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经济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两大全球性环境:一是全球通胀风险上行;二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尽管市场普遍预期,当下半年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日本地震的意外冲击逐渐消化后,经济增速将有所反弹。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两大全球性环境:一是全球通胀风险上行;二是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全球通胀风险上行 上升周期逐步形成
从通胀趋势来看,在货币性因素方面,尽管多数新兴经济体和欧元区已经开启加息周期,但在美联储开始连续紧缩货币政策之前,全球流动性宽松局面不会有根本性改变,通胀压力难以有效减小。美联储已经暗示,加息最早也是2011年底才会考虑的事情,而且在QE2结束后将维持其资产负债规模,意味着巨额的存量流动性将继续留在系统内,对全球经济、通胀和金融市场形成影响。在需求性因素方面,尽管我们预计新兴经济体2011年增速将有所放缓,但它们发生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不大,其经济和能耗结构发生快速改善的可能性也很小,因此需求推动通胀上升的动力不会有太大的下滑。在成本性因素方面,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劳动力成本开始出现大幅上升,这可能会导致未来10年内的全球通胀预期增强。
全球经济增速放缓 二次探底风险不大
上半年的主要经济数据反映出,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尽管市场普遍预期,当下半年的通胀压力有所缓解、日本地震的意外冲击逐渐消化后,经济增速将有所反弹。但从当前的形势来看,主要经济体的增速都低于此前的预期。不过,除日本因为地震的影响可能在2011年挣扎在衰退边缘以外,美国(全年增速预期2.5%)和欧元区(全年增速预期1.7%)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风险较小,新兴经济体的增速(全年增速预期6.5%)将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仍将维持在相对高位。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发布的一系列数据使市场开始担忧下半年的经济复苏究竟是否能达到预期。一旦实际增长弱于预期,市场和实体经济信心将遭受较大打击。这类似于2010年三季度,即美联储决定推出第二轮量化宽松(QE2)之前的观望期。虽然我们并不预期QE3的推出,但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全球主要宏观调控者将和市场一样进入一个紧张的观望期。如果三季度经济数据差于预期,政策发生结构性微调甚至转向的可能也是不能完全排除的,并对2012年的全球经济走势产生影响。
全球增长不均衡 中国增长由外转内
外部经济体增长乏力,使得中国通过进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作长久之计。金融危机之前的2005、2006、2007年,净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3.10%、16.10%和18.10%;而金融危机后的2008、2009、2010年,净出口对我国GDP的贡献率分别为9.00%、-38.90%和9.20%。外需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甚至对GDP增长出现负贡献。
2011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持续攀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占比达到53.2%。消费的表现相对平稳,增速并未明显提高,2011年上半年有三个月增速下行,6月份增速出现较大回升,在促消费的政策调控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逐步提高。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投行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