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国库资金急奔灾区
5月12日四川汶川7.8级地震发生后,灾区震后的重建工作所急需的资金紧缺也成为了很多人关注的话题。本报从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两大部门获悉,截至5月16日,已有百亿国库资金调配到四川、甘肃、陕西等重灾区,以援助这些地区进行重建。
央行拨付86亿信贷资金
连续三天,央行向灾区增加重建信贷投入累计达86亿元。
本报了解到,就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央行副行长苏宁对外表示,人民银行已决定对受灾严重的四川、甘肃两省分别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33亿元和22亿元,集中用于解决辖内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支付头寸和流动性需求。
5月14日,央行再度发布通知,通过其下属成都分行,下达支农再贷款额度15亿元。据本报了解,这部分信贷投入将包括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4亿元、绵阳中支3亿元、广元中支2亿元、阿坝中支1.5亿元、雅安中支1亿元、甘孜中支0.5亿元。同时,央行成都分行还对成都市、绵阳市各增加再贴现限额5亿元。
而在甘肃省,央行也通过兰州中心支行对陇南市中心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限额3亿元。5月15日,又对陇南市中心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限额2亿元、短期头寸再贷款1亿元。同时,央行分别向天水、定西、平凉、庆阳、甘南等5市州增加支农再贷款限额各1亿元,全部用于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信贷投入。
中央财经大学一位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全力抢救地震中的伤亡人员是现阶段最紧迫的任务。而一旦灾情稳定之后,对于地区重建和恢复家园所需要的银行信贷资金予以支持则是相当重要的。央行在第一时间发布扩充当地信贷资金的通知,显然已经深刻认识到了这个问题,这些资金可以保证当地的受灾群众和企业能够在银行得到优惠甚至免利息的贷款。
34亿财政资金奔赴灾区
本报了解到,在地震后的4天内,中央财政资金拨付的数额在不断加大,截至5月16日中午,已累计下拨抗震救灾资金34.1亿元。
16日,中央财政再次拨付抗震救灾资金11.7亿元。其中,增加自然灾害生活补助应急资金5亿元,用于四川灾区受灾群众生活安置;安排资金3.5亿元,用于向四川灾区调拨中央储备粮15万吨和中央储备油1.4万吨,保障灾区粮油供应;向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四省(市)拨付综合财力补助资金2亿元,用于受灾群众救治、倒房重建、损毁设施修复等;其他救灾资金1.2亿元,用于病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及水毁水利工程修复等。
这也是继中央财政在14日向四川紧急下拨地震救灾资金8.6亿元后,又一次巨资补助。
在这34亿元财政补助资金中,有2亿元用于灾区急需的医疗救治药品和器械的采购和调运,免费用于地震灾区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有1.1亿元用于灾区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抗灾自救、师生应急临时安置、重置必需的教学用具学习用品;用于支持广播电视系统修复受损设备;用于支持开展救灾防疫工作;用于粮食、消毒剂、棉衣被、帐篷等物品采购等。
国库资金汇划走“绿色通道”
如此巨量的资金流通也正在加大央行国库资金运行的压力。
记者在5月14日央行网站上获悉,对于这些救灾财政专款,央行已经开通了国库救灾资金汇划的“绿色通道”,确保应急款项及时拨付到位。通过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国家金库总库、各级省分库目前已先后通过救灾资金划拨“绿色通道”,向灾区拨付救灾款共计42.8亿元,而为确保救灾款项及时划拨,大力支持受灾地区各项救援工作,人民银行已决定在17、18日两天的大、小额支付系统不停机,保持支付系统持续运行。
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受灾严重的地区,国库部门可能数日无法办理业务的,由当地省分库协调受灾县、地市周边的能够正常办理业务的国库,临时在国库会计核算系统内为受灾县、市财政开立临时救灾账户,保证中央政府和全国各地的救灾款项及时安全入库和及时拨付。
央行也在官方网站对外发布信息称,截至5月15日17时,四川省辖内37个直接参与支付清算系统的商业银行已全部登录系统办理业务。全国32个省级清算分中心5月15日业务已顺利结束。支付系统共处理业务128.2万笔,金额3.25万亿元。其中,成都清算分中心共处理业务4.4万笔,金额501.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