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石油进口回归周边

王湘穗 |2011-07-11 11:13724

美国的石油进口已经形成以北美为核心,南美、非洲和中东为补充的格局,目前美国近70%的石油进口来自大西洋两岸(美洲和西非),大西洋两岸成为美国海外石油供应的绝对主力。与美国和欧洲不同,中国、日本和印度等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大国则高度依赖于中东的石油供应。

  讨论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湘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冯跃威 中国石油基金论坛研究员

  朱九成 尤尼伟国际能源服务有限公司亚太区执行总裁

  李绍先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

  张 抗 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原总工程师

  陈卫东 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能源研究员

  赵可金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徐以和 《上游报》分析师

  韩晓平 中国能源网董事总经理、首席信息官

  曾兴球 中国中化集团原总地质师

  中国战略思想库/文

  2010年,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49.3%,13年来首次降到50%以下。

  此外,美国海外石油进口渠道的分布也在不断优化。历史上美国并不高度依赖中东的石油进口,北美才是美国海外石油进口的首选之地。目前,美国的石油供应正向本土和周边地区收缩。

  对中东石油依赖的减少,并不意味着美国会放弃对中东地区的控制。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利益不仅在于石油进口,更在于石油衍生出来的金融和其他利益。但美欧从中东进口石油的下降,客观上给了中国等亚太石油消费大国加大从中东进口的机会。事实上,中东首先是亚洲的油库。

  石油对外依存度重回“警戒线”以下

  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今年5月的一份报告显示,2010年美国石油(包括原油和炼化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为49.3%,自1997年以来首次降到50%这一国际“警戒线”以下。我们直观的感觉是,作为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和对外依存度远高于中国。但本报告根据国家统计局及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计算发现,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石油净进口量/总可供应量)在2008年即超过50%,2010年已达到54.82%,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美国。

  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在2006年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EIA的报告指出美国对海外石油依赖减缓的趋势可能延续到下个十年。此外,根据EIA的数据,2010年最后一周,美国石油产品实现净出口47.9万桶/日,为2001年11月份以来首次。此后在2011年3月第二周和2011年6月第二周,美国再次实现石油产品净出口,分别为26.4万桶/日和1.6万桶/日。

  历史上并不高度依赖中东

  事实上,美国并不像人们误以为的那样高度依赖于中东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其石油进口来源地多元,而且分布均衡,大体可划为北美、南美、非洲、中东波斯湾和欧洲五大区域。

  近年来,美国的石油供应呈现出向本土及周边地区收缩的态势,墨西哥湾等海上石油产量增加,从美洲和非洲进口石油的力度加大,逐步减少对中东波斯湾地区的依赖。从运输渠道的角度来看,美国石油供应的安全性在逐步加强。

  至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东波斯湾地区就不再是美国原油进口最多的地区。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在中东石油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就一直低于欧洲和日本,而且也不像日本、中国和欧洲那样高度依赖于中东的石油供应。

  从1991年开始,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占总进口的比重开始逐渐下降。尽管在2001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达到历史最高值266.4万桶/天,在总进口中的比重也达到28.6%,但之后从中东进口的原油数量及其占总进口的比重总体均呈现下降的趋势。2010年,该比例下降到18.5%,比2001年下降了10.1个百分点。回顾1985年以后的历史可以发现,美国在原油进口下降的时候,削减幅度最大的就是中东波斯湾地区。

  北美才是首选之地

  事实上,美洲历来都是美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来源地,而且目前已经稳居美国海外石油供应的头把交椅。从1973年到2010年,美国从加拿大、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这美洲六国进口的原油量占其原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平均值为39.1%,历史最高值为1997年的52.7%。这一比例从1996年首次突破50%后至2010年达到52.5%,这期间平均值高达49.8%,美洲大陆无疑已成为美国首要的海外石油供应地。

  其中,北美又是首选中的首选。加拿大和墨西哥不仅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还和美国组建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对美国来说,北美石油进口条件之便利,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其中又以加拿大为甚。加拿大不仅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还有油砂等非常规石油的战略性接替。近年来,加拿大石油产量持续增长,对美国石油出口的数量和占美国进口的比例也均在增加。

  南美洲最大的产油国和出口国是委内瑞拉,该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南美对美国石油出口的变化趋势。虽然目前查韦斯政府的对美政策给对美石油出口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巴西石油生产的崛起挽救了南美在美国原油进口中地位下降的趋势。巴西在石油达到自给后将成为日益重要的石油出口国,而且该国还向美国大量出口代用成品油乙醇。

  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到2000年,美国从中东和北美两个地区进口的原油存在此消彼长的互补性。当1977年美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占总进口量的比重达到历史最高点36.6%时,北美地区的比重恰好为历史最低点6.9%,当1985年美国从波斯湾地区进口的原油占总进口量的比重达到历史最低点7.6%时,北美地区的比重恰好为历史最高点37%。这充分反映出美国海外原油进口的多元性,其多个原油进口渠道可以实现互补,当其中一个主要进口渠道因各种因素而受阻时,其他进口渠道能够迅速予以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从2000年至今,美国从波斯湾和北美地区进口原油的政策开始出现调整,二者不再是此消彼长的互补,美国将进口重心转移至北美地区,其占总进口的比重逐渐稳步上升,而波斯湾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二者的差距开始拉大。到2010年,美国从北美进口的原油占总进口的34%,而中东只占18.5%。

  自本世纪以来,美国原油进口削减幅度最大的地区是中东,这与美国和北美,特别是和加拿大之间稳定的石油贸易形成鲜明对比,也深刻反映出中东和北美在美国原油进口中的实质地位。

  向本土和周边地区回归

  2010年美国海外原油进口约为4.58亿吨,相当于当年第二大原油进口国中国原油进口量的1.9倍。尽管美国石油进口数量巨大,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但其供应渠道比较多元,且分布均衡。若以美国本土为中心向外辐射,将其海外供应划分为北美、南美、非洲(主要指西非和北非)、中东波斯湾和欧洲五大区域,可以发现美国从这五大区域进口的石油数量依次递减,同其与美国本土的距离负相关,即美国进口石油最多的地区离美国最近,进口石油越少的地区离美国越远。从运输安全的角度来将,美国的石油进口的安全系数是其他石油进口大国所无法比拟的。

  作为北美贸易自由区成员,加拿大和墨西哥无疑是美国最值得信赖的石油进口地,尽管墨西哥的石油产量因为各种原因在近期内有所下降,但拥有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加拿大则会弥补墨西哥对美国出口的下降。而且不论是从政府层面还是公司层面来说,加拿大都会在满足美国的进口要求之后才考虑向其他国家出口。

  南美巴西石油生产的强劲增长也会弥补委内瑞拉对美国石油出口的下降,以稳定南美在美国石油进口中的地位。而非洲,特别是西非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的石油产量快速增长,对美国石油出口也会继续增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东波斯湾地区向美国出口的石油数量及在美国原油进口中的比重将减小,中东地区在美国海外原油供应中的地位将进一步下降。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美国海上油气和非常规油气,特别是页岩气的快速发展,及新能源的替代作用加强,未来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将很可能持续走低,从距离遥远且局势不稳的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可能会进一步削减。美国的石油供应正向本土和周边地区回归。

  这种变化除了受地缘政治因素影响外,更重要原因是油气资源形势的变化和技术进步。如将油砂和重油等非常规油气计入在内,加拿大和委内瑞拉的石油储量将仅次于沙特,分列全球第二、第三位。美国很幸运地拥有石油储量如此丰富的两个邻居。在低油价时代,开发非常规油气并不经济可行,所以美国仍从中东大量进口价格相对便宜的石油。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高油价时代的来临,开采非常规油气已经变得经济可行,加上巴西深海的巨大潜力,这些有利因素都将给美国石油供应向本土和周边回归提供积极的条件。

  是否会撤出中东?

  美国在中东的战略目标大致可以归结为保证油气运输平稳安全、消灭恐怖主义、保护以色列安全和抑制伊朗的崛起,那么随着美国对中东地区石油依赖性减弱,美国是否会调整这四大战略目标甚至撤出中东?

  其实即使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减少,美国也绝不会放弃对中东局势的控制。首先中东地区一动荡,全球石油价格剧烈波动,美国的石油公司也无法幸免。更重要的是,美国在中东的石油利益不仅在于石油进口本身,更在于石油衍生出来的金融和其他利益。上世纪70年代,美国和沙特签订一系列秘密协议,确保美元作为石油的计价货币,即大部分石油交易都必须用美元来结算,这支撑了整个美元体系从金汇兑制向纸币体系的转变。

  美国通过对底层基础资源和上层石油定价的控制,将制造业的利润空间挤压掉。所以美国在中东石油的利益,不再仅是获取石油本身,而是对石油定价机制的控制。以前美国通过贸易和实物进行盈利,现在通过期货等虚拟经济盈利,而中东的石油对这种盈利模式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如果没有美元计价,中国和沙特等中东产油国可以实现“对接”,例如进行货币互换,这将触及到美国在中东的核心利益,因此中国在这方面应谨慎行事。

  奥巴马政府原本的确准备从中东撤出,从伊拉克到阿富汗,美国在中东的四大战略目标中,恐怖主义的重要性会下降。但今年发生的中东巨变对美国战略中心的转移形成牵制。美国称中东秩序在塌陷,要修补中东秩序,增加投入,重新主导中东。但这次中东巨变也表明阿拉伯世界并不会走上美国式的道路。

  美国不会因为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减少而放弃对这一核心地区的控制,但美欧对中东石油进口依赖的减少,加速了中东石油出口方向往中国等亚洲石油消费大国的转变。目前的事实是,中东首先是亚洲的油库,亚洲市场也将成为未来中东石油出口的关键所在。所以中国应借此机会制定更加明确的中东政策,加大对中东的投入。

  对于中国来说,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以实体经济发展为主,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仍将上升,因此,未来中国对中东的需求,还是以石油产品为主。中国必须明确这点,为此,中国可以建立大买家和大卖家之间的全面沟通机制,让这种沟通制度化。此外,中东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也希望得到中国经验和支持,中东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对双方来说是双赢互利的。

  世界石油供应将“区块化”?

  美国的石油进口已经形成以北美为核心,南美、非洲和中东为补充的格局,目前美国近70%的石油进口来自大西洋两岸(美洲和西非),大西洋两岸成为美国海外石油供应的绝对主力。

  而欧盟的石油供应主要靠欧洲的俄罗斯、挪威和北非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2000年至2007年,欧洲本土和北非占欧盟原油供应的比例平均值为55%。欧洲的石油供应也形成了以俄罗斯、北海和地中海以南的北非为核心,其他地区为辅的格局,环西欧大陆的供应圈初见雏形。

  与美国和欧洲不同,中国、日本和印度等亚太地区的石油消费大国则高度依赖于中东的石油供应。2009年,日本从中东进口石油占当年日本石油总进口量的84.7%,印度当年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在总进口的比重也高达70.49%,而中国对中东的依赖程度为40.74%。不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从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度来看,中国、日本和印度都要远远超过美欧。

  和其他大宗商品不同,石油除了具有商品属性外还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地缘政治能够人为地影响石油贸易走向。尽管世界石油市场的趋势是全球化,但各石油消费大国都在处心积虑地构建各自的海外石油供应安全网络。世界石油供需可能会在全球化市场的背景下逐渐呈现出一种“区块化”的趋势。

  位于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西非的尼日利亚、安哥拉将成为美国的海外石油供应的绝对主力,由此将形成大西洋供需区;俄罗斯、北海地区的挪威、北非的利比亚和阿尔及利亚及中亚地区将形成以欧盟成员国为需求中心的环欧洲供需区;在太平洋西岸,将形成以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和南亚的印度为需求中心,中东、中亚和非洲东北部为供应中心的环亚洲供需区,其中环欧和环亚供需区在中东和中亚地区形成交集。

  这种划分是比较粗略的,特别是环欧和环亚供需区的构建,但大西洋供需区的形态最为成熟,除了地理和资源分布因素外,美国超强的综合实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区块化”的提法争议较大,有专家认为这将模糊当前世界石油市场全球化的大趋势,造成误解。本报告并非要将全球石油市场严格地割裂为几个独立的区块,只是随着资源形势变化、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全球油气生产和消费版图正在调整之中,美国、欧盟和亚太这三大经济区的石油进口主渠道逐渐清晰。本报告试图通过这种粗略的划分明确各大石油消费区最主要的进口渠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处理好“多元化”和主渠道的关系。

  美国“能源独立”之路

  2011年3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演讲称,要在未来十余年内把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削减1/3,以提高美国能源的独立性。事实上,美国除了在海外石油供应上向周边地区回归外,其自身油气生产和能源消费结构也正悄然发生改变。海上石油和页岩气生产的强劲增长,加强了美国本土油气的供应能力。能效的大力提高和新能源开发对石油的替代作用,都将减少美国能源对石油的依赖。在消费端,美国的经济结构成熟,能源消费已经达到顶峰,加上更高的节能标准,美国的能源需求将持续下降。

  2009年,美国一举从俄罗斯手中夺过世界天然气生产的头把交椅,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其“幕后功臣”当属页岩气。得克萨斯州Barnett页岩气田的成功开发吹响了美国向页岩气进军的号角。2000年到2006年,美国页岩气的产量年均增长17%。2010年美国天然气产量达到6110亿立方米,占当年全球天然气总产量的19.3%。

  根据EIA《2011年度能源展望》中的参考情景,美国国内石油产品在2009年到2035年间将以每年2.7%的速度增长,油价在2035年将上升至125美元/桶(以2009年的美元为基准)。高涨的燃料价格将刺激国内其他能源领域,特别是页岩气的生产,这将缓和能源进口的紧张局面、。据EIA预计,2035年美国能源总消费中的净进口比例将降到17%,而2009年这一比例为24%,2007年为29%。美国液体燃料的进口比例将从2005年的60%下降至2035年的42%。

  对中国的启示

  各能源消费大国都试图增强本国的能源自给率。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仍处在工业化阶段,涵盖13亿人口的经济发展决定了未来中国能源需求是刚性的,而国内石油产量又已渐近顶峰,中国必将更加依赖国际市场来满足能源需求。

  客观上说,美国承担了维护全球能源体系安全的责任,包括中东地区的稳定和国际海上运输安全。美国对中东石油需求减少,并不意味着美国会减小对中东地区的控制力度,但至少给了中国加大从中东进口石油的机会。中国应注意到美国在中东石油利益的变化,并明确自身在中东地区的石油利益。

  曾经的大买家欧美等国对中东石油依赖的下降,也会给中东产油国带来心理压力。中东产油国的经济发展目前仍高度依赖石油出口,因此这些国家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大客户,而亚洲无疑将是最具前景的石油消费市场。中国和其他亚洲石油消费大国应该明确,中东首先是亚洲的油库,亚洲市场也是未来中东石油出口的生命之所系,中国应该借欧美等国对中东石油产品供应依赖度下降的机会加大对中东地区的战略投入,制定出清晰、长远的中东战略。

  能源安全是全球性话题,没有世界的能源安全就没有单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在对外政策方面,中国应该更加积极地融入世界能源体系,应该更加明确自身的能源利益在哪,而不是简单地在国外获取更多的权益油或者份额油。

  在对内政策上,中国应大力发展天然气和非常规油气。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国土资源部部的数据,中国页岩气的资源储量并不比美国逊色,关键是开发机制。打破垄断,开放市场,培育天然气和非常规油气消费市场,是中国转变能源结构,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增强本土油气供应能力的可行途径。

  (本文摘编自第一财经研究院中国战略思想库《战略观察》第10期)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美国两州总统选举投票箱遭纵火

2024-10-31 14:44
76593

最新:美国全面禁止伊朗石油出口

2019-04-23 17:24
53195

国际油价下跌能源巨头“寒颤”

2014-11-04 16:54
1089

新闻分析:美国能否实现能源自给自足?

2012-11-13 21:21
961

美国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再发难

2012-06-01 17:21
1568

高油价不会引发石油危机

2011-04-07 09:38
591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