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出来”的中国改革“试验田”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没有经济特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1988年4月,海南设省并建设经济特区;1990年4月,上海浦东新区实行经济特区优惠政策;2005年,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同时天津滨海新区综合改革试点也在不断推进。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没有经济特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一位经历了深圳经济特区至今的创业者这样感叹他眼中的深圳。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特区是关键的转折点,它有力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跃上新的台阶。至今,每天有大量移民,闯荡深圳……
据说,经济特区在最早构想时并不叫“经济特区”,最初中央工作会议决定创办“出口特区”,但有人认为“出口特区”的内涵太过单一,后最终确定为“经济特区”;1980年,正式提出“经济特区”概念;同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由此诞生,珠海、汕头也分别设立了经济特区。
“对于特区来说,试验田才是最根本的、最重要的功能,不过对这个功能也是经过实践逐步认识到的。”正如这位经历者所说,深圳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一直充当着改革“排头兵”的角色。从1980年的“炒鱿鱼”、打破“铁饭碗”,到1982年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深圳在一次次的革新与尝试中冲破观念的束缚。有评论指出,30年来,在经济特区中,深圳是最为成功的,是因为深圳和香港共同发挥了使世界融入中国、中国融入世界的窗口和桥梁作用。
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经济特区开始涌现。1988年4月,海南设省并建设经济特区;1990年4月,上海浦东新区实行经济特区优惠政策;2005年,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改革试点,同时天津滨海新区综合改革试点也在不断推进。这些特殊区域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转型的新增长极,其动态扩散和带动作用使得对外贸易成为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深圳一直走在改革的前列。不过,老特区在新世纪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从数量扩张型到注重质量效益型转变的艰巨任务,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这种大环境下,需要深圳在经济转型中继续发挥示范作用。恰如“汪洋三问”所提及的“三十而立,特区立起了什么?迎接三十年,特区要做什么?未来三十年,特区要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