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净资本瓶颈 平安信托借新规华丽转身
去年正式实施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开启了信托公司新形势下业务模式二次转型的帷幕。
去年正式实施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开启了信托公司新形势下业务模式二次转型的帷幕。作为业内标杆的平安信托,其转型之路也正根据这一形势进行着系列调整。
据平安信托高管透露,在保持目前资产规模增速的前提下,其净资本仍能维持5年左右的消耗,且因利润的累积,在未来的业务开拓上不至于出现净资本瓶颈。
净资本成项目定价核心
“今年是《办法》的试运行年,平安信托为此已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一套基于这项新资本协议精神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平安信托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顾攀表示。
据悉,从《办法》实施以来,该公司最突出的变化在于前线业务的定价,除了比照同行业类似产品的定价水平外,还开始引入净资本测试为其主要的考量依据。基本原则是“项目收益率应充分抵补公司所承担的风险,以确保资产的盈利性和安全性。”例如,一个百亿规模的房地产集合信托项目的风险系数是3%,那么信托公司对该项目定价时至少要保证有3个亿以上的利润,才能覆盖该项目的资金成本。这势必要求信托公司的风控部门对每个项目都要采取事前审批、事后监控的方式来控制投资风险。
“从资本收益率的角度考虑,风控部门必然要对大量占用净资本的业务在事前审批、事后监控时都更加严格、审慎,这也使得前线业务部门在寻找项目时会更多地考虑净资本占用较少、回报更高的业务。从目前的市场情况分析,信托公司的选择无疑会更多地倾向于目前监管层鼓励的主动管理型业务。”顾攀说。
银信清算拓展业务空间
从整个信托行业看,《办法》带来的显著效应之一就是信托行业的增资潮。不少管理规模居前的公司,如华宝信托、大连华信、中融信托、重庆信托等纷纷进行了增资,以拓展未来业务的空间。
自2010年以来,信托资产规模的增速一直是急速飙升。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信托行业管理资产37420.15亿元,比去年年末增加了7000多亿。由此,对各家公司而言,今年的净资本压力甚至要远远超过前几年。事实上,部分增资后的信托公司很快就发现自身再度出现了资金本告急的问题。这也迫使这些增长较快的公司,如中融信托等在今年就进行了数度增资。
事实上,在管理规模快速扩大的情况下,目前仅有平安信托、华宝信托等少数几家公司尚能从容应对。顾攀表示,从平安信托这两年的业务发展来看,净资本仍能维持5年左右的消耗。并且,随着被监管层严厉管控的、占用净资本是其他业务3~5倍的银信业务,将在今年下半年陆续清算以及被限制开展,平安信托的压力还将获得明显舒缓。
与此同时,平安信托的转型之路也已走上正轨。据介绍,为应对《办法》,目前平安信托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业务模式,降低“泡沫业务”为目标,其战略则由机构业务(银信合作为主)逐渐向个人业务倾斜。数据显示,该公司上半年个人业务同比增长达317%。
按照《办法》及配套风险控制指标的规定,信托公司通过净资本考核的核心标准是,信托公司的净资本下限为2亿元,且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
顾攀透露,平安信托这两年通过调整业务结构,在信托资产规模基本不变并略有增长的基础上,在各项达标条件方面均游刃有余。截至今年6月底,平安信托的净资本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比例超过130%,明显高出《办法》规定的100%这一最低要求。
目前,平安信托坐拥69.88亿注册资本金,规模位居业内首位。据介绍,即便往后几年资产规模出现大幅扩张的态势,该公司也可以通过自身利润的积累来增加注册资本,并不会对其股东构成直接的增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