管历经经营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盈利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同时,随着财务实力的显著增强和风险管理水平的快速提升,工商银行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抗风险能力大幅提高,已成为以巴塞尔III最新标准来衡量的优良、健康的大型银行,迈入了世界领先大银行之列。
上市五年来,工商银行的经营业绩始终保持了稳步增长的良好势头。从2006年到2010年,工商银行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达约35.1%,是同期全球成长性最好的大型金融机构之一,充分体现了工商银行经营模式和发展方式的抗经济波动能力以及盈利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良好的盈利成长性为工商银行的股东创造了丰厚的投资回报,上市以来累计为股东分红超过2500亿元,其中向国有股东分红近1900亿元,平均总资产回报率及加权平均权益回报率分别从上市当年的0.71%和15.37%提高到今年上半年末的1.55%和25.12%,处于国际银行的优秀水平。
秉承稳健经营的原则,工商银行以新资本协议的实施为主线,大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深入开展内部评级体系建设和成果应用工作,风险管控水平大幅提升,资产质量持续优化。从2006年到2011年,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每年都实现了“双下降”,进一步巩固了从2000年开始不良贷款余额和占比连续下降的良好势头。2006年末,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3.79%,拨备覆盖率为70.56%;到2011年6月末,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降至0.95%,拨备覆盖率则大幅上升至261.14%,资产质量已达到国际先进银行水平。
工商银行卓越的经营业绩、稳健的经营方针以及良好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了市场和投资者的广泛认可。2007年,工商银行的市值超过了此前一直领先的国际大银行,并始终保持全球市值最大银行的地位,充分说明全球投资者看好工商银行的优秀的成长性和未来发展前景。
现代公司治理日趋完善
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
股改上市后,工商银行建立起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构成的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了各方的职责、权利、义务及相应的议事规则,并根据监管要求变化和经营发展的内在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同时建立了专家咨询和辅助决策机制,相继成立了17个专门委员会,形成了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公司运行机制。在公司治理建设中,工商银行严格按照现代公司治理要求,重大事项经董事会和股东大会审议,并很好地发挥了监事会的监督作用。这些年,工商银行的公司治理得到境内外监管机构和市场的广泛认可,先后获得众多相关方面的奖项,2010年获评连续空缺两届的香港上市公司“公司管治卓越奖大奖”,成为该奖项自创立以来第一家获此殊荣的上市银行。
在此基础上,工商银行全面推进了财务、资金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提升了管理水平,增强了经营活力。建立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新财务会计制度,构建起审慎、规范和透明的财务会计体系。同时,本着集约经营原则,实施了财务和资金集中管理体制改革。通过财务授权控制和分级分类管理,强化了对财务支出行为的控制和监督,总行可以实时监测到每个报账单位、每笔账务资金情况,促进了财务管理公开、透明和规范。通过资金管理体制改革,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建立起本外币资金全额集中的管理体制,实现了资金来源与运用由总行统一计价、统一配置,进一步提高了全行资金配置效率和流动性管理水平。
股改上市后,工商银行还根据经营环境和客户金融服务需求变化,通过优化机构区域布局和升级服务功能,显著提升了分支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实施了县支行变革计划和省区分行营业部管理体制改革,有效提升在重点县域和大中城市的经营活力和竞争实力。工商银行还引入事业部制管理理念,创造性地在部分业务条线推行了以分离管理职能、强化经营职能为主要内容的利润中心改革,专业化经营优势初步显现。同时,工商银行启动了对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监督体系、远程授权、业务集中处理和报表集中管理改革,探索建立高效率、低成本、工厂化的后台业务处理模式,大大提高了业务管理水平和集约化程度。
转型发展不断推进
业务实力全面领先
股改上市为工商银行搭建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整体架构和运行机制。上市之后,在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之下,工商银行积极应对经营环境的变化,更加全面系统地推进了以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内容的经营转型,在创新中促转型、在调整中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过五年来持续的转型发展,工商银行经营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显著增强。从盈利结构看,传统的过度依靠贷款增长、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得到了逐步改变,信贷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降至60%,投资交易净收入和手续费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提高至20%左右,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比已接近国际大银行的可比水平,基本形成了信贷利差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投资与交易净收入6:2:2的盈利格局。从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间,工商银行以16.9%的贷款增长和15.7%的总资产增长支撑了约35%的净利润成长。
与此同时,立足于满足实体经济需要和客户需求,工商银行加快业务创新,发挥自身科技、渠道、品牌等方面优势,推动了各项业务齐头并进,业务多元化特征更趋明显,不仅巩固了存贷款及结算等传统业务的同业领先地位,而且在绝大多数中间业务和新兴业务领域也保持着市场领先优势。银行卡发卡量从2006年末的1.9亿张发展到今年上半年末的3.9亿张,其中信用卡发卡量由1047万张增加到7079万张,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四的信用卡发卡行;托管资产总净值由2006年的4634亿元增长到目前的3.26万亿元,是国内惟一规模过3万亿元的托管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不断创新,今年仅半年就实现投行业务收入131.6亿元,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银行类投行;理财、养老金、现金管理、私人银行、贵金属等新兴业务从无到有、迅速成长为市场领导者。如私人银行业务开办3年来客户数与管理资产规模已分别超过2.2万户和4212亿元,国内市场占比第一;贵金属业务交易量上半年达8.55万吨,同比增长54倍,规模及产品门类国内领先。
稳步推进国际化综合化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五年来,工商银行利用股改上市形成的良好制度基础和资本实力,按照审慎稳健原则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提高对全球化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国际化步伐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30多家境外分支机构,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境外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基本形成了覆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及我国重要经贸往来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服务网络。2007年以来,工商银行还在中资银行中率先研发、推广了境外综合业务处理系统(FOVA),目前该系统已覆盖90%的境外机构,实现了在全球统一业务平台上的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和信息共享,并通过这个平台将全球现金管理、银行卡、电子银行、资金清算、贸易融资、资产管理、投资银行、专业融资、零售业务等九大产品服务线向境外全面延伸,将全面风险管理的机制覆盖到境外机构,提升了境外机构竞争发展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与此同时,工商银行还致力于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通过收购和控股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方式,成功进入了牌照类投行、基金、租赁、保险等金融服务领域,集团旗下拥有工银国际、工银瑞信、工银租赁等子公司,形成了跨市场、多元化的经营格局。从经营成果来看,非商业银行子公司各项业务快速发展,经营效益持续增长。其中在香港的全牌照投资银行——工银国际一举打破国际投行对大型IPO项目的垄断,成功参与和运作了融资总额排名全球第一和第三的巴西石油、友邦保险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IPO项目,在国际投行界声名鹊起;工银瑞信自2005年成立以来,到今年6月末管理资产总规模超过900亿元,发展为最大的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租赁自2007年成立后,以飞机、船舶和大型设备租赁为业务特色,多项业务取得了业内第一,业务规模跃居国内租赁行业首位。
不断提升服务效率
建设客户首选银行
作为拥有金融消费者最多的银行,工商银行的发展和壮大,根植于服务的持续改进。股改上市后,工商银行更是进一步把市场竞争的压力转变为改进服务的动力,持续开展了“优质服务年”、“奥运服务年”、“服务价值年”、“改革流程,改进服务年”等接力式服务提升活动,从服务模式变革、服务流程改造、服务标准规范、金融产品供给、渠道网点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改进服务,服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使广大客户切实从日常服务中感受到工商银行上市后的进步。
在服务供给上,凭借业内领先的信息科技平台和产品创新研发优势,工商银行每年都投产一大批契合客户需要的新产品新服务,各类产品总数已达到3000余种,形成了跨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的全领域产品体系,是中国境内产品最多、门类最齐全、服务供给能力最强的的金融机构。工商银行还拥有一支在中国金融业中素质较高的客户服务队伍,其中包括通过专业服务资格认证的14247名金融理财师(AFP)和2799国际金融理财师(CFP),他们已经成为工商银行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专业服务的优秀团队,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在服务渠道上,工商银行加大了服务资源投入,通过调整网点布局,改造扩充网点功能,改善网点服务环境,形成由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中心、贵宾理财中心、一般理财网点和金融便利店组成的分层分类服务体系,实现了网点服务的功能分区、业务分流,使客户服务更加精细化和个性化。与此同时,工商银行还大力发展方便、快捷的电子银行,构建了物理网点和电子银行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多元化、立体化的服务渠道格局,服务功能更加丰富,极大地方便了客户。
服务的全面、持续改进,使工商银行在一些重大活动和国际盛会中经受住了考验,创造了奥运会、世博会和亚运会金融服务“零业务差错”、“零安全事故”、“零责任投诉”的突出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客户的广泛赞誉,并先后获得中国银行业世博金融服务组织奖和创新奖、广州2010年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合作伙伴杰出贡献奖,打造了工商银行的优质服务形象和卓越品牌价值。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做优秀企业公民
工商银行自成立以来一直将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坚持不懈。上市之后,工商银行进一步丰富责任内涵,坚持履行经济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自觉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中,内化于心,实践于行,努力做优秀的企业公民,积极回报社会,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环境和资源、援助社会公益等方面树立了负责任的大行典范。
近年来,工商银行科学把握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逆周期运作的内在要求,积极满足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很好地发挥了大银行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工商银行主动优化信贷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在保持对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和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力度的同时,重点支持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的发展;积极改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股改以来中小企业贷款的年均增幅超过27%,高于同期贷款平均增速14.54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年均增幅更高达40%;不断完善消费信贷政策,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目前个人类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已增加到25%以上;加大了对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信贷投放,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贷款增速已连续4年高于贷款平均水平。工商银行还在同业中率先倡导“绿色信贷”理念,严格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积极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大力推行电子银行等低碳金融服务,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银行。目前该行环境友好及环保合格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占全部公司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的比例均在99.9%以上。
工商银行还始终高度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开展慈善捐助、扶贫济困、扶助文教、普及金融知识等活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工商银行除了积极捐款捐物外,还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为抗灾救灾提供各种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从2008年起工商银行开始每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并连续多次获评“人民社会责任奖”、“最具责任感企业”、“最佳企业社会责任奖”、“中国最受尊敬银行”、“中国最佳企业公民”、“最佳履行社会责任银行”等社会责任领域的奖项,用实践诠释了金融企业社会责任的知行合一,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
经过股改上市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工商银行的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未来,工商银行将把握机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从高资本占用型业务向低资本占用型业务转变、从传统融资中介向全能型金融服务中介转变、从本土传统商业银行向全球化大型金融集团转变,朝着“建设最盈利、最优秀、最受尊重的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目标迈出更大步伐。
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工行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为抗灾救灾提供优质高效金融服务。图为2008年5月14日,“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第一家“帐篷银行”在工行都江堰支行投入使用。
从2008年开始,工行出资840万元资助了“中华健康快车”扶贫治盲事业,在贵州省凯里、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及云南楚雄等地区为2000多名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图为工行冠名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的火车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