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国外低碳贸易新壁垒

麦文伟 | 2011-07-27 11:42 892

碳标签不只是“标签”那么简单  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保护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本国制造业,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纷纷采取计算碳足迹

碳标签不只是“标签”那么简单

  后金融危机时代,为了保护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本国制造业,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纷纷采取计算碳足迹、征收碳关税、制定碳标准、扩大企业碳信用交易范围等措施,迫使发展中国家采纳超出其资源偿付能力的环保标准,弱化其国际贸易的优势,以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以“碳足迹”、“碳关税”为代表的隐性绿色壁垒正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壁垒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碳足迹是国际贸易中的一个新生事物。碳足迹标签又称碳标签,是指把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于产品标签上用量化的指数标示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碳信息,从而引导消费者选择更低碳排放的商品,最终达到减排的目的。碳标签虽名为“标签”,但实际却不只是“标签”那么简单,更是产品背后碳减排技术水平的体现。

  英国率先推出了碳标签做法,英国在2007年专门成立了碳基金,鼓励向英国企业推广使用碳标签。英国最大超市特易购目前已在500多种产品上加贴了碳标签。日本从2009年4月也开始试行碳标签制度,截至2011年2月16日,日本碳标签制度的产品种类已扩大至94类,广泛涉及加工食品、轻工和部分机电产品。日本农林水产省日前还决定,从2011年4月开始实施农产品碳标签制度,碳标签制度执行范围将由现有的加工食品扩大至整个农产品类别。法国已颁布“新环保法”,宣布从2011年7月起,所有在法国销售的产品必须提供“碳足迹”标签。从2011年年初开始,欧盟及韩国等地的客户已要求企业提供产品“碳足迹”的相关数据。目前,全球已有12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关于碳排放的法规,在其国内企业推行碳标签制度,全球有1000多家著名企业将“低碳”作为其供应链的必需,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要求10万家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验证。这意味着,发达国家消费者开始优先选择低碳产品。国际标准化委员会关于“碳足迹”标签的国际标准ISO14067已完成草案的拟定,计划于2011年发布实施。一旦“碳足迹”认证国际标准出台,商品加注碳标签将不可避免。

  在低碳经济时代,除了“碳标签”成了越来越多国际买家所要求的通行证外,一些发达国家还以环境为名义,在低碳技术领域设置“碳关税”、“碳中和”等贸易壁垒,且愈筑愈高,阻碍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保护本国贸易。

  “碳关税”是指一国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目前,碳关税在许多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甚嚣尘上。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从2020年起美国有权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实施碳减排限额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与此同时,欧盟也在紧锣密鼓地为推动碳关税作技术方面的准备。其他发达国家也在效仿美国“碳关税”政策,如法国和加拿大正酝酿出台类似于美国的“碳关税”政策,拟对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高碳产品征收“碳关税”。美国推行碳关税,其本质上是“以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目的就是制衡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并寻找下一轮引领世界经济潮流的新增长点。“碳关税”未来在全球推广,将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

  随着减排意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碳标签”、“碳关税”已为欧美、日本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推崇,并逐步涉入国际贸易活动,很有可能成为日后影响我国企业产品出口的新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很多出口企业将面临严峻挑战。

  低碳贸易壁垒造成的影响

  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方面有很大优势,“碳标签”、“碳关税”等新的低碳贸易壁垒的实施,将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其不但影响我国出口利益、恶化外部环境,而且已经触及到了中国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层面,甚至也在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低碳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出口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 与发达国家更成熟的减排技术发展相比,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生产商品的加工与生产方法很有可能会导致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往往具有较高的碳足迹,若企业希望出口产品避免今后或因碳排放过高而被发达国家市场拒之门外,必须在生产中采用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投入大量资金研发节能改进工艺,生产成本一般要高出20%~30%,一般的国内外贸企业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低碳技术的引进和采用。另外,我国的出口企业要想获得碳足迹的认定,不得不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并产生相关费用,出口产品各种中间费用及附加费用增多,需负担一定的时间成本和不菲的申请价格,这是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获得微薄利润的国内厂家难以承受的,作为出口产品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将因此受到影响。

  出口量下降,国际市场占有率降低 “碳关税”主要针对高碳排放的产品,或称能源密集型产品。目前我国主要的产业结构是重化工业和大的制造业,我国的制造业中众多产业属高耗能型,出口最多的就是含碳量比较高、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届时,像钢铁、焦炭、金属冶炼加工制品等产品可能面临发达国家的高额进口关税。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在国际市场上,所有中低收入国家出口额将削减8%,“中国制造”可能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因此可能下滑21%,出口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市场范围也将面临缩小的可能。

  生产管理要求苛刻,危及中小企业生存 低碳绿色壁垒的实施必然会涉及产品从生产到销售乃至报废处理的各个环节。它要求将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原理运用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企业生产管理的要求非常苛刻。目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技术和资金,企业通过粗放型、高耗能的生产方式将难以维持。因此,低碳和环保技术限于一些较大的规模企业进行生产,而大部分中小企业无力为之,甚至退出国际市场,危及企业生存。

  面对层出不穷的国外低碳绿色贸易新壁垒,检验检疫部门和外贸企业要立足中国国情,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生产,打造低碳产品,树立“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低碳形象”,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

检验检疫部门的对策

  大力扶持低碳产业发展 我国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而这些产业易于遭遇低碳绿色贸易壁垒。因此,检验检疫部门应抓住低碳时代的经济发展机遇,积极引导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引导企业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绿色低碳产业,优先扶持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型产业发展,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完善低碳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检验检疫部门应加强绿色预警能力,密切跟踪低碳贸易壁垒的发展,特别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的新动向,深入调研欧美、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地区)碳排放政策、法规等情况,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等形式,及时为企业提供国际上低碳贸易的新标准、新法规、行动计划及实施措施等信息,指导企业制定有效的应对举措。

  扶持企业进行低碳技术改造 检验检疫部门应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为企业提供低碳改造技术,扶持企业研发、引进低碳技术和设备,降低产品能耗,提高产品附加值,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帮助企业了解碳足迹评价程序,协助企业完成产品/企业碳足迹报告;将绿色低碳产品与企业纳入质量信用体系建设,重点推行绿色低碳产品标准化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推动国内相关认证制度的建立,制定相关促进制度以及资助奖励管理办法推动低碳认证技术,利用“低碳订单”或“碳标签”倒逼机制作用,助企业实现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低碳化。

  严防高碳排放产品进出国门 发达国家在设置低碳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正将污染产品和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检验检疫部门对此应提高警惕,一方面,应加强检验检疫把关工作,减少和限制高碳排放产品、耗能产品和影响环境产品出口,避免外贸出口受到国外低碳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进口商品的审查、检测和管理,坚决杜绝受污染商品和危险、有毒的废旧物质的进口,严禁国外污染产品和产业流入我国,以保证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免遭破坏。

  抵制不正当的低碳贸易壁垒 检验检疫部门应积极参与国际上碳相关规则的讨论和制定,争取主动权,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对于不正当的低碳贸易壁垒,应充分利用贸易救济措施,以WTO/TBT等协议为依据,建立低碳贸易壁垒调查机制,利用多边贸易体系的谈判机制和对发展中国家特殊照顾的规定,遏制“环保例外权”被滥用,防止贸易保护主义国家实施不正当的低碳贸易壁垒,坚决反对借口应对气候变化,实施任何情况下的贸易保护。

  企业层面的对策

  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要求外贸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新兴战略性产业,降低能耗,改进技术,通过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手段来达到高碳能源低碳利用,实现出口产品的低碳化,从根本上规避国外的低碳贸易壁垒。

  培育和壮大自主低碳品牌 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拥有核心技术,并制定新的低碳产业标准,这是跨越欧美低碳贸易壁垒的最好途径。外贸企业应主动出击,把低碳理念放在企业发展战略高度,把提高能效作为企业文化建设来实施。企业应深入了解欧盟、美国能效等级新标准的要求,在技术上、设计上、原材料上进行针对性的应对,在调整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上下工夫,把开发生产节能、环保、附加值高的低碳产品作为主攻方向,把低碳经济和企业品牌营销相结合,积极引进、采用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和设备,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培育和壮大自主低碳产品品牌,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建立强大的低碳产业链 企业应从产业链抓起,从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多个环节,整合企业自身的低碳战略,全方位调整和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优化整个生产流程,将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量化考核,实现每类产品、每个环节、每道工序碳排放量的数据化管理,有计划进行企业或产品碳足迹评价,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更加科学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建立真正的“低碳蓝海”。此外,企业还应联合前端的供应商、后端的销售商等全产业链,一起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实现低碳技术改造工作的对接,使全产业链形成强大的“低碳竞争力”。

  大力推行低碳认证制度 低碳认证制度的建立是落实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基础措施。目前,ISO14000体系是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的关于环境管理的标准体系,获得ISO14000认证就等于取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企业应及时跟踪研究国内外先进的低碳认证技术和标准,建立和完善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积极推进低碳认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节能认证、绿色环保认证,创建全国低碳环保认证示范社区,大力加强食品、农产品、节能环保、信息安全等领域的认证工作,并建立认证认可统计评价指标体系,为突破国外低碳绿色贸易壁垒提供有效支撑。

  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 企业应积极开发多元化国际市场,除了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及周边市场外,还应积极开发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以市场多元化分散发达国家“碳标签”等低碳贸易壁垒带来的风险。

0
标签: 危机 标签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