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并非无条件承接产业转移

2008-05-09 09:14 428

最近几年,一度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县城”的合肥突然发力,其所推行的“大招商”、“大拆违”、“大接访”以及一系列的城区改造大动作,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

    “中部地区正处于厚积薄发时期,实现崛起不能走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老路。”在最近于武汉举行的第三届中部博览会可持续发展市长论坛上,合肥市市长吴存荣的发言,引起中部六省的共鸣。

    最近几年,一度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县城”的合肥突然发力,其所推行的“大招商”、“大拆违”、“大接访”以及一系列的城区改造大动作,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

    两年前,吴存荣在出任合肥市市长之前,曾先后担任过安徽省枞阳县县长、县委书记,省水利厅厅长、党组书记等职务,并在合肥生活了20多年。因此,45岁的他对于合肥有着更为深切的理解。

    包括合肥在内的中西部城市都在经受着沿海产业转移的洗礼。“作为中部城市,我们迎来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的环境挑战也是异常严峻,”吴存荣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语气坚定地说,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必须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只有抓住机遇,直面挑战,破解难题,加快发展,才能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中部承接产业转移不能是无条件的”

    《21世纪》:目前中部地区均对承接国外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尤其是对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表示了很大关注。中部地区有足够的吸引力来实现产业梯度转移的梦想吗?

    吴存荣:说到中部地区是否能够实现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我认为,主要要仔细研究以下两个重要的课题。首先,沿海加工贸易主要用于出口,到内地后有没有这个条件承接?二是生产成本是否能降低到原来在沿海地区一样的水平?

    从目前企业的选择看,他们主要看物流条件上能否更便捷、更通畅,成本能否降低,出口能否更方便等。其中,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比较看重的一点。

    所以,国家也有意识在改善中部物流成本,比如合肥海关和长三角海关实行一体化通关,实行便捷的报关和入关。同时,加快纵向通道建设,如高速公路建设、内河港口建设,也包括物流企业的引进等,都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

    《21世纪》: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还面临一个新背景,即“两型社会”建设,这两者如何对接?

    吴存荣: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也不能无条件的,应该按照我们的产业发展政策,引进低污染、低能耗的产业。

    同时,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也是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是简单的企业搬迁。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利用高新技术嫁接一些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走节能减排的路子。

    现在,已经有这方面的例子了。即以前在沿海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搬到中部来后,要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工厂,包含了产业升级功能,不再是简单的复制过来的工厂。

    因此,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要满足企业的上述考虑和我们的上述选择,是一个结合点,不是单纯的吸引转移。所以,我认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要注意处理几个关键点: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政府服务效能、交通物流改善、环保节能要求。这样的前提下,我相信,大部分企业能够转移过来,但并不是所有企业能够转移过来。

    《21世纪》:中部地区都提出承接产业转移,就存在相互竞争,如何避免恶性竞争?

    吴存荣:中部地区都提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这是总体目标。但在具体实践中,肯定是有选择、有分类的。现在产业转移的类型很多,中部的市场空间很大。与其说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过程中存在竞争,不如说在新的市场份额分配过程中,大家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来获得各自发展。这是关键的。不是说在一个产业中抢得你死我活。

    合肥不谋求首位度

    《21世纪》:合肥提出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同时又是中部地区,是“中部崛起”国家战略的一员,这两个角色如何平衡和把握?

    吴存荣:我有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行政区划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障碍。只要是对地区发展有利、能够促进地区交流的,无论是东西南北我们都持欢迎态度。比如,西部地区也有产业转移到合肥,为的是占领东部市场。

    融入长三角是一方面,加强中西部合作也是我们的重要战略。经济发展是阶段性目标,刚开始的时候,东部地区、长三角资源和产业转移到中部地区的比较多一些。但是随着中部地区市场、交通等方面的发展和改善,中部地区内部产业转移也会多起来。

    《21世纪》:目前很多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都寄希望打造城市群概念,通过城市群发展带动区域发展。合肥好像也在提出要打造城市群?

    吴存荣:传统的城市群是行政的结合体,而不是都市圈概念。发展城市群是为了加强区域内的资源优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出城市群是政府主导,加强基础设施的联动建设和互相沟通,利用市场力量来更好地配置资源。特别是破除行政障碍,来加快区域的发展。这是最终目的。目前,合肥与周边城市目前的合作,是从无障碍旅游通道、快速交通圈等方面着手。

    《21世纪》:有人认为,合肥对全省经济带动不大,合肥首位度不高,您如何看?与其它中部省会城市相比起来,这些地区发展很快,合肥是否有压力?

    吴存荣:你注意看,沿海的省会城市首位度都不高,发达地区都是这样的。如果平均速度都很快,那么省会城市首位度肯定不会太高。如果其它地区发展慢,即使省会城市发展不是很快,但首位度可能也是高的。

    所以,首位度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判断区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指标。一个区域发展要看自身发展和发展潜力,这是关键。合肥和自身比,发展速度很快。综合实力已经从30多位上升到全国21位。

    科技创新破题“两型社会”建设

    《21世纪》:“两型社会”落户中部其它地区,合肥是否有压力?合肥会不会也作一些先行先试政策?

    吴存荣:“两型社会”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概念和指导思想,全国都要践行“两型社会”建设,不仅仅是获批的两个地区,比如长沙建设“两型社会”并不意味着其它地区不建设。“两型社会”是有普遍指导意义战略目标,大家都要践行,包括合肥。

    从合肥来看,我们想从科技创新角度推动“两型社会”建设,从这个角度,更有意义。我们的思路是,以科技创新为依托,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因为,这是合肥的优势,即合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51所高等院校,有中科院物质研究院等200多个科研院所。合肥是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试点城市。

    因此,我们正在积极准备申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高新技术自主创新”为主题,目前科技部已经预申通过了。

    《21世纪》:合肥沉淀了大量的科技资源,但合肥科教产业对全市乃至全省的经济贡献为什么并不大?

    吴存荣:创新建设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我们国家提出创新性国家战略,已经持续很多年了,但目前还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一个创新性国家。所以,要发挥出合肥科教实力,转化产业,促进发展也是一个长期命题,不可能短期完成。但我们正在积极朝这个方向迈进。

    近年来,我们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为契机,积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围绕汽车、家电等八大重点产业,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完善新型工业化发展政策,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

    我们连续两年安排一亿元科技创新专项基金,组织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强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并实现一大批科技成果在合肥就地转化,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如2007年,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50多家,总产值820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2.2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3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3%,占全省总量的34.7%,占全市GDP比重接近18%。

    同时,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还带动了其它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2003年的8.1∶43.1∶48.8调整为2007年的6∶49∶45。

    “巢湖治理是重中之重”

    《21世纪》: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无论是承接产业转移还是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中部省份都面临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问题。合肥的思路是什么?比如巢湖污染问题。

    吴存荣:合肥是全国唯一濒临五大淡水湖的省会城市,属合肥管辖的西半湖,约占巢湖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近年来,受高磷地质、水体交换能力下降及排污总量影响,巢湖水质呈中度富营养状态,治理难度相当大。因此,我们把治理水环境、促进巢湖水质改善,作为合肥城市环境治理的重中之重,纳入城市规划建设大局统一谋划、优先安排。

    目前巢湖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资金将达500多亿。需要三大方面措施。一是点源控制,生活和工业污水控制。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三是生态恢复和水体交换。目前我们做的是第一个方面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还需要很长时间。目前规划是2020年达到总体治理目标。

    至于经济和环保平衡问题,我们坚持环境保护纳入综合决策,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发展重大规划时,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作为依据,依法进行环评,明确每个区域重点发展项目、限制发展项目、禁止发展项目。

    在项目建设上,注意培育和引进低污染、低能耗、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禁止引进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同时,着重完善环评工作机制,实行联合把关,环保前置审批,从一开始就将污染项目拒之门外。

    目前,我们实行节能减排任务目标责任考核,认真落实各项措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确定了钢铁、化工等5个行业的18家减排重点企业、19个循环经济试点项目、8个清洁生产审核项目,使全市所有重点排污企业纳入节能减排的范围。

    此外,我们还大力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仅2007年就关闭淘汰落后水泥产能14万吨、落后钢铁产能48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41.1万千瓦时,全市单位GDP能耗、污染物减排等指标均超额完成安徽省下达任务。

    所以,我们的体会是,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必须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城市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目前中部地区正处于厚积薄发时期,实现崛起不能走靠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老路。

    (合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对本文亦有贡献)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