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风险和策略

2011-07-08 08:24590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开放程度和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也面临着资本结构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网络渠道国际化、竞争对手国际化和监管规则国际化的趋势。“中国威胁论”等意识形态纷争,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折射出的国家信用风险等,也增加了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政治风险。

  中国农业银行行长 张云(专栏)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开放程度和全球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银行业也面临着资本结构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网络渠道国际化、竞争对手国际化和监管规则国际化的趋势。后危机时代,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银行业“走出去”已经成为推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竞争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手段,中国银行业“走出去”正逐渐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第一,企业国际化客观要求银行业“走出去”。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产、贸易和投融资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而且随着全球产业链的形成,境内企业对海外市场、资源、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2002年至2009年,我国境外非金融企业投资年均增长54%,2010年又继续增长36%,2010年底境外投资累计已超过3000亿美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1.3万家。海外客户基础的不断扩大,迫切要求银行经营向国际化、多元化发展,提供高效、优质、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务。这方面,中国银行业已经加快进程。2010年底,5家大型商业银行已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设有89家一级境外营业机构,收购或参股10家境外机构。但整体看,国内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仍然滞后于实体经济,海外机构总资产占比仅在4%左右,参与国际市场的广度与深度仍然有限。

  第二,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带来了新的机遇。长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必然趋势。国际金融危机后人民币跨境结算进程加快,在周边国家流通和使用范围扩大,跨境结算业务量加速增长。2011年一季度,银行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3603亿元,为2010年全年结算量的71%。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存贷款、结算、托管等业务需求势必快速增长,中资银行境外机构有望在人民币结算清算、金融市场和海外融资等领域确立领先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目前正在推进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还是大力发展的人民币跨境投资和香港离岸市场,都为国内银行开拓海外业务和市场创造了很好的历史机遇和动力。

  第三,银行业整体实力增强。股改以来,国内银行业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银行业资产总额从2003年末的28万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5万亿元,净利润从262亿元增加到8991亿元,不良贷款率由17.9%下降到1.13%。根据2011年英国《银行家》杂志排名,工农中建四大行均进入全球1000家大银行前15位。目前,中资银行公司治理逐步完善,盈利能力稳步提升,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不仅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和冲击,也为银行业“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与之对照,危机后欧美银行受损严重,不得不经历一轮去杠杆化和修复资产负债表的痛苦过程。在此背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银行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银行业“走出去”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前景广阔,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走出去”面临的风险范围更大、涉及更广、性质更复杂,这是我们必须重点考量和妥善应对的问题。

  第一,监管法律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更加强调审慎监管。美国银行监管强调“无盲区、无缝隙”的全面覆盖,提高银行资本标准和金融消费者保护标准;欧洲银行监管也体现出去杠杆和控制综合经营的趋势;大部分东道国对外资银行董事会构成、业务范围等方面,作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2010年3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跨境银行处置的10条建议,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和跨境银行,在资本充足率、存款人保护、信息披露、隔离规则等方面强化了监管约束。中资银行必须深入了解监管条件变化对机构准入和业务开展的影响,特别要了解当地特殊的法规框架,以便得到监管当局的确认和支持。目前来看,国内银行对国外法律、监管环境普遍了解不够,隐藏了较大的潜在风险。

  第二,地区政治风险。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仍不平衡、不稳定,主权债务危机阴霾未散,地缘政治危机此起彼伏,银行海外经营环境十分复杂。近期西亚、北非局势动荡,项目停工、合同违约、应付款拖欠等问题接踵而至,导致该地区的中资企业面临损失,银行境外贷款风险显著上升。同时,“中国威胁论”等意识形态纷争,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折射出的国家信用风险等,也增加了中资银行国际化的政治风险。目前,中资银行对国别风险的认知相对陌生,风险监测、控制和缓释的手段较为薄弱。随着国内银行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国别风险管理问题将更加突出。

  第三,资产估值风险。国际金融危机中“有毒资产”对银行业造成的杀伤远超预期,对中资银行防控海外资产风险提出了警示。考虑到信息的不对称,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资银行很难完全了解海外并购对象的财务状况、资产情况等,且海外银行持有的部分衍生产品缺少市场公允价格,表外工具定价机制复杂,极易造成市值评估亏损,冲击银行财务报表的稳健性。此外,由于海外并购大部分进行现金交易,成本偏高,容易使银行面临较大的支付风险。

  第四,文化差异风险。对长期服务本土、比较内向的国内银行而言,“走出去”过程中的文化融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不同,如果缺乏对当地文化的深刻了解,不熟悉当地的商务惯例,甚至违背文化禁忌,就很难获得当地企业和居民的认同,导致“水土不服”,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因此,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要与国际化经验积累程度相适应,与自身核心竞争力相匹配,既要把握机遇,又要防范风险;既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又要考虑国家海外发展战略需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走积极、审慎的国际化道路。

  首先,最大程度发挥协同效应。2010年中国银行业净利润增长高达34.5%,国内金融市场机遇很多,发展潜力很大。国内银行如不顾自身比较优势,不顾境内外客户关联和业务联系,而盲目抢占新市场,结果必然得不偿失。因此,中资银行“走出去”一定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要与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相协同,统筹考虑资源禀赋、客户结构,注重业务互补,打造多元化服务功能。注重境内外协同联动,实现境内外业务的合理布局和优势互动,逐步建立海外市场产品优势和客户优势,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国内银行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增强协作,密切配合,形成对外竞争和抵御风险的合力;同时,也要与当地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对方网络、经验和资源优势,拓展海外业务。

  其次,由近及远进行区域布局。根据国内企业海外投资的态势选择切入点,开展银行间跨境转贷等业务,努力增加境外企业贷款、海外工程项目融资,加大对国内产品、设备、劳务出口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国家“走出去”战略提供服务。优先选择高成长性、文化差异较小的亚洲地区作为“走出去”的首选市场,尤其是要跟随地区一体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周边地区的发展布局,繁荣边贸关系。在欧美金融中心城市实施战略性布点,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把握全球金融发展态势,逐步完成世界主要大城市的网络覆盖。与此同时,要积极跟进贸易、投资进程,有选择地进入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形成全球服务态势。

  再次,因地制宜选择进入模式。在“走出去”的方式选择上,根据东道国的实际情况,采取差异化方式进入,有效降低进入风险和难度。在准入门槛较低、法律和监管制度健全、信贷业务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设立分行方式发挥整体优势;在准入和监管条件限制、经营风险相对较高的地区,通过设立子行的方式进入;在监管限制严格,但收购机会较多的地区,通过收购当地机构的方式进入;而在欧美等成熟市场,以参股方式进入的监管壁垒较低,能够避免知识和管理不完备产生的风险,吸收先进银行治理结构、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行长)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沪上银行联手推出“票据金融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联合行动方案”

2024-09-25 13:14
4194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修订草案):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发展 扩大供应链票据应用

2024-07-15 15:01
101410

上海虹口:发挥在资产管理领域的特色优势 助力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

2023-09-15 12:01
82604

中兴通讯亮相2023中国国际金融展全面展示金融科技实力

2023-05-10 15:44
47517

联易融亮相第十六届深圳国际金融博览会

2023-01-27 21:01
26742

广东省金融局:建议各金融机构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2023-01-05 14:37
119839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