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科企“压力山大” 融资难税收多成发展瓶颈
“我在通讯、电子、汽车等高新技术企业做了10年,发现到了一定规模以后,民营科技企业就碰到天花板,停滞不前了,这里面存在共同的问题。对于“基本上没有什么固定资产,最值钱的是人才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中小民营科技企业来说,资金无疑是其能否生存发展的救命稻草。
“我在通讯、电子、汽车等高新技术企业做了10年,发现到了一定规模以后,民营科技企业就碰到天花板,停滞不前了,这里面存在共同的问题。”夏简英,上海一家民营电子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在日前召开的“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创新转型发展”会议上这样表述道。
中小型民营科技型企业一直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本市民营科技企业有约8万家,和2009年相比,这些企业的年产值和上交税收都有大幅增长。然而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利率、汇率、税率、费率、薪金、租金、土地出让金、原材料和资源环境代价这9种因素叠加让企业成本直线上升,大量民营企业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以体制活优势著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高成本时代如何激发企业活力,寻求突围?
瓶颈一:融资难度大
上海高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幸偕指出,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贷款常常遭遇银行等金融机构“重大轻小”、“嫌贫爱富”的“规模歧视”和“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再加之央行“银根紧缩”货币政策等外因推动,中小民营科技企业融资难度在逐渐加大。
然而对于“基本上没有什么固定资产,最值钱的是人才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中小民营科技企业来说,资金无疑是其能否生存发展的救命稻草。
近年来,为了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难题,上海已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比如6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中明文规定“本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小企业的资金比例应当不低于1/3”及“本市支持的企业法人其他相关专项基金用于中小企业的资金比例不低于1/3。”然而在现实操作中,钱还是喜欢流入那些已经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口袋里。
“如果把民营企业比作孩子,他们在10岁的时候融资相对容易一点,在3-5岁的时候比较难获得较大的支持。”上海致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雅华表示,资金流入比较安全的领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建议:建构一个服务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体系,为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的借贷、并购扫除政策性的障碍,比如在投资转制过程当中的资产评估。现在的资产评估都是国有方指定的,在民间方、民营企业不接受的情况下没有第三个可以协调的渠道,为了能够推动进程,在机制上理应有一些创新。
瓶颈二:优惠政策难落实
17%的增值税、15%的个人所得税和个人调节税,让上海信宜百路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林森备感压力。虽然国家对民营企业的税收有优惠政策,但是在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的情况下,有些优惠政策显得“力不从心”。
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18条政策其中有一条是:高新企业自有利润再投入本公司的生产的,这部分利润无需缴纳增值税。据胡林森介绍,现在的做法是,先缴税,再根据一定比例返还。“既然政策允许无需缴纳,为何还要先缴后返?”
刘幸偕也表示,民企“高税费”状态依然没有根本改变,其中非税负担已使小企业不堪重负,有的甚至是亏损经营。高税收的结果是,大量中小企业游离于实体经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60%左右的民间资本游离于实体经济。
记者了解到,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已相继出台了一批鼓励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但可能因为管理中小企业的部门很多且互不通气,协调不易。所以民营中小企业要办点事,效率仍比较低。许多优惠政策无法真正发挥作用。
建议: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上海曾经推出过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门式”服务的办法,在中小科技企业中口碑很不错,建议根据当前民营中小科技企业的实际情况,整合、调整现有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以改善民企生存环境、增强民间投资信心,重振企业家精神,正确引导民间资本回归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