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与中小银行应对策略
如果以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逻辑起点,我国的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过了15年历程。利率市场化实施政策应注意差别化推进,避免一刀切,针对中小银行的必要配套制度应尽快建立。
如果以1996年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逻辑起点,我国的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过了15年历程。从2011年开始的未来五年,将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历史时期。2011年3月初,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近来,央行官员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就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频频表态,显示货币当局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积极态度。利率的全面市场化将收窄利差,从根本上动摇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使中小银行特别是广大城商行面临的竞争环境更加复杂,经营的难度将进一步增加,经营风险也会随之加大。在这种形势下,探索利率市场化的内在规律,从微观层面重点审视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前瞻性地探索适合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对确保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这一新环境下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演进方向
进一步扩大银行贷款的利率浮动范围并最终实现贷款的自主定价,逐步推动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并最终实现自由浮动,构成了我国“十二五”期间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而当前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已经逐渐达到了基本上对银行利率选择不构成严格约束的程度。余下尚被市场化真正触及的,主要就是银行的存款利率。然而存款利率的放开应尤为谨慎,这是因为:首先,一旦存款上限全面放开,同质化的竞争可能导致实际贷款利率的下浮和存款利率的上浮,银行的利差短期内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压力,最终可能导致部分定价能力差的银行受到显著冲击,乃至面临退出的风险。其次,银监会近期已提高了银行业审慎监管标准,包括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控制杠杆率水平、加强流动性比率监管,以及要求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等要求,这都在客观上要求银行业保持较大的利差水平才可能承担这些监管指标实施所可能带来的影响。
对于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设计,可能给予大额、长期存款更大的浮动范围,而对于活期存款可相对谨慎。鉴于银行业竞争市场及退出机制尚未建立,通过价格和准入政策,监管层可以继续使用适度的利差管理手段进行调节,从而给予金融机构调整其运行效率的时机。
推进利率市场化仍需培育多方面的条件,包括提高微观主体的利率敏感度、完善货币政策工具、完善基准利率体系、创新利率风险对冲工具、打破行业垄断竞争格局等方面。同时,其他经济体的经验教训,决定了我国利率市场化将采取一贯的渐进式改革方式,完全的利率市场化仍需较长时间,超出“十二五”期间并非不无可能。
我国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
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的实力对比
首先,从目前的市场格局看,我国银行业接近垄断性市场结构,大型银行占据了银行业的半壁江山,拥有绝对的市场话语权,包括股份制商行和城商行在内的中小银行力量仍显单薄。截至2010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约为95.3万亿元,大型商业银行约占据49.2%,股份制银行约占比15.6%,城商行及城市信用社约占比8.2%。
目前相对于大银行,中小银行受困于网点数量少、品牌知名度低、收入渠道窄、议价能力弱以及人才匮乏等方面原因,在应对利率市场化方面受到的冲击必将远大于大型银行。
其次,中小银行收入来源相对比较单一。横向比较我国商业银行2010年经营收入结构,不难发现,包括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在内的中小银行高度依赖各种形式的利息收入,几乎是总收入的90%(招商银行比例较低,占79.96%),主要有存贷利差、同业之间往来业务净利息以及债券投资净利息,而存贷利差又是我国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大型银行比中小银行的收入结构更加合理,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明显低于中小银行,抗击利率市场化风险的能力也就相对更强。
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运营的影响
通过分析利率市场化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金融运行变化情况,根据我国当前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可以认为,如果实施以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限制为内容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金融运行虽不会产生非常剧烈的影响,但对中小金融机构经营产生的巨大压力应引起关注,因为这事关金融体系结构的健康合理、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具体而言,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中小银行运营产生以下压力:
主营业务流失的压力。从宏观角度来看,随着市场化进程中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产品收益和风险的不对称性将有很大改观,居民及企业的选择也逐渐趋于多样性。这将直接导致“脱媒”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居民大量提取储蓄存款将其转移到其他投资途径,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的流动性危机。而另一方面企业更多的采取成本更低的直接融资方式,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也是重要的打击。而以上这些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就更为致命。中小银行既没有资金实力从减少利差方面吸引客户,也没有大银行的信誉和实力来吸引资金,主营业务面临挑战。
行业并购的压力。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资金的脚步逐渐加快,来自银行同业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压力不断加大。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将逐渐走向集团化和大型化。大银行在日益自由化的金融环境中,出于经营协同和财务协同效应等动机会不断并购中小银行,以追求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美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小银行的数量已经从14000多家减少到了8000多家,许多超大型银行和混合的投资银行不断出现。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大银行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中小银行将更加举步维艰。
经营管理面临的压力。利率市场化后各种产品都面临着更大的自主化,中小银行能否适应这个趋势权衡成本和收益,对产品进行正确的定价,并且吸引客户,以求得生存和发展是个问题。利率市场化中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发放贷款,存贷利差必然减少,主营业务利润下降,而中小银行又没有雄厚的资本和丰富的人力资源去广泛从事表外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如何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保持盈利,对中小银行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另外,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逐步加大,尤其是利率风险,利率敏感型资产增多,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面临的利率敞口风险增加,本来就不充足的资本,很容易就面临着资金链的断裂和资不抵债的风险。
应对策略及政策建议
应对策略
相对于综合实力雄厚的大银行,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难度和压力更大,必须未雨绸缪,妥善应对。
从战略高度审视和把握利率市场化问题。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即将到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中国银业收入结构调整以及战略转型的革命。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生存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领导是否重视,关系到战略转型的效果,特别是主要领导的态度和管理思想影响到这项工作能否有效推进。董事会及高级管理人员应从战略高度审视和把握利率市场化问题,顺应形势,积极推动加快经营战略转型,提高银行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增强风险定价能力和配置资产能力,开展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种类,为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浪潮中的转型及良好运行提供组织保障。
转变业务经营模式。利率市场化会加速银行转型,而业务转型能够对冲市场化影响。加之“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更严格的要求,都将推动银行加速向轻资本的中间业务转型。中小银行的业务结构调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首先,调整客户结构,吸引更多的民营、外资企业客户,追求客户结构多元化,这些客户具有比国有企业更高的忠诚度,资金需求弹性较低。其次,调整业务结构。资产业务向拥有较强的风险定价权的方向倾斜,将信用卡、消费信贷、贸易融资和中小企业贷款作为银行开展资产业务的重点方向,不断提升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率。持续发展高端客户,依靠其所贡献的非息收入以充抵息差收窄的不利影响。中小银行可在积极拓展代收、代付等业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市场主体资格,积极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代理发行债券、银证转账、代理保险、基金托管、代客理财、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积极主动地开发低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新品种,以此大幅度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
提升客户服务品质。利率市场化使资金的价格放开,银行间竞争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资金价格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为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中小银行在对业务调整的同时,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金融产品和营销策略上施展其所能,同时员工也要尽快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主动营销,为客户量体裁衣,推销金融产品。同时,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持续改进和提升服务,争取在客户拥有数量和质量上掌握主动,努力挖掘顾客的贡献度,不断提升顾客的忠诚度,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赢取更大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强化利率风险管理。增强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是提高利率管理水平的基石,也是最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小银行应当在企业文化中增强利率风险意识,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构建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推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达到规避风险和盈利的目的。同时,我国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缺乏。银行由于缺少具有专业技能以及较强数理金融知识的高级人才,许多先进的利率风险控制方法得不到充分运用。因此,中小银行急需加强人才建设,培养一支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提高信贷产品风险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中信贷产品的定价复杂性大幅提升。贷款定价不仅需要覆盖业务的成本与费用、风险损失和盈利目标,而且要兼顾市场竞争策略。目前,受金融生态条件、内部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等条件约束,中小银行的定价技术尚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容易引发价格竞争。因此,中小银行要加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各方面协调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具体而言,产品定价必须尽力保持在盈亏平衡点之上,必须综合考虑客户、产品给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和分摊成本,必须加强金融新产品的研发协调、搞好金融新产品的定价。
关注宏观经济运行。利率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其走向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有着紧密联系。因此,中小银行要想科学地管理好利率风险就必须关注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要关注价格走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情况、消费增长情况,以及国际利率走势等。经济的运行态势是影响政府是否采取利率政策的主要因素,诸如投资规模与速度、工业增长情况、GDP增长速度和就业等,这些指标都很重要。另外,也要看其他国家特别是我们联系紧密的国家的利率政策动向,要紧密关注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利率政策举动。
政策建议
我国中小银行以中小企业和居民金融服务为切入点,在深化金融服务层次、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化解地区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系均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体系的冲击最大,为了顺利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稳定,有必要给予中小银行一定的政策扶持。
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利于金融体系安全平稳。渐进式改革过程相对缓和,可避免经济大幅波动,并尽可能地降低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逆向选择及其负面激励效应,因此成功概率较高。激进式改革可在短期内迅速解除一切由管制带来的扭曲,但极易导致经济剧烈波动,造成的损害需要较长时间修复。实践中,许多拉美国家在实施市场化改革以后,国内经济出现了巨大问题,银行体系出现了重大危机,最后不得不终止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重新恢复对利率的管制。我国的现行金融制度尚不完善,决定了推进利率市场化必须要选择逐步放开利率的渐进方式,在加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适时推进利率市场化,切不可急功近利。
必须认真考虑中小银行的承受能力。如前所述,各国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取消了行政性的保护,使得直面市场的一大批中小银行因难以维持经营而倒闭,甚至引发了整个银行业的危机。即使美国有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暂时吸收中小银行倒闭的影响,但也不能完全消化倒闭带来的全部影响和危害,仍然对美国经济和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害。
中小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承受能力是监管当局必须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数量众多、扎根实体经济的大量中小银行群体的存在是稳定金融、促进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小银行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其后果就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机构的问题,而是事关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大问题。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时间和节奏上,应充分考虑中小银行的承受力以及对广大中小企业的负面影响,给予中小银行一定的政策保护期,给予中小银行更多业务先行先试的机会,拓宽中小银行收入来源。
此外,利率市场化实施政策应注意差别化推进,避免一刀切,针对中小银行的必要配套制度应尽快建立。比如,在金融政策方面,继续对中小银行实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资本管理要求等,引导中小银行在稳健货币政策前提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在税收政策方面,可适当减免中小企业贷款业务的营业税,激发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河北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