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走向

郦锡文 | 2011-07-12 08:45 392

最近,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都在探讨银行国际化的问题,几乎每家银行都有新思考、新动作、新局面。对于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应坚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对国际化战略要始终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事成等原则。

  最近,国内大型商业银行都在探讨银行国际化的问题,几乎每家银行都有新思考、新动作、新局面。从相关银行2010年的年报中,笔者注意到以下一些情况,并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为例进行探讨。

  201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现状

  2010年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可以说是一个丰收年。这不仅是指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2010年取得了合计超过5000亿元的净利润,也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步伐在2010年也取得了各自中意和欣慰的成果。其中,尤其以工行的成果最为显著。笔者粗略统计了2010年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年报中关于国际化方面的一些数据,整理出如下表格(见表1),从中可以看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境外机构业务仍以中行为翘首,稳居第一;但工行进展快速,机构、人员扩充较快,大有赶超中行之势;建行比较稳健,步步为营,且利润增长不俗;农行因2010年7月才完成IPO上市,相对其他3家银行国际化进程迟缓一些,部分数据也不完全,但其发展前景不可忽视。

  表1显示,2009年,中行在境外机构覆盖的国家和地区数量上分别是工行的1.5倍和建行的3倍,但到2010年底,工行境外机构覆盖面已经与中行几乎持平,总数达到28个国家和地区,只比中行少3个。按工行的发展势头,该行境外机构覆盖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在2011年很有可能超过中行。但在其他各项资产、财务、收入指标上,中行数量仍远大于工行、建行之和的数倍。按正常发展速度,工行要想赶上或超过中行,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当然,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如按人均利润、分支机构平均利润指标测算,中行在这些方面还不及工行、建行。据了解,中行境外机构、人员、资产、负债、收入、利润总额最大,主要得益于其在香港的中银香港集团成立较早,规模较大,且在香港拥有发钞行的优势地位。从年报看,中银香港集团2010年的资产总额占中国银行集团的13.36%,负债总额占13.40%,营业收入占11.61%,税前利润占12.20%。如果将中银香港集团的相关数据单独计算,中行在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业务规模、营业收入、财务利润等指标就不一定比工行、建行领先多少了,或许还有不及之处。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进程回溯与比较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股改以前是国家独资、按副部级行政管理的商业银行,再早则是执行国家经济发展计划和行政指令为主的专业银行。因此,除中国银行因具有国家外汇专业银行的身份,走出国门较早,国际业务人才相对较多,业务规模相对较大外,其他银行发展国际业务都比较晚,大约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期。简要回顾一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发展国际业务的马拉松赛式进程可以看出,迄今为止,中行在领跑,工行在紧追,建行在发力,农行在起步。

  中行内外兼修,并行发展,开始实行内重于外的转变

  据资料记载,中行成立可以追溯到1912年,距今已有99年的历史。而中行在国外设立机构也有80年的悠久历史。因此,业界一直公认中行为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一家银行。在中行2009年年报中,开宗明义地披露了该行的战略定位:“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多元化服务、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大型跨国经营银行集团”。其中,对立足本土,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具体解释是:“加快国内业务发展,做大做强本土业务。抓住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机遇,积极扩大跨国跨境经营,业务跟着客户走,延长服务链条,拓宽服务领域,构建海内外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遵循这一战略定位和发展思路,2009年中行大力提高其人民币资产占比,适当控制境外机构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为该行带来了逆势增长的良好回报。据披露,2009年中行人民币资产规模达到6.34万亿元,较2008年增长近40%;人民币资产在中行资产总额中的占比为72.45%,较2008年末提高了7.19个百分点。2010年上述数据比2009年有所调整。

  在总资产中,2010年内地业务资产总额占全集团的比重为78.54%,比2009年的80.84%降低了2.3个百分点。在净利润方面,2009年,中行境外机构的净利润折合人民币为210亿元,占同期全集团净利润比重近1/4(24.57%)。到2010年末,其境外机构净利润为239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3.8%,占中行全集团2010年净利润比重的21.76%,比2009年降低了2.81个百分点。这是否意味着中行不太重视其境外机构国际业务的发展了呢?不是的!初步分析,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国内业务发展快于境外业务发展的总体环境影响,因为欧美等国家、地区的经济金融状况还处于缓慢复苏阶段,海外业务对全集团的贡献率尚处于不稳定状态,也有境外业务的收益总水平低于境内业务的因素。

  据统计,中行内地人民币业务的净息差2010年为2.27%,但全集团的净息差只有2.07%,二者相差20个基点,这对于生息资产总额达9.4万亿元的大型银行来说,可不是一星半点、无足轻重的收益差异。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境外机构即使业务做得再大,也不一定比境内机构的盈利能力强。事实上,如剔除港澳机构的利润,中行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2010年的净利润比2009年是下降的。2009年中行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净利润为30.72亿元,而2010年为27.70亿元,比2009年降低约10%。

  据了解,中行的国际化战略是跟随企业和客户“走出去”,这几年一直都有新动作。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其境外机构受到一定程度损失,当年的利润贡献率从原来20%左右下降到8.11%。2009年则恢复并提高到接近25%的水平。2010年中行在境外新增设了13家分支机构,并牢牢占据着国际结算量全球第一大行的位置(2010年中行国际结算量为1.97万亿美元,超过工行、建行同期国际结算量之和)。因此,对于中行来说,内外兼修、由外向内、内外结合、以内促外、相互联动既是对本行实践经验总结的良策,也是符合时宜的战略选择。而其海外布局策略看,是在亚太地区快速发展,对欧美地区稳健布局,向南美地区相机突破。2009年该行就在巴西设立了分行,成为首家在南美洲开设分支机构的中资银行。此外,中行重点关注与中国经济发展存在互补关系的资源输出国,同时也不减弱选择代理行和合作伙伴为其“走出去”客户提供配套服务的努力。笔者认为,中行的这种战略选择是比较成熟和明智的,因为任何一家银行想要“包打天下”、为我独大的做法不仅不理智,而且做不到,也没有任何必要去努力做到。就国内而言,中行在国际化发展和国际结算业务方面已成为国内银行的标杆和被追赶对象,对此也不能有老大自居和轻敌麻痹的心态,否则其优势业务或市场份额不排除会被易主或被分割的可能。

  工行奋起直追,境外机构覆盖率大有赶超中行之势

  工行开展国际业务始自1992年在新加坡设立分行,至今接近20年时间。但该行自2005年股改、2006年上市以来,近5年在国际化的进程上不仅步幅大,而且速度快,大有赶超中行成为国内、国际业务成为行业老大之势。从实际进程看,2008年以来,工行平均每年在海外5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从事并购业务。2008年末该行境外营业机构覆盖国家和地区为15个,2009年末增加到20个,2010年末进一步增加到28个。到2011年5月末,该行又在印度孟买设立分行,在巴基斯坦设立的2个分行也正式开业,在美国收购的东亚银行(美国)和在中东、东南亚设立4个营业机构的申请正在履行相关报批程序,还有其他的收购设想也在接洽之中。按此发展速度延续,如不出意外,到2011年底,工行境外机构覆盖海外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就将超过中行。

  笔者预计,只要资本充足,监管允许,股东支持,工行的国际化战略在未来几年还会扬鞭加速,快步奋进。但实事求是地说,工行可以在短期内将境外机构覆盖国家(地区)的数量超越中行,但要在资产规模、收入利润、机构人员总量、服务水平、整体竞争力等方面整体取代或超越中行的位置恐怕还需要较长时间。同时也要看到,中行等国内同业和国外大行也会审时度势,一旦发现追兵已紧贴身后,它们也是会加速快跑的。笔者估计,随着工行2010年将原控股的香港工银亚洲全面私有化收购,并准备从2011年起陆续为工银亚洲、工银国际等境外机构补充资本金,以及向南美、中东、东南亚等地区申设或收购新机构,不排除在5~10年后工行境外机构的业务规模、盈利贡献会赶上或超过中行。自2006年以来,工行已经成为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盈利总额最大、客户存款最多的大型银行,成为国内国际业务规模最大的银行也是大有可能的。

  建行着力稳健发展,逐步提高国际业务的竞争效益

  建设银行自1988年开办国际业务以来,其间曾经历过一段撤销国际业务部后又重新恢复的变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该行发展国际业务的步伐。2006年以来,建行提出了发展国际业务的新思路,大意是:巩固亚洲,扩大欧洲,突破美澳。到2010年底,上述目标已基本实现。据披露,2009年建行获准在美国开设纽约分行(由设立了10多年的代表处升格而成);2010年将澳大利亚悉尼代表处升格为分行并正式开业,还在越南胡志明市开设了分行,在俄罗斯获得了设立莫斯科代表处的批准,在台北设立代表处和在加拿大多伦多设立分行的申请也获得了银监会的批准;2011年6月,建行董事会还通过决议,决定在南美巴西投入一亿美元资本金设立一家子银行。由此可见,建行的国际化步伐虽然没有工行迈得快、迈得大、迈得远,但其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风格也值得称道,且收益不菲。

  到2010年底,建行海外机构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已达12个。虽然海外机构数量明显少于中行和工行,但其每个机构的平均效益和海外人员的平均利润水平却高于中行和工行的。按建行统计的境外员工数量测算,2010年建行境外机构共实现税前利润32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5倍。相对于其境外机构人员不足500人的规模而言,人均税前利润高达662万元,分别是同期工行、中行境外机构人均税前利润的3.52倍和6.6倍。

  当然,建行不能单纯以人均利润高于他行而自满,外界也不能以此评价一行国际业务的成效高低。就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分析,还是有“规模为王”、以大为强的传统思维,从境外业务的资产、收益占全部资产、收益的比重看,建行还是一个位于第二、第三梯队的小兄弟,还有继续加快发展的空间和紧迫感。此外,在国内业务比较同质化的今天,如果到境外去发展也是在同一区域、同一市场、同一类产品或服务上搞同质化的竞争,那对中资银行来说更多的不一定是双赢或共赢,而可能是一种零和游戏甚至两败俱伤。因此,笔者认为,中资银行走出去需要更多地打出自己的特色牌或组合拳。如能做到机构多、客户广、财路宽、队伍强、产品好、质量优、风险低、品牌响,业绩优、回报高,那就更为自信、理想、主动、乐观了。

  农行虽股改最迟,但可博采众长,具有后发优势

  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农行股份制改革道路走在最后。对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办国际业务,由于国际国内有许多严格的监管标准,如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盈利能力等,农行因先天条件不及其他三行,因此国际化进程不仅走得慢,而且步子小。2010年7月,农行终于在内地和香港同时上市,并创造了IPO募集资金居四行首位的良好纪录。上市后,农行的国际化战略逐渐浮出水面。从年报中了解到,到2010年末,虽然农行境外机构覆盖只有3个国家和地区,但近期有望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申请设立分行。农行海外机构人员现有240多人,2010年境外机构净利润11.5亿元。随着其资本规模的进一步充实(2011年6月,农行成功发行次级债500亿元,使其资本充足率上升1个多百分点),以及吸取或借鉴其他银行推进国际化战略的经验或教训,农行海外业务的扩展也是指日可待的。也许再过10年,农行的国际化规模也能跻身于国际银行先进水平。

  中资银行国际化向何处去?

  对于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方向,笔者认为应坚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对国际化战略要始终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事成等原则。

  对于中资银行发展国际业务和赶超国际一流银行,笔者一直抱有积极支持、稳步发展、循序渐进、有所作为、最终实现、经久不衰的态度。但对于什么叫做国际化、如何实现国际化、何时成为国际一流银行等问题,理论界、金融界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中资银行实现国际化,不会是一个速战速决的过程,而可能是一个打持久战的过程;不能摆出多家银行蜂拥而出、同占一个阵地的架式,而应该有统一规划、重点优选、务实避虚的有序排列;不能有各自打本行小算盘、对国际大局不理会、对竞争对手不服气的心态,而应该以维护国家权益为重心,内外结合、兼收并蓄、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得有所弃的理智和心态。归根到底,中资银行国际化要始终坚持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事成等要点。

  所谓立足国内,就是说中资银行的根在中国,最广阔和最成熟的市场在国内,最丰富和最优秀的客户群体、服务对象在国内,最基本和最充足的资源也在国内。因此中资银行必须首先把国内市场经营好。中国本土不仅是中资银行的主场,更是中资银行的根基和发源地。如果主场都经营不好,还想去客场表演,无异于空谈或不自量力。还应看到,今天的中国已经是全球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资银行把中国金融市场的业务、服务、产品、风险、收益等事情办好,就是对中国和国际金融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没有中国的本土化,就谈不上走向世界的国际化。如果不顾自身基础、条件去搞速战速决速成的国际化,则有可能欲速不达甚至前功尽弃。因此,中资银行要始终坚持占稳主场,办好主业,唱好主角,经营好主渠道。

  所谓放眼世界,就是说中国银行业不能妄自尊大,只守着主场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而应走出国门,放眼世界。既可随着客户走出去,也可以运用资本的投资、流通功能走出去。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和资源类企业、客户、资金、贸易走出国门的时候,银行业也应当走出去,既为本国走出去的客户服务,还要吸纳当地市场的其他客户并为之做好服务。目前国际经济、政治发展的大趋势已开始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的转变,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还深限陷于危机之中,复苏缓慢且不稳定,中国银行业一定要把握住这个大趋势,在走出去之前务必观测好天象,选择好地点,掌握好时机,拿捏好风险,服务好客户。常言道,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何况金融业的国际风险远高于国内,中资银行对许多国家的国别风险并不熟悉,稍不留神,就可能出现“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损失。

  所谓天时,就是实施国际化的背景和时机。应该说,目前的时机有利于我国大型银行走出去。首先是大型银行腰包渐鼓,家底厚实;其次是信息丰富,不再闭目塞听;三是执行国际会计准则,遵循市场监管规则,不应有逊人一筹的自卑感;四是国际上东风渐强、西风渐弱,国际大门逐步向我国银行业开放和招手;五是我国银行积累了前20余年的经验和吸取其他银行的教训,不会再盲目“交学费”。总之,形势有利于我国银行业抓住机遇走出去。但同时也应看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或许我国大型银行硬件具备了,但软件还有很多欠缺。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银行业在人民币还不是全球通用货币或自由兑换货币前,是不能与汇丰、花旗等“全球银行”相提并论的,他们的经验和处世之道也未必能照搬照用。因此,我国银行业要大步走出去,不仅要有众多国内客户大步走出去在前,还要有货币、人员、产品、网络、管理、文化等全方位的支撑,要想实现高标准的国际化远不是三五年或十来年的事。说一句不一定恰当的话,什么时候在国际排名前100强的非中国投资的大型银行高级管理层中,有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管理人员、专家领导去担任董事长或CEO等,或许可以说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就水到渠成或形神皆备了。

  所谓地利,就是说中国银行业走出去向何处发展最有利。对此,笔者的看法有三点。

  首先,最好的地利条件还是中国国内。国内诸多有利条件不再赘述。关键是国内银行的许多事情还没有开办或没有办好,银行业责无旁贷要为国内经济、金融发挥助推器、加速器、稳定器的作用。一家银行要走出国门,走到境外,必须首先要成为国内、境内的佼佼者、排头兵。否则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那种认为国内银行业务发展空间日渐狭窄、生机减退、赚钱困难、前景看淡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选择境外客场是非常需要学问、智慧、眼光、魄力、胆识的。笔者认为,除对方政府、监管机构、广大国民对中资银行持欢迎、接受并公平对待的前提条件外,似应把握好六个选向:一是跟随(或拥有)国内的优质客户群体和投资目标走出去;二是到本行人才、产品、技术最有拓展优势的地方去;三是到社会安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与我国互补关系强的国家和地区去;四是到国际金融中心所在国度或地区去;五是到资本回报安全可靠、风险可控收益良好的国家和地区去;六是到与中国贸易、文化、语言、人才交流广泛、融合度高的国家或地区去。就现状而言,这六个选向均不可或缺。最近中东、北非、欧洲一些国家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重大骚乱和主权债务危机,足以说明国际政治、军事形势的风险是很难把握的,而经济、金融、银行与政治、民生、社情息息相关,稍有选择不当,就会带来沉重的包袱或损失。

  第三,还有一些问题也是中资银行必须事前考虑清楚的。如进入其他国家(地区)的市场,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是什么?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价值及价值能否持续?能否适应当地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能否依靠当地资源自给自足?能否给国内母行和兄弟行带来超值回报或实际效益?等等。换句话说,作为上市才五六年的“小学生”,我们如果去与那些有上百年历史和老谋深算的“教师爷们”去竞争、较量,不说是凶多吉少,也会是成本昂贵。在本轮金融危机中,连汇丰银行、瑞银集团等国际大牌银行也在美国上当吃亏,损失数十亿、数百亿美元,我国也有一些银行和投资公司在美国投资损失惨重,充分说明大学生赚小学生的钱容易,小学生想赚大学生甚至教师爷的钱不容易。

  所谓人和,就是指人才和文化的融合。目前中资银行国内业务人才较多,国际业务人才相对不足、特别是高端国际决策型、管理型、技术型人才更为稀缺。仅仅因为这一点,对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就形成了很大的制约,要想快跑、早跑、领跑,没有大批量的专业人才是力不从心和难以持续的,弄得不好会出重大风险和造成巨大损失。虽然这几年欧美遇到金融危机为中资银行吸纳人才提供了一些难得的机遇,但此类境外人才的归属感、忠诚感、使命感是不强的,除了高职位、高薪酬、高福利还有暂时的吸引力外,其他文化理念、道德说教、思想教育等都是苍白无效的。因此,做好人和的文章是走出去的银行必须首先做好和长期坚持做好的大文章,任何依赖少数人就能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想法难免要碰钉子、触霉头。

  所谓事成,就是说中资银行走出去要能办成大事、好事,并能持续收获比境内或当地同业优良的利润回报。否则,中资银行就没有必要冒高风险或花高成本去换取那点对本行无足轻重的收益贡献。笔者不赞成说走出国门是“战略考虑”,是“着眼于长远的市场发展”等冠冕堂皇的“假大空”虚话。坦率地说,现在的国际国内市场已经高度融合,因此,无论国内国外,哪里低风险、低成本、高回报的机会大,中资银行就应该选择去那里拓展市场,扩大份额,收获回报。反之,哪里风险大、成本高、收益小、回报差,中资银行就没有必要去那里创业扩张、为他人做嫁衣,花大钱得小利甚至赔本赚吆喝。建议中资银行到异国他乡去设立机构(或并购)前,一定要请国际信誉好的独立第三方(而非本行子公司或年报审计师)做好充分翔实的尽职调查,对当地金融业务的现实风险、潜在风险、预期风险、逆周期风险等都要有充分客观的评估和预防。如果以为别人经营不好而换成本行经营就一定会比别人强,一味只想去扩张赚钱,或许事与愿违,或许劳而无功,或许得不偿失。

  作为国内大型中资银行,应该追求做百年老店、基业长青的好银行,走国际化甚至全球化的道路就是要成为对国际国内都具有重要性、系统性、领先性、标杆性的优秀银行,一定要用更高的业绩评价标准和价值回报水平来要求自己的境内机构,同时对境外机构也不能例外。既不能让国内机构占海外机构的便宜;也不能让境外机构长期依赖总行和境内机构的救援维持账面微小盈利甚至长期亏损。

  笔者衷心期待,目前部分关键指标已经进入全球上市银行前10位的几家大型银行能够继续精益求精,引领风骚,其他中资银行也能积极行动,有序跟进,大家共同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道路上永不掉队,昂首前进,为中国银行业在国际上争取更有利的成长空间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与所在单位无关)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跨境人民币观察》问卷成果展示与交流会成功举办:专家学者共探人民币国际化前景

2024-05-28 14:29
92316

交通银行唐建伟:人民币国际化展现新趋势新挑战

2024-05-27 15:24
114545

赵锡军:以经贸合作为抓手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走深走实

2024-05-27 15:23
112962

“千员访万户,汇率避险正当时”宣导会暨“数字化、便利化、国际化”交流会顺利召开

2023-09-11 18:12
240314

央行:继续稳步提升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加强本外币协同

2022-10-10 14:59
21435

央行:坚持改革开放和互利共赢 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

2022-10-10 14:43
15069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