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国金融
一个经济大国如果金融很弱,就像“土财主”,容易受制于人。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她说,中国发展金融的传统思维需要向“大国金融”的战略思维转变,由金融弱国向金融大国发展,再迈向金融强国。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
一个经济大国如果金融很弱,就像“土财主”,容易受制于人。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是世界上最大的官方外储。随着大国的崛起,金融业也应该相应崛起。
然而,中国金融市场仍是国内市场;资金过剩而实体经济资金供给不足,中小企业和农村企业更为甚之;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弱。近日,中国概念股还因卷入美国“造假风波”而全线下挫。
“十二五”时期,中国要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金融领域改革也势在必行。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她说,中国发展金融的传统思维需要向“大国金融”的战略思维转变,由金融弱国向金融大国发展,再迈向金融强国。因此,必须加快金融市场改革。
金融实力和影响力与经济实力很不相称
中国经济时报:与美国、日本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金融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金融弱国的现状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承惠: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和最大的债权国,但我国的金融实力和影响力却与经济实力很不相称,呈现出“经济大国、政治大国、贸易大国、货币小国、金融小国”的失衡状况。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金融领域的差距巨大。
金融弱国的表现,主要是金融市场发展缓慢,市场效率不高,市场的广度、深度、弹性和创新力都不够。
首先,国内金融市场管制过多,人民币不可兑换,外汇市场很难发展起来。目前全球外汇交易市场日均交易量达4万亿美元,亚洲占小头,东京是3000亿美元,新加坡是2600亿美元,中国只有不到100亿美元,反差非常大。
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缺乏影响力,无论在贸易结算、国际投资还是国际储备方面,人民币的作用都甚小。中国在国际金融制度和规则变革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与大国地位不相适应。
其次,资本市场发展总体滞后,银行主导金融体系的本质特征并未改变。2001年—2010年,贷款一直占到非金融部门融资量的80%左右,股票和企业债融资比重最高也未超过20%。
资本市场自身结构畸形,债券市场发展滞后。股票市场上市制度存在缺陷,上市公司行为不够规范,上市公司治理欠缺、投资者利益保护力度不足,导致市场长期投资性不足。
再次,市场竞争不充分,金融监管过度与不足并存。一方面管制过多,金融市场存在主体和商品准入管制、竞争管制。另一方面监管软弱,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欠缺、消费者保护机制薄弱,违法违规行为处罚不力。
金融服务也“头重脚轻”。国内资金整体过剩,实体经济资金供给却不足,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农村企业融资难。现在的利率水平明显偏高,中小企业融资利率已达12%—15%。中国金融机构是在室内游泳池里竞争,而不是在大海里竞争,既缺少国际竞争力,也缺少应对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现在四大国有银行工、建、中、农总资产在全世界排在前50位;去年四大行保持20%以上的净利润增幅,但海外利润贡献率很低,建行只有0.9%,工行4%,中国银行如果扣除港澳也不到4%。国外跨国大银行的海外利润率在50%左右,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弱。
国内金融机构主要依靠国内市场,依靠两个保护:一是市场准入保护,一般资本不让进入金融行业;二是价格保护,银行净息差接近3%,银行的高额利润增长是垄断造成的。由于金融效率低,难以集中更多的社会资本以更高效率投入需要配置的领域。
保证中国金融安全
中国经济时报:什么是大国金融?为何要走向“大国金融”?
张承惠:所谓大国金融,指的是金融机构的服务和网络居于全球领先地位,并具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实力,国内金融市场成为国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国际货币主导权。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定中有足够的话语权。
邓小平曾说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向经济大国、强国的中国来说,金融更是强国的重要手段。
历史上世界强国通常都是金融大国。金融为英国在17世纪末崛起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帝国。19世纪以后美国借助金融业快速发展,华尔街对提升美国的国际竞争力、支撑长期经济繁荣起到重要的作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降低对投资和自然资源投入的依赖,大力发展服务业,金融正是杠杆效应最高的高端服务业:制造业的杠杆率最高不过4倍,而银行的杠杆率达到12.5倍(资本充足率8%),金融衍生品杠杆率可达20倍;多重金融衍生品杠杆率更高,这是华尔街大力推销金融衍生品的原因。
中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绿色经济及相关产业,还需要输出资本,提高对海外资源的保障能力。发展大国金融,正是为了掌控调动世界范围内资源能力。为转型提供雄厚的资本实力支持。
金融是一个高端服务业,是以少的资本金赚取更多的利益,但我国的利润率都让发达国家金融机构赚走了。要通过发展金融来控制全球资源,国际金融巨头操纵地球的资源,用金钱的力量控制实物资源。
在全球金融市场竞争中掌控金融定价权和主动权,将保证我国的金融安全。一个经济大国如果金融很弱,就像“土财主”,容易受制于人,往往因国际金融市场波动而带来较大风险,并影响实体经济。
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创新
中国经济时报: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人因为中国金融市场创新少,受影响小而庆幸,你怎么看待?未来如何推动金融市场改革创新?
张承惠:危机是一种纠错机制,有提高市场主体免疫力的作用。害怕危机的人不知道,只有经风雨见世面,才有更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国外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中国如果不创新,就永远掌握不了金融市场的主动权。为此,金融监管部门有必要转变理念,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业务创新。
发展大国金融,要加强金融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完善金融市场体制机制。前30年我们重视发展金融机构,未来要以发展金融市场为核心。
首先,要提高金融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减少政府的干预、保护和介入,加强政府监管。要加快对内开放,放松对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体系的管制;推进利率、费率市场化;改进和完善汇率制度,使人民币汇率更真实反映货币价值。
其次,要推进金融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过度保护金融机构,容易破坏市场的公平性和竞争性。今后应加强对消费者、中小投资者保护,严厉查处内幕交易、市场操纵和欺诈行为,建立更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的体制和机制。
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看,举证责任转移是一个有效措施。消费者如果认为金融机构欺骗,举证人应从买方转移到卖方。而且,目前金融商品消费者投诉渠道非常狭窄,今后应建立从政府到民间的多层次消费者投诉体系。
现在证券市场欺诈非常多,金融市场是高度竞争的市场,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完善破产法,制定金融企业破产办法,使退出机制法制化和程序化。上市公司要加强治理,以市场为核心,建设强大的金融市场。
再次,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发展OTC市场、债券市场、私募股权市场,通过引入融资融券等机制扩大市场规模,稳定价格。审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发展大国金融,需要转变传统监管思维,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市场开放和金融创新。如果“十一五”时期更多是试验和探索,未来“十二五”和“十三五”应成为中国金融体制调整和突破的关键时期。
我期待中国金融改革市场有一个大发展,实现这一代中国人应有的“大国金融”之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