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铁矿石谈判尘埃落定
陈姗姗
在宝钢周五与必和必拓达成2008年度铁矿石长期价格协议后,中国与三大矿山巨头的年度铁矿石谈判,终于在前所未有的长时间僵持后落幕。今年谈判结果的一大特点是,中国与巴西和澳大利亚的矿山企业达成了完全不同的两种价格,于是业界就有了铁矿石谈判传统机制彻底被打破的声音。
而笔者认为,今年的谈判结果还没有将传统的铁矿石谈判机制彻底瓦解,但今后的铁矿石谈判不确定性肯定将增加,中国的钢铁企业能做的,也只能是从自身找问题,以增加谈判中的主动性。
传统的国际铁矿石谈判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三对三”的谈判机制,二是“首发与跟风”机制,三是“长协”与“离岸价”同涨幅。
从此次谈判结果来看,目前谈判机制的第二条已经打破,即在巴西淡水河谷与钢铁企业达成年度价格协议后,澳大利亚的矿山企业并没有跟随,而第一条和第三条目前还是维持现状。
从此次中澳谈判结果就可以注意到,中方之所以同意了力拓和必和必拓相比于巴西淡水河谷更高的涨幅,也正是为了维护“长协”和“离岸价”的传统合同机制。与谈判“谈崩”而使澳矿全部进入贸易矿市场相比,这也维护了依赖长期合同进口铁矿石的多数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利益。据测算,如果谈判破裂后,欧洲矿山企业向现货市场对中国出售铁矿石,则中国钢厂将至少要多支付30美元/吨左右的成本。
不过,澳大利亚矿山企业2008年协议价格高出了巴西铁矿协议价格的上涨幅度,这一点也的确使铁矿石谈判传统定价机制撕开了一道裂缝,可以想象,由于澳大利亚矿山企业仍在呼吁现货指数定价,铁矿石传统定价机制有进一步破裂的危险,再加上除三大供应商外,新兴的澳大利亚FMG公司或许也将加入谈判,因此明年的谈判会更加扑朔迷离。
而对我国钢铁行业来说,能够做的,只能是反思并改进中方的不足,在未来的局势变化中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首先,应该加大国内钢企的整合力度,并争取更多的海运长期合同。目前,国际铁矿石市场供给方的必和必拓、力拓和淡水河谷三大公司垄断了80%左右的海运铁矿石资源,而中国的需求方则是众多的钢铁企业和贸易商,而且我国铁矿石长期合同海运量仅占全国进口铁矿石的15%左右,进口的分散和租船的不稳定很容易引起现货市场铁矿石和海运费价格的暴涨。
其次,应该开拓新的矿石进口源。加大对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高从印度、俄罗斯和南非等国的进口比例,以降低对三大矿山巨头的依赖,这也有利于刺激目前供不应求的铁矿石市场拐点早日出现。
再次,要加大对进口铁矿石钢厂和贸易商身份与进口后流向的监管。我国曾经一度最多拥有铁矿石贸易商上千家,虽然通过进口资质的限制已经减少到目前的100多家,但中国铁矿石现货市场混乱的现象依然没有得到控制,港口库存率创新高以及国内进口铁矿石现货市场价格一度是长期协议矿价格的两倍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也说明,对目前松而散的铁矿石流通现状的监管和执行还是不够到位,贸易商甚至钢厂利用进口铁矿石倒卖的行为依然没有被遏制。
因此,只有从自身方面多解决矛盾,争取更多协调行动,降低对进口矿的依赖程度,才有利于在铁矿石谈判机制有任何变化后“变而不乱”,拥有更多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