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难 内地企业赴港贷款再享套利
金管局今年3月进行的信贷展望调查显示,香港银行业预期贸易融资、非银行中资企业和批发与零售业,对贷款的需求还将上升。金管局资料显示,香港银行业综合资本充足比率在今年3月底为16%,略高于去年底的15.9%,仍远高于8%的法定水平。
去年内地企业在港贷款大增47%
金管局已要求银行进行压力测试
融资难促使内地企业到香港借贷,令香港银行体系内港元和美元的贷存比率创下新高。近日,苏格兰皇家银行报告显示,向内地贷款的金额已占香港银行业总资产约两成。值得注意的是,“内保外贷”已成为内地企业到港借贷的主要方式,并且主要为美元借贷,企业在解决资金链问题的同时还可享受套利之便。
目前,香港银行业的信贷风险仍然可控,但在内地出现潜在信贷和房地产泡沫的情况下,仍然需要关注流动性风险。
港元贷存比升至81%高位
所谓“内保外贷”,即内地企业首先要用自身资产抵押给内地银行,银行开具保函给企业,企业再以保函通过在港成立的窗口公司向香港银行贷款。
香港金管局资料显示,香港银行业的港元和美元贷存比率在今年2月分别升至81%和59%的高位,特别是美元贷款需求极强,2010年从32%疾升至54%。
资料显示,去年香港银行业新增贷款总额为9400亿港元,其中来自内地的非银行类客户贷款上升4400亿港元,升幅高达47%,其中主要是美元贷款。
金管局称,内地企业借款客户主要是内地的大型国有企业、红筹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或由省或市政府拥有的公司。在去年新增的4400亿港元贷款中,约六成是通过“内保外贷”,即以公司在内地的银行存款提供全部抵押,或由主要内地银行提供担保,从而在香港进行贷款融资。
内保外贷 三方共赢
一位在港中资银行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今年上半年,至少三分之一的公司新增贷款都是由内地企业通过“内保外贷”获得。
“内保外贷”已然成了香港当地银行的香馍馍。对香港当地银行来说,以“内保外贷”方法到港融资的企业,一般有较好的背景和信誉,信贷风险较低,同时可舒缓净息差不断收窄的生存状态。
资料显示,建银亚洲早于2008年底开始提供“内保外贷”服务,并获得国家外汇管理局高达100亿美元的授信额度。
贷款涉及内容广泛,包括但不限于流动资金及贸易融资、应收付账款的管理、境外大型专案投资、境外股权的收购并购或回购,甚至包括购买船舶和飞机的融资。其他银行迅速效仿,如招商银行在2009年推出“内保外贷”业务,但额度不明。
对于内地企业来说,“内保外贷”百利而无一害。除可缓解资金干渴外,由于在港借贷成本仍然低于内地,并且借贷的货币主要是美元,在美元持续贬值、人民币升值潜力仍受普遍看好的情况下,借贷成本明显低于在内地融资。同时由于内地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已提升,企业甚至可以用在香港低成本获得的美元,尝到套利套汇的甜头。
对于内地银行来说,在信贷收紧情况下,“内保外贷”可增加中间业务收费这块“肥肉”。正因上述种种原因,据媒体报道,内地大型银行进行“内保外贷”的额度供不应求已遭到疯抢。
对香港银行体系影响可控
金管局资料显示,除六成通过“内保外贷”外,内地企业获得的其他四成新增贷款,部分以其他资产作为抵押品,截至目前进行的现场审查显示,贷款批核坚持了正常和审慎的标准。即便如此,金管局在今年4月要求银行提供今年剩余时间的业务计划和资金策略,包括贷款和存款的增长目标、存贷比率及其他相关风险指标。
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近日表示,由于美元和港元的信贷需求强劲,金管局早前要求香港银行进行一半存款在6~12个月内撤走的压力测试。陈德霖称,该测试已完成,该局正在研究评估结果,若有需要将继续跟进。
金管局今年3月进行的信贷展望调查显示,香港银行业预期贸易融资、非银行中资企业和批发与零售业,对贷款的需求还将上升。但在监管当局强调流动资金状况时,未来3个月的资金成本将稍微上升。
苏格兰皇家银行分析师Eric Lueth昨日向本报记者表示,香港银行业向内地贷款的金额占香港银行业总资产大约两成,在内地出现潜在信贷和房地产泡沫的情况下值得关注。
但他认为,香港银行业的信贷风险仍然可控,香港的贷存比率在亚洲区内仍属中等程度。苏格兰皇家银行研究报告显示,亚洲区内韩国的贷存比率最高,超过120%,澳大利亚紧随其后,香港则略高于内地75%的贷存比水平。
Eric Lueth同时强调,金管局已多次出招控制银行风险。金管局资料显示,香港银行业综合资本充足比率在今年3月底为16%,略高于去年底的15.9%,仍远高于8%的法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