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股是现在唯一的选择
我们对动荡的担心并不意味着认同所谓“稳定压倒一切”的论调。微观经济方面,我们已经从媒体中大量看到了来自基层和中小企业运营情况紧迫的报道。我在上周本专栏里提到,中国经济保持成长的真实动力来源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
央行终于加息了。来得比预计的晚了许多,力度也很小,但这已足以让市场放松相当一段时间。我相信,如此小的加息力度应该是为保有今年内再度加息一次的机会。这样,今年的利息率不会超过4%。
我注意到相当主流的意见是,此番加息利多股市的反弹。但是,历经上半年惨淡行情,又会有投资者利用市场期待向上的情绪出逃。对此,我非常不认同。当你“自我解套”之后,一旦市场继续向上,你再回补仓位时,你能平复自己悔恨之意的说法就只剩下“安全第一”了。事实上,安全也好,稳健也好,表现在行动上最后的办法就是持股。
推荐阅读
此时卖出股票的唯一理由只能是市场将会选择掉头向下。本报的读者应该记得,我们在三周前即做出了2700点请买入股票的建议。我们没有如此快改变自己看法的习惯,我们也没有获知任何支持经济即将变得更坏的信息。
但仍有一些可能影响市场情绪和心理的因素在发酵。它们基本上不是经济领域的,更多集中在政治领域。一个多星期来,有关政治人物身体状况的猜测已经在境内外广为流传。由于资本市场资讯互通的特点,那些未经官方证实、但越不证实越令人担心的信息,会让市场犹疑——当整个市场对未来信心不足时,动荡是对重建信心最大的打击。
我们对动荡的担心并不意味着认同所谓“稳定压倒一切”的论调。稳定的价值刚好在于它相对于变动的存在。如果真的做到“稳定压倒一切”,也就等于消灭了变动,事物发展变化中的机会也就随之消失了。一对好的关系应该是,可预见的变动大量存在,相比较于不可预见的变动的出现而让人们感觉“稳定了许多”。
当前的市场我倾向于正在朝向一个好的趋势发展的判断。宏观经济方面,GDP增长速度显然是回落了,6月的数字会比前一个月再低一点——到9.6%。物价虽然还在上涨,但其主要是猪肉价格上涨的贡献。猪肉价格已经成了中国最无厘头的事情,它的暴涨暴跌已经让供需双方无法把握生产和消费的节奏,再加上“瘦肉精”的影响,我甚至产生了让统计局把该选项暂时从统计项目中去除的念头。而在信贷方面,情况已经明显平稳下来,不管央行采取的办法是什么,反正信贷数字是压下来了。这样,央行在这方面的作为空间已经失去。
微观经济方面,我们已经从媒体中大量看到了来自基层和中小企业运营情况紧迫的报道。按中国的新闻常态理解,允许报道的事情应该是当政者支持的、并打算去解决的问题。
外围市场的情况仍然动荡,但其实更有利于国内市场转暖。欧洲方面,债务问题不会很快好转,但也不会更坏了。美国资本圈前一段时间对中国概念股的打压显然不针对中国市场,相反,美股高位回调已经让中国市场半年的低迷变得更有吸引力,相信会有相当资本择机流入国内。
技术方面压制股指上行的因素只剩“国际板”。宏观政策收紧不足以阻止股指3000点的价值回归,但国内投资者对国际板的畏惧确实难以在想像中消失,也许只有等到出生以后再行消化吧。
我在上周本专栏里提到,中国经济保持成长的真实动力来源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变。这点政府确实有所行动,但我对此并不乐观。我的理由来自于对诸如财政部下面的一个专家贾康之流经常发表的让人呕吐的言论。他上周大肆鼓吹所谓“积极财政政策”,说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仍然需要政府加大各类投入。在我看来,与其说他吹捧政府对公众生活的过度干预,不如说他还在变着法的为政府继续向公众敛财提供理由。殊不知,“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第一要义就是政府向个人和企业减税。一个财政部的官员学者难道不知道政府向它的民众收了多少税吗?民众因此大大降低了自我发展和提供增长的动力了吗?
因此一个长期牛市就此开启的看法,现在我还无法认同。我想对投资者说,中国真正的问题即将到来,政治变革意义上的、政府改革意义上的。政治变革意味着官、民权利的再界定;政府改革意味着治权的再分配。这些问题的深刻性正在检验中国民众的思想和行动能力。对于投资者,对这种深刻机会的把握其难度也相当巨大。我不敢做建议,也许最好的办法仍然是走一步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