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计价国际板的利弊和市场冲击
其中谈到,从管理层的表态和市场推测来看,以人民币计价国际板是优先方案。从稳定宏观经济的角度讲,国际板的推出应该具有一定的分流外汇储备、对冲国际热钱的“池子”功能。
昨天谈过了国际板的集中设计思路和利弊。
其中谈到,从管理层的表态和市场推测来看,以人民币计价国际板是优先方案。
从稳定宏观经济的角度讲,国际板的推出应该具有一定的分流外汇储备、对冲国际热钱的“池子”功能。
如果国际板以人民币计价与结算,那么它的分流作用在发行、交易与结算汇总环节存在明显的不同:
发行环节,人民币国际板发行人通过直接IPO募集到的人民币资金,部分可能会兑换成美元汇出,在这一点上,它具有一定的分流功能。
在交易环节,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为了参与人民币国际板的交易,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人民币,而不是美元,减少了居民持有美元的动力,不利于实现“藏汇于民”。
对于境外投资者而言,为了参与国际板投资,需要将美元通过多种方式结汇成人民币,这一方面直接加大了央行的外汇占款对冲压力,此外也为国际热钱流入中国提供了一种相对畅通的渠道。
从数据上观察,过去的几个月,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的扩大,外汇占款的增加量开始与中国的贸易顺差、FDI等变量产生越发明显的背离。
换言之,人民币在贸易项目的结算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增加外汇占款的渠道,而目前来看,如果推出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则相当于把人民币的贸易项目结算扩展到资本投资领域,由此,可以预计未来外汇占款的波动、央行对冲操作的频度与实施难度都有可能因此而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目前政策短期化与高频化的特征。
按照媒体消息及目前广泛流传的假设条件,国际板候选公司主要来自红筹股企业、在内地业务比例较大的知名跨国大型企业和中国香港大型企业,由于该类公司实际融资需求并不高,所以每家公司的IPO规模预计不会超过300亿元。
按照年底前上市不超过5家计算,2011年全年国际板IPO融资规模最多为1500亿元,实际可能不到1000亿元,因此国际板推出对A股市场的流动性的直接冲击并不会十分明显。
然而,真正关键的问题在于国际板的冲击有可能叠加全流通、货币紧缩的政策冲击以及估值水平差异等,从而放大国际板的冲击效应。
从历史水平比较,欧美上市的国际公司估值平均水平普遍低于A股整体估值水平。
经过2007年以来全流通和股市扩容调整以及本轮紧缩政策的影响,截至到2011年5月底,沪深300指数PE、PB分别为14.29倍和2.27倍,与潜在的国际板上市跨国企业的估值水平十分接近。
因此,从今天这个时点来看,国际板上市可能难以对A股主要的大盘蓝筹等整体估值水平造成明显冲击,但是可能会对特定板块形成明显的冲击,从而影响心理预期。
细分来看,部分国内行业指数较之潜在的国际板上市公司仍存在明显的溢价,如信息、化学制品、零售、饮料、建材、电气设备、汽车、金属采矿等,占A股市值权重较大的银行业则存在一定程度折价。
随着国际板的上市和不断推进,预计这种估值的差异会逐步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