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经济资本约束 促银行经营转型
眼下,尽管银监会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有关规定制定了“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Ⅲ,并据此严格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但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仍欠规范,而行为不规范就容易招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笔者认为,商业银行除严格遵守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外,更重要的是,应当用经济资本有效约束自身的经营行为。
眼下,尽管银监会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有关规定制定了“中国版”的巴塞尔协议Ⅲ,并据此严格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但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仍欠规范,而行为不规范就容易招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所以,笔者认为,商业银行除严格遵守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外,更重要的是,应当用经济资本有效约束自身的经营行为。
银行经营行为乱象丛生
首先,银行被迫对到期地方债“移花接木”。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即将迎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到期高峰。而随着这个高峰的临近,不少地方都已经感受到融资平台贷款的违约风险。于是,众多融资平台和银行纷纷选择了用“借新还旧、展期、债务重组”等一系列“移花接木”的手段,把眼前的风险向未来转移。
其次,银行对中间业务实施“催肥”战略。从已经公布的商业银行一季报显示,16家上市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41%。一些大银行增幅超60%,部分中小上市银行同比增幅超90%。不过,尽管中间业务大幅增长成为拉动银行业绩的重要引擎,但是,中间业务高速增长实际上暗含一定水分,也就是,在目前信贷额度紧张的情况下,银行将部分利差收入腾挪至表外,以财务顾问费等形式增厚中间业务收入,扮靓银行的财务报表。
再次,农信社借助会计处理漏洞助银行“逃规模”。一些农信社借助老的会计记账方式,对于票据卖断和回购科目不分,无论是票据卖断还是正回购,农信社都可以消掉信贷规模,这就给了银行和农信社合作的机会。当有的银行信贷规模超了,就将票据卖断给农信社以减掉信贷规模,然后再从农信社逆回购买入票据,这样对银行来说减掉了信贷规模腾出了信贷额度。对于农信社来说,买进增加了规模,正回购又减掉了规模,还可从中赚取利差,双方都会得到满足,这可以说已成当下最流行的操作方式。这些经营行为,表面上看做得很巧妙,但暗藏的风险也很大。
经济资本管理制动功能强
针对上述乱象,是该加强经济资本管理的时候了。由于经济资本指的是在既定的期间和置信区间内,根据银行实际承担的经营风险所计算的用以覆盖非预期损失所需的资本。
经济资本具有一些重要特征:一是主动性。经济资本是银行基于内部管理要求而持有的资本,反映了股东价值最大化对银行管理的要求,所以经济资本约束是银行自身主动的风险控制行为,约束的效率较高;二是全面性。在经济繁荣、风险水平下降时,经济资本通过影响RAROC等绩效测评指标要求扩张信贷,以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在经济下滑、风险水平提高时,经济资本又要求紧缩贷款规模。所以,经济资本对信贷活动具有双向影响,其效应更具有全面性;三是时效性。在经济资本管理流程当中,经济资本限额可以细分到最基层的业务部门,因此经济资本约束可以在最基层的业务部门直接发挥作用,资本约束传导的时间大大缩短,时效性更强。
总之,通过经济资本管理,以资本约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风险资产增长,推动业务增长由资产规模扩张型向经济资本约束型转变,使业务发展的速度、效益与风险承担能力相协调。
应加快经营战略转型
经济资本管理强调了资本的有限性和高成本性,商业银行在经营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风险及其资本占用,将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相统一。因此,资本约束意识的增强将有力地扭转重规模轻管理的经营思想,促使其转变经营方式。
银行经营战略应由“红海”转向“蓝海”。资产业务加快转向零售贷款、信用卡、贸易融资业务,逐步降低企业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降低大企业大集团贷款在企业贷款中的比重,增加个人消费金融比重;对于集团客户,应主动调整营销策略,以贷款产品为基础,积极发展现金管理、企业年金、投资银行、财务顾问等特色产品,实实在在大力开展多元化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尤其是中间业务,把其视作与资产负债业务并重的业务支柱,真正实现从“副业”到“主业”转变,以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满足企业和个人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优化收入结构,提高经济资本回报率。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