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银行探索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龙江银行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解决了黑龙江部分农业发展资金瓶颈,能否复制推向全国,需要进一步探索。
新华网哈尔滨9月22日电(记者王胜先 王春雨)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薄弱环节。与各大银行逃离农村入驻城市相反,龙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龙江银行)继续将目光投向“三农”,结合黑龙江农业大省的省情,积极探索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破解“三农”融资难题。专家认为,该模式确实是农村金融的一个发展方向,能否推广复制,仍需进一步探索、试点。
由土豆贷款引发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探索
所谓农业供应链金融是以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产品的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中心,对其上下游中小企业、农户或消费者利益进行捆绑,通过科学合理设计金融产品,满足供应链各环节融资需求,推进农业供应链整体协调运转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据龙江银行行长关喜华介绍,龙江银行于2006年开始研究农业供应链金融,2007年开始试点,第一笔成功的实践是2007年林甸县的马铃薯加工企业,以核心企业做担保,首次对农户发放马铃薯种植贷款,在土豆质量不达标、农民拖欠贷款的情况下,经过与核心企业的反复商谈,为核心企业投放资金190万元,由核心企业代偿了拖欠的14万元贷款本息,解决了当年的贷款不良问题。
针对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龙江银行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认为最根本的就是农民粗放作业,靠天吃饭,农作物产量及品质无法得到保证,间接导致农贷产生风险。为此,龙江银行开始尝试与东北农业大学合作,组织农业专家为农户搞科学种田讲座、进行田间指导等,改变了农户传统的种植习惯,定量播种、测土施肥、节水灌溉、棚室种植等技术发挥了很好的应用,农作物亩产量提高40%左右,而且品质更好,农民收入也随之提高,还贷能力增强。
随后龙江银行也将类似的农业科技培训应用到其他农业贷款中,随着各种元素的不断加入,龙江银行沿着核心企业这个路线继续推广新型农户贷款。
关喜华说,开展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受中粮集团的“全产业链”理念的启发,从田间到餐桌,作为参与主体的农民、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贸易公司,加工企业、食品生产企业等都被供应链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龙江银行抓住了加工与生产这两个环节的核心企业,开展了资金流、物流全封闭的农业供应链金融尝试。
“五里明模式”丰富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
2008年,龙江银行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和农业产业链相结合的涉农金融产品——“五里明”农业供应链贷款,率先在黑龙江省肇东市试点,针对五里明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大规模资金需求,设计了“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政府+科技”贷款模式,龙江银行帮助农业开发公司与中粮集团达成供应合作,由中粮集团统一收购五里明的玉米,龙江银行对开发公司的贷款由玉米销售款偿付,从农户、合作社、农业生产企业到粮食购销企业,连接起一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同时,由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并由科研院所合作对玉米种植、病虫害预警及收割全过程提供技术指导,各参与方在同一平台上通过业务关联实现互补和合作,使业务流程从无序向有序转化,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土地规模化经营,产生了积极的协同效应。
三年来,“五里明模式”已逐步把供应链上的其他利益相关方纳入供应链。如经过长时间的调研与实践,龙江银行发现,导致农民贷款难的最大问题就是抵押物不足。针对这一难题,龙江银行与中粮信托在肇东“五里明”贷款模式的基础上,联合开发了土地使用权信托计划,在办理农户贷款时,通过中粮信托的中间作用,将土地信托权利质押给银行,解决了因农村土地不能抵质押导致的贷款难题。最终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政府+科技+信托”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
五里明镇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国辉介绍说,今年,五里明农业规模经营面积扩大到7万亩,入社农民达到2230户,预计粮食总产可达3.5亿斤,入社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他认为各类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达到了吨粮田建设的最大整合效应。与金融部门连接,龙江银行为合作社提供低息贷款,生产运营资金有了保障;与科研院校连接,技术服务有了保障;与龙头企业连接,产品销售有了保障。
据关喜华介绍,龙江银行自2007年开始截至2011年7月末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56亿元,覆盖耕地面积3800万亩,惠及农户500多万人次。目前,龙江银行涉农贷款已达70多亿元,占全行贷款的30%,涉农供应链贷款占到全部涉农贷款的50%以上。
风险评估由“点”变成“链”
专家分析认为,农业供应链金融实现了各参与方的互利互惠,对公司来说,推动了订单农业的发展,稳定了原料基地,降低了财务费用,便于其实施低成本战略;对大部分农户来说,收入不减反增,自身还能从土地解放出来从事其他经营,农民整体收入增加;对少部分规模化经营的农户来说,身份从小农向产业工人转化,收入大大提高;对政府来说,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加速了农村城镇化进程;对借款主体合作社来说,其融资门槛降低,议价能力增强;对保险公司及信托公司来说,增加业务品种,开拓了新业务;对科技来说,免费的试验田,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对银行来说,在低风险下,开拓了新的业务品种,增加了客户群,并带动了储蓄、银行卡等相应业务的增加,提高了银行收入,便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但是,看到收益的同时还要看到风险,毕竟农业是高风险产业。对此,龙江银行在推广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过程中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一是通过引入借款人见物不见钱、货款自动回笼到指定账户的资金封闭运行机制,既落实了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实贷实付要求,又防范了资金挪用风险;二是通过引导核心企业与农户及上下游中小企业签订生产订单的方式,锁定了市场风险;三是通过引入科技指导机制以及鼓励借款人投保农业保险等方式锁定了农业生产风险;四是通过核心企业提供担保和上下游企业及农户履行订单约定的连带保证责任,控制了客户违约风险;五是通过构建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前中后台季度机制和IT系统创新机制,防范了操作风险。
同时,龙江银行逐渐形成了“金字塔型”的客户体系,建立了农业企业的准入机制,从产业链入手,主要考量核心企业的能力,并已根据产业链上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多种模式,创新了如“公司+合作社”“公司+协会”等多个子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经济与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马九杰认为,对于银行而言,点对点的贷款模式,成本比较高。龙江银行的农业供应链融资不是对每一个客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而是对链,银行成本降低了,盈利空间也会提高。马九杰指出,与原来传统的银行业务不一样,供应链融资模式不依赖于个人的信誉和所能提供的担保品,更多看重的是供应链的稳定性、盈利性和现金流。
龙江模式能否突破农业融资难?
龙江银行的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解决了黑龙江部分农业发展资金瓶颈,能否复制推向全国,需要进一步探索。关喜华认为,龙江银行的农业金融供应链模式的研发能力需不断提高,要形成标准化,否则很难复制。另外按照巴塞尔Ⅲ的要求,在风险控制方面,在参数设计上还需要一些智力和技术的支持。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认为,龙江银行之所以能坚守服务“三农”蓝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找到了自己的盈利模式。商业性信贷金融建立要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就必须找到与金融供应相匹配的农业生产方式才能发展。现在黑龙江地区农业产业化趋势明显,在农村出现了服务对象,这就是龙江银行能坚持下去的原因。
“龙江模式的探索,不仅在于自己找到了盈利模式,最重要的是,它使得服务农村的金融机构升华成了真正的现代金融机构。”宋立说,通过农业产业化把上下游的产业链组织起来,与工业化一样,给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巨大的空间,从而也就解决了过去农村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尴尬问题。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司长张红宇认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最大的区别,传统农业可以离开金融的支撑,现代农业一天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黑龙江是土地密集型的、以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农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受土地资源的约束,是技术、劳动资源密集的现代农业,都同样面向产业链,需要金融的支持,可以考虑移植龙江模式。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确实是农村金融的一种创新,是一个发展方向,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地方还没有达到这种程度,在我国要解决农户低收入人群及微型企业的发展问题,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在农村建立和发展多层次的金融机构来进行小额信贷和其他的农村金融服务是完全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