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经济有望从“双高”转向“双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判断,三季度物价涨幅可能仍然较高,但四季度有望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经济增速回落,物价指数走高,对于下半年的中国经济,“滞胀”、“硬着陆”的担忧不断涌出。
上半年经济数据已经公布,代表中国宏观经济重要先行指标制造业PMI指数、代表中国经济外需情况的出口增速以及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等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GDP同比增长9.6%,CPI同比增长5.4%,经济增长和物价的“双高”态势为下半年的经济运行带来诸多挑战。
不过从众多专家的分析中看,目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双高”转向“双稳”的条件基本具备,全年经济增长及物价都将回到正常状态。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双高”运行状态,一方面大大减轻了市场上对中国经济“硬着陆”、“滞涨”等问题的担忧,另一方面也说明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出发点仍将放在控制通胀和调整经济结构上。预计下半年将继续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的使用空间会加大,利率水平会上调1到两次。
CPI见顶在望
下半年“稳物价”条件充分
根据此前统计局提前发布数据显示,6月的居民消费指数(CPI)同比上涨达6.4%,创36个月新高。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4%,猪肉价对CPI的贡献高达21.4%。1——6月CPI同比上涨5.4%。
数据公布后,业内在6月CPI是否已经见顶这个问题上纠结。据商务部最新监测数据显示,食用农产品价格小幅上涨,生产资料价格小幅回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判断,三季度物价涨幅可能仍然较高,但四季度有望出现较为明显的回落。
兴业银行鲁政委也认为,6月通胀难言见顶,自2010年7月至今绝大部分月份的CPI环比都高于正常月份的水平。从环比观察,仍未见到CPI出现下降苗头。
不过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今年的物价调控目标“有难度,能实现”,因为中国粮食储备充足,国内市场总体供略大于求的格局也未改变。
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也认为,尽管6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创3年来新高,但核心通胀率即剔除核心农产品和能源的通货膨胀指数其环比正在下降,货币政策抑制通胀是有效的。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运来日前表示,尽管物价上升的压力还比较大,但是维持物价稳定的有利条件在增加。第一个有利条件,今年夏粮是继续丰收的,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它会有利于降低通胀预期。第二个有利条件,目前绝大多数的工业品还是供过于求的格局没有变化,尤其是这一次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有利于减轻价格上涨的需求压力。第三个有利条件,6月份国际市场的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这有利于减轻强大的输入性的通胀压力。PPI和工业品的购进价格环比指数已经出现两个月的连续回落。第四个有利条件,前期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尤其是连续收缩流动性的积极作用正在显现。第五个有利条件,翘尾因素在下半年会逐月缩小。
不过,盛运来同时指出,有利条件要转成现实还有一段距离,还必须继续把稳定物价放在宏观调控的首位,要加大政策的贯彻与落实。
从CPI的构成数据分析也可以看出,前期关于物价的调控政策正在取得积极成效。尽管CPI指数创出新高,但非食品的价格指数涨幅在继续收窄。3、4、5这三个月物价环比上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量是非食品价格的上涨的推力在增强。6月份,非食品价格指数的环比持平。
投资导向政策出台
经济不会“硬着陆”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同比增长9.6%,增长符合预期。尽管经历了去库存、顺差大幅度下降的冲击,但由于投资高增长,2季度经济增长尽管略有回落,但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对于上半年的GDP数据,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如是分析。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同比增长9.5%,增速略有回落。分享数据看,PMI指数从3月的53.4%下降到6月的50.9%;出口增速3月至6月连续四个月下滑,从35.8%到17.9%,下滑幅度较大;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从14.8%到13.3%,3月至5月逐月走低。
经济增速回落,物价指数走高,对于下半年的中国经济,“滞胀”、“硬着陆”的担忧不断涌出。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余永定表示,2011年内中国经济不会出现“硬着陆”,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会下降,这是肯定的但并非急剧下滑;根据十二五规划,实现7%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没有问题。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下滑的趋势将基本结束。下半年,中国经济将逐步迈入“稳增长”和“稳物价”的“双稳”通道。今年中国GDP扣除物价因素后的实际增长在9.5%左右。
而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已由应对金融危机冲击时大幅下滑和其后恢复性大幅回升的‘非常状态’,正向适度增长区间的‘正常状态’转换。
尽管下半年宏观经济面临着控通胀和紧缩政策持续的压力,但一系列新的投资导向性政策的出台,依旧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