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无论是从流量还是从存量上讲,亚太地区都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张丽平:从境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地区来看,无论是从流量还是从存量上讲,亚太地区都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张丽平: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其他国家的经历可以借鉴,但不能复制。
■无论是从流量还是从存量上讲,亚太地区都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针对“未来五年企业计划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做调查时,结果显示东南亚新兴经济体、日韩和非洲仍然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有一段时间,其中的经验教训需要及时总结梳理。7月初,你们课题组针对我国企业直接对外投资情况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报告中反映的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整体状况是怎样的?
张丽平:虽然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上升趋势,但从调查报告的结果来看,受访企业的对外投资并不活跃。受访的687家企业中,只有8.89%的企业有对外投资活动。当然,这和调查对象多是中小企业也有很大的关系,但总体上还是能够反映一些问题的。
从问卷的结果来看,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方式的选择上往往倾向于选择建立合作合资企业、独立企业等投资模式,很少采用并购方式,这与企业规模小有很大关系。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最爱到哪些国家或地区?
张丽平:从境外直接投资的目标地区来看,无论是从流量还是从存量上讲,亚太地区都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针对“未来五年企业计划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做调查时,结果显示东南亚新兴经济体、日韩和非洲仍然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目的地。
中国经济时报:在问卷调查中显示,超过90%的企业都还没有对外投资,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企业规模小,无力对外投资”和“企业产品主要满足国内市场”是企业没有对外投资计划的主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企业真的没有实力还是对境外投资没有信心?
张丽平:受访企业的对外投资不活跃,和这些企业规模小以及国内市场效益好有很大关系。目前,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前景最广阔的市场,企业在国内就能取得很好的收益,没有必要去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去面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加上企业规模对防御风险能力的限制,就使得企业境外投资动力不足。
当然,缺乏信心和勇气也是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原因。而导致缺乏信心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有效的信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了企业筹融资能力不足,海外竞争情报信息缺乏也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大障碍。
■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行为来看,市场和技术是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目标。
■应当注意到,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其他国家的经历可以借鉴,但不能复制。
■我们判断,在下一阶段,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机遇
中国经济时报: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所经历的时间比较短。在你看来,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我国的企业有何异同,或者说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什么特点?
张丽平: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自身鲜明特色,其他国家的经历可以借鉴,但不能复制。
从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说,按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的理论,企业是在拥有了自身的所有权优势、形成了由这些优势所带来的强大实力后,才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而我国的这个过程则正好相反,我们是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加强自身所有权优势或内部化优势。这就使得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着自己的特点,需要在原有理论基础上做出新的探索。
对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而言,技术、市场和资源等是最重要的直接诱发因素,外汇储备增多、人民币升值和“走出去”战略等是间接诱发因素。今后,这些因素还将在长时间内发挥作用,成为推动我国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我们正处在“后危机时代”,这对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什么影响,或者说,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机遇?
张丽平:金融危机期间,出现了一些新的诱因。其中一些诱因是暂时的,如资产价格的下跌、关闭领域的开放等,将随着各国经济的恢复而消失;但有些诱因是长期的,比如外汇储备增多增强了国家层面资本运作实力,人民币升值提高了企业对外投资的能力,发达经济体危机应对中蕴藏着企业海外经营的新机遇,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手段多样化并存促使我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境外投资等等,这些长期性的新诱因将与外汇储备增加、“走出去”战略等旧诱因共同作用,在“后危机时代”为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发展不断提供有利的内外部环境。
我们判断,在下一阶段,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
■政府资金支持的意义,其实在于发挥“杠杆”作用,以政府提供的有限资金来撬动尽可能多的社会资金进入。
■如果政府能够起到充分的辅助作用,就能够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直接境外投资的担心和忧虑,提高他们抓住机会的几率,推动境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
政府应起到辅助与推动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企业对政府支持的渴望程度是很高的,你对此怎么看?
张丽平:在促进境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政府主要应当充分发挥好引导、服务和辅助的作用。政府是不能够为企业做决定的,对外投资的意愿需要企业自主决策。政府要做的就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在企业需要的时候,就已经充分地准备好并且能够迅速地提供帮助,这样就能推动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对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讲,从贸易到投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需要资金支持的环节很多,几乎每个环节都需要政府的支持。要求这些资金完全由政府提供,是不现实也不科学的,企业应当是自主的,政府不能也不应该在资金上包揽。政府资金支持的意义,其实在于发挥“杠杆”作用,以政府提供的有限资金来撬动尽可能多的社会资金进入,以少量的政府资金来吸引数十倍、数百倍的资金。在我们多年以前做关于“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作用的企业调查”中,政府资金这种杠杆作用,大概是一单位的政府资金平均可以带动企业二十至三十的投入。虽然时隔多年,这个数字可能不再精确,但这种资金的撬动力还是很大的。这种引导作用其实是企业最需要的。
在信息支持方面,了解东道国的市场状况和发展趋势、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都是政府可以为企业做的事情,这种信息提供可以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也可以通过定制信息获得。我觉得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日本政府有一些机构,每年对各种海外投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只要企业需要这方面的信息,这些机构就能够做出快速反应,企业很容易就能够获得相关的信息。政府每年在财政上对这些机构进行项目支持。我觉得可以建立一个专门针对境外直接投资的咨询部门,建立能够快速反应的专门部门或者依托现在的机构去拓展职能,提供信息对企业其实是很有帮助的。
中国经济时报:刚才谈到的是在国内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的帮助,在外部环境的优化上,政府能够为企业做些什么?
张丽平:在这些方面,政府应该起到一种桥梁的作用。从政府层面,可以利用各种双边、多边的对话机制,在充分了解我国企业需求的基础上,与东道国政府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外交支持方面,驻外使领馆可以帮助企业与当地政府打交道,促使当地政府为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提供便利;在企业海外并购或设厂过程中,帮助和引导企业加强与东道国政府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彼此的互信,同时也应该加强对企业海外权益的保护。
另外,在鼓励企业“走出去”时,政府可以简化审批手续,在管好国有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便利。
我们做调研与中小企业座谈的时候就发现,其实企业还是很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的。如果政府能够起到充分的辅助作用,就能够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直接境外投资的担心和忧虑,提高他们抓住机会的几率,推动境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
■对于企业来讲,提高自身的实力是最主要的。
■政府可以提供企业家精神方面的培训。
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力
中国经济时报:我们聊了很多在境外直接投资中政府能够起到的作用,作为实施的主体,企业自身应该有怎样的作为?
张丽平:其实对于企业来讲,提高自身的实力是最主要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只要有继续发展的内在愿望,就一定会去做境外直接投资这件事情的。外面的市场对中国的大多数企业来说意味着挑战,但挑战中蕴含着机遇。一部分企业为了绕开贸易壁垒到境外投资,只是替代了现在的贸易,但相当大一部分企业还是想通过境外直接投资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除了自身经济实力的提升,融入当地文化、企业家眼界的开阔也是需要提高的。其他国家在我们国家投资建厂时,我们希望它们在我们国家的企业能够理解我们的文化、融入我们的社会。同样,在国外的企业也会被当地的人们这样期待着。
在企业家精神方面,我们国家的很多企业家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方面可以参考欧盟的做法,政府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企业家精神方面的培训,鼓励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解决企业国际化内在动力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