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金融监管新政解析与银行实践
近期,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一。总体看来,监管部门此次出台的小企业监管新政,显示了监管层面鼓励国内银行业持续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决心。从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实践看,小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大,倒闭概率高,小企业贷款不良率普遍要高于大中型企业贷款。
近期,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一。银监会针对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突出问题,及时颁布了《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大对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是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课题。
银行监管新政解析
银监会的政策指引,一方面要求商业银行应建立长效机制,支持小企业金融业务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着眼于引导商业银行加大信贷投放,解决小企业贷款“高风险”后顾之忧等,缓解当前小企业贷款难的迫切问题。
打造长效机制。对中小企业而言,最为关注的就是资金的可获得性。因此,银行是否建立支持小企业金融业务的长效机制,决定了在长期中,小企业能否持续、稳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本次监管新规中,再次强调“六项机制”(包括利率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人员培训机制、违约信息通报机制)和“四单原则”(包括单列信贷资源、单独配置人力和财务资源、单独客户认定和评审、单独会计核算),正是着眼于督促银行小企业业务走上一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为稳定地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加强专营管理。国际商业银行在开展小企业业务时,普遍采用建立单独的专营经营机构的做法。基于此种现状,监管部门采取鼓励措施,对小企业业务发展快、占比高的银行,支持其建立网点和增设服务机构,或者对现有机构进行改造,建设专门从事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或特色)分支行。相关政策扩大了小企业金融机构的覆盖面和服务半径,增强了对小企业服务能力,也有助于引导银行把机构、人员、网点等金融资源投向小企业领域。
加大信贷投放。在当前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和流动性监管措施的背景下,银行小企业信贷投放能力受到一定制约。考虑到这一因素,监管部门此次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一方面,对于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视同零售贷款处理,亦即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资本权重由100%下降到50%,银行开展小企业业务的资本占用将大幅降低,可缓解增加小企业信贷投放带来的资本金压力。另一方面,监管部门支持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企业贷款的金融债,并明确该部分资金可不计入存贷比考核范围,为存贷比接近监管红线的商业银行继续发展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政策便利,并有助于通过银行之间的有序竞争降低小企业贷款成本。
提高风险容忍度。从普遍意义上看,小企业客户的违约概率相对较高,与此同时,一般情况下银行小企业贷款的审批决策链条较短,基层人员往往存在“不敢做”、“不愿做”的情绪,也增加了小企业获取银行融资的难度。在开展小企业信贷业务时,银行应秉持“经营风险”的理念,不追求“零风险”,也不回避高风险。此次监管部门提出要适当提高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将有望推动商业银行真正把“经营风险”及“尽职免责”的理念落到实处。
总体看来,监管部门此次出台的小企业监管新政,显示了监管层面鼓励国内银行业持续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决心。新政有助于解决银行开展小企业信贷的燃眉之急和内在疑虑,尤其是对于流动性压力较大的银行,对缓解其资金压力的作用更加直接和显著,又能够引导商业银行在不断变化的货币政策环境中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为小企业信贷业务长期、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小企业融资难的机理分析
小企业融资难既是存在于各国经济体普遍现象的一个具体反映,也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时代的特殊背景,并给银行管理带来特殊挑战。
融资渠道狭窄。尽管近年来在政府和各方的积极推动下,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窄紧的状况有所缓解,但仍难以满足小企业日益增长的资金需求。首先,小企业股权融资渠道相对缺乏,且证券市场门槛较高,仅少数企业可在公开市场上发行股票。其次,我国债券市场尤其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还较为滞后,加上准入条件、融资规模、融资成本等多重因素制约,短期内债券市场无法成为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渠道。第三,除银行贷款外,租赁、典当、信托等间接融资方式在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业务规模较小,相关政策法规也不尽完善。第四,自筹、股东投资、利润转化等内源性融资渠道提供的资金有限,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小企业利润空间有所缩窄,内源融资渠道乏力。第五,政府扶持资金、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渠道的覆盖面相对较窄,普遍意义尚不明显。
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小企业经营不确定性及较大的经营风险是其融资难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小企业普遍存在资产少、底子薄,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供销渠道有限,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较差等“不确定性”。一旦经济萧条或市场需求发生逆转,企业经营可能很快陷入困境,导致中小企业存在着较高的倒闭率。国际上,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一般是3~5年。对银行而言,企业经营的不确定性意味着贷款回收面临不确定性,也预示着银行贷款风险。
银企信息不对称。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为信息因素,中小企业提供的不规范或不真实信息所衍生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导致它们难以在市场上获得贷款。小企业信息缺失,表现为财务信息失真,生产信息难以获取,小企业及企业主个人的银行账户、交易信息缺失。不少中小企业为家族企业,内部人控制情况较为严重,使得财务造假更为严重。此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较为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现象。
贷款业务成本高。银行向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成本较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管理成本高。小企业资金需求具有“短、小、频、急”的特征,要求审批周期短,加大了银行贷款工作的复杂性,在单户额度相对小的情况下,银行办理小企业贷款需付出更高的单位管理成本;此外,小企业经营中往往灵活运用和组合多种资源,银行必须考在产品期限、额度、还款方式、担保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和特殊设计,进一步增大了管理成本。因而,在内、外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银行需要付出较多的成本来获取小企业信息。二是资金成本高。与大型企业相比,小企业往往资金运转速度快、资金沉淀少,所能提供的存款有限,导致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的资金成本也相对较高。三是风险成本高。从国内外商业银行的实践看,小企业经营风险相对较大,倒闭概率高,小企业贷款不良率普遍要高于大中型企业贷款。
大型银行的小企业信贷工作
提升战略认识。大型商业银行进入小企业信贷市场,必须有新的战略考量。一是与大企业贷款相比,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金额小,资本占用少,有助于有效改善信贷资产的流动性。二是小企业客户数量众多,可有效降低银行的信贷集中度风险,有助于银行改善客户结构和夯实客户基础。三是银行根据小企业贷款风险和成本情况,可更好地进行贷款定价,也能取得较好的经营效益,开展小企业信贷是提高股本回报的有效途径。第四,大型商业银行机构分布广、人员数量多,拓展小企业信贷市场,既能够有效促进小企业发展和本地经济进步,对基层行自身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提高认识基础上,银行还需要由董事会等高层决策机构系统研究、长远布局小企业业务,切实避免发展小企业业务成为一种“短期行为”。此外,还要注重提高辖属机构开展小企业业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执行力,采取有效的激励、营销和工作措施,确保形成上下“合力”,做好对小企业金融服务。
强化资源配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贷规模到位。银行必须为小企业贷款配置专项信贷规模,并切实保障小企业贷款投放的时机、节奏和力度。这既是监管部门的工作要求,也是银行小企业信贷业务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银行对专项信贷规模要做到专项管理,切实防范分支机构挤占挪用本应属于小企业的“蛋糕”;银行还要通过经济资本配置、绩效考核等手段,引导分支机构从其他领域调剂信贷资源,进一步用于满足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二是机构人员到位。银行可在小企业集中的地区设立专营机构,专门从事服务小企业、拓展小企业市场的相关工作;对专营机构受理、审批、办理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流程进行优化,使之符合小企业贷款笔数多、金额小、频率高的特点;建设专门的小企业从业队伍,通过采取专业培训、资格认证、持证上岗等措施,保障从业人员既懂客户营销和服务,也能管控好小企业信贷风险。三是业务考核到位。在财务资源配置和激励考核等方面向专营机构进行倾斜,使相关机构和从业人员既有压力、也有动力去发展小企业信贷。
切实解决“担保难”。对小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问题,银行也要有新的认识和解决方法。一方面,抓住小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订单、商品等信息,大力发展依托“交易信用”、“商业信用”“商品信用”而无需押品的“信用方式”信贷业务,如保理、订单融资、商品融资等业务。对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大客户、大项目资源丰富是一个突出优势,发展上述业务,将有助于将这一优势转化为服务小企业客户、拓展小企业信贷市场的优势,也能够批量地解决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另一方面,银行还应该摆脱过于依赖抵押物的传统套路,大胆创新。例如,根据不同专业市场、产业集群和商圈小企业群体特点,综合运用第三方保证、小企业联保、组合担保、担保池等多种担保方式,甚至采用信用方式,切实缓解小企业“担保难”困境。
提高服务效率。一是对传统信贷业务操作流程进行改革,精简不必要的操作和管理环节。在小企业信贷业务调查、审查环节,统一调查和评审标准,实行限时调(审)查,提高对小企业需求的“响应”速度;在贷后管理环节,可在尝试集中监测和预警基础上,适当减少现场检查的频率,提高管理效率。二是加快产品服务创新。可以运用先进信息化技术,将小企业信贷业务申请、提款、还款等环节移植到网上银行或电话银行等渠道,发展“自助式”、“柜台式”小企业业务,以积极应对业务快速增长给客户服务和风险管理带来的压力,也能够释放银行人力、为更多小企业提供更优质服务。三是完善信息化系统。推行信贷业务电子化审批,尝试信贷集中审批,提高审批效率;银行还可将小企业信贷政策制度的相关要求固化到信息化系统之中,实现系统刚性、自动化控制,进一步提高风险把控能力。
加强风险管理。银行要根据小企业融资需求及信贷风险特点,建立一整套适用于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制度。特别是要摆脱依赖客户财务报表进行风险分析的做法,把“三品”、“三表”等真实反映小企业经营和风险状况的信息指标引入小企业风险防控体系,切实把握小企业信贷风险实质。银行的小企业贷款投向必须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商业银行行业信贷政策导向,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坚决退出“五小”、“两高一资”小企业。银行在业务操作上要坚持“双人调查”、“双人核保”、“双人签批”等“四眼”原则,大力推行分期还款,并要求实行客户经理定期“换手管理”,切实防范道德风险。与此同时,银行还要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制订小企业区域信贷政策,不搞一刀切,也不搞一哄而上,循序渐进地发展小企业业务;要加强风险监控,防范系统性风险。
总体上看,尽管有一些不利因素,只要制度合理、政策到位、措施有力,银行的小企业信贷业务不仅风险可控,也可以取得大的发展。从工商银行支持小企业发展的实践看,较好体现了这一原理:2006年至2010年的5年间,工商银行小企业年均增长超过700亿元,年均增幅达41%,比同期全行各项贷款的增幅高26个百分点;今年1~5月,小企业贷款增加882亿元,比年初增长18.7%,高于全行贷款增幅1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仅为0.66%,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
政策展望
改善对小企业金融服务,是一项长期工作,更是系统性工程。各方面需要齐心协力,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加强落实,以全面深入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支持企业“走出去”。中小企业“走出去”日益普遍,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转移过剩产能,减少资源消耗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一方面,需解决银行以借款人境内资产叙做抵押,由境外机构提供贷款的“内保外贷”、“内押外贷”外债占用指标问题;有必要调升银行叙做企业担保的外债指标,鼓励银行为企业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政府应抓紧搭建“走出去”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管理的政策辅导,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并尽可能给予“走出去”企业一定的税收等优惠,提高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减轻企业负担。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和国内生产资料、劳动力价格、资金价格的提高,小企业的经营成本不断上升,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国家有关部门有必要研究给予小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或者在出台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承受能力,给予企业足够的政策空间。
完善征信体系。目前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已经汇集了企业及自然人的贷款违约信息。国家应进一步增加征信体系内容,特别是将中小企业的水费、电费、缴税等信息纳入征信体系,或者向包括银行在内的社会各界提供上述信息的查询通道,以缓解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信息严重不对称的问题。
确保政策落地。此次监管新政中对于一些操作性指标需做进一步细化。如“对小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支持其在机构规划内筹建多家专营机构网点”,其中的“一定比例”尚待明确;又如,对小企业金融实行差异化考核,但“风险成本计量到位、资本与拨备充足、小企业金融服务良好”等前提条件为定性描述,应制定可执行的定量标准。
(作者单位:中国工商银行小企业金融业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