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破解中小企业"钱荒"
最新消息显示,今年1至6月,上海共担保小额贷款336笔,担保金额3359万元;历年累计担保小额贷款1.3万笔,担保金额8.99亿元;累计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利息5428笔,补贴金额3992.95万元。
最新消息显示,今年1至6月,上海共担保小额贷款336笔,担保金额3359万元;历年累计担保小额贷款1.3万笔,担保金额8.99亿元;累计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利息5428笔,补贴金额3992.95万元。
数字并不惊人,可眼下更多陷入“钱荒”困境的中小企业,仍然无缘这份幸运。
据央视《经济信息联播》近日报道,浙江、广东一些中小企业备受资金困扰,其中不少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不得不面临倒闭破产的境地。原本那些兴旺发达的企业,由于资金枯竭沦为老板出走、人去楼空的废墟。这种情况,有关权威机构甚至认为已经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那时。
资金短缺从来就是中小企业发展的软肋。在中国,最有钱的是国营大企业,银行恨不能把钱都贷给他们;最缺钱的是中小企业,就算告爷爷求奶奶,银行常常铁公鸡一毛不拔。
正是这种一直以来银行等金融机构“重大轻小”、“嫌贫爱富”的规模歧视和“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导致小企业往往无法得到国家融资政策的有效支持。又逢眼下货币政策紧缩,连续5次加息和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那些在产业资本大量外移中艰难坚守实业运作的中小企业主雪上加霜,银根收紧成为压倒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破解中小企业“钱荒”困局,关乎保增长、促就业的大局,而为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乃当务之急。奈何在我们这里,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少之又少。
如有专家指出的那样,在欧美国家有很多区域性的银行,包括县域和村镇银行,这些银行能够即时跟踪当地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专门为小企业提供贷款业务。我们连同农村信用社一个县算一个银行,全国也不过3000家银行,而美国3亿人口8000家银行,其中多数是中小银行。
比较之下,我们的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不能不说有点寡情薄义。体制内融资走投无路必使体制外融资成本攀升,如今江浙一些小老板不惜以最高月息30%向地下钱庄借贷,虽明知饮鸩止渴,却实属被逼无奈。
在上海,已于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条例》单列“资金支持”一章,明文规定“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小企业的资金比例应当不低于1/3”、“本市支持企业发展的其他专项资金应当适当向中小企业倾斜,用于中小企业的资金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3”。文前所述那一系列小额担保成果,正是实施两个“1/3”的产物。
谁来破解中小企业“钱荒”?沪上实践表明,政府应该挺身而出唱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