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走向未来——“中共90年与大国经济之路”(上)
90年前的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在积贫积弱中苦苦探索未来的道路;90年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符合世情、国情、民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未来的坚强保障。
历史是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在中国共产党90华诞前夕回望历史,有多少重峦叠嶂,有多少如烟往事,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成就值得铭记。
中国共产党的90年,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90年。一个政党90年的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朵浪花。但就是这一朵浪花,惊艳而生动,充满了无尽的生命力。
90年前的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在积贫积弱中苦苦探索未来的道路;90年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经济道路,建立起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经济体制。这是一条无法拷贝、必须原创的道路,这是一条从历史走向未来的道路。
中共90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革命党,后一阶段是执政党。从1949年前的革命党到1949年后的执政党,中共的使命与任务发生了重大转变,党的经济思想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大国经济的坎坷成长之路,伴随着的是一个政党经济思想内涵的延展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的经济思想成就主要是确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经济观。在那个非常的年代里,科学社会主义经济观是在与当时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斗争中确立的,着重论述的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历史的伏笔,往往就是在经意与不经意间悄然埋下。
从1921年到1949年的28年间,中国共产党逐渐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20世纪30~40年代,中共对经济理论探索的成就集中体现在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的分析上。事实上,革命斗争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建立以新民主主义经济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
这样的经济思想,也随着各个不同历史时段而各有侧重。从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到根据地时期的经济理想,再到抗战期间的新探索,再到建国前夕,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内涵也有差异。从中可以看出的是,中共在这个阶段解决了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中国化的问题,并在经济思想领域,为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过渡打下了基础。
中共作为执政党面临的第一个重大经济理论问题,就是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制。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领导者们相信,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并且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这个期间,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即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展开。此后,中共经济思想的主线进入了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一方面,党的领导者扬弃了苏联经验,另一方面,以《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为标志,党开始更多强调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追求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熟悉党史者可知,在这个阶段中,社会主义经济曾有过一个简短的飞速发展的时段。很遗憾,“文革”开始之后,经济工作基本上在“左”的主导下进行,经济工作常常违背经济规律。经济理论的研究也陷入停滞当中。在一个弯曲悖逆的时代里,万马齐喑,经济思想毫无进步,也不足为奇了。
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生命力,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其能否勇于正视错误、修正错误。l978年,中共毅然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开始将党和国家的工作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全面探索中,中共在经济理论方面也取得了新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理论,逐渐孕育并走向成熟。
毫无疑问,1978年以后的历史,是一段思想领域不断交锋的历史,经济思想方面同样如此。现在被视为常识的一些经济思想,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却曾经历了激烈的交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萌芽阶段,中共解决了中国要不要改革的问题,在对经济体制“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过程中,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1978年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探索,也经历了不断的探索与超越,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再到“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在这样的探索中,中共经济思想逐渐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演进。最终,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党在经济领域最重要的战略选择。
历史已经表明,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也丰富了经济思想本身。“南方谈话”之后发布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即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中国在经济思想领域的不断摸索中,寻求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开放进取,在将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的同时,注重宏观调控的适时性和有效性。符合世情、国情、民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迈向未来的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