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茉楠:警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宏观溢出风险
本月21日,央行公布了《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正式明确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试点办法,成为推进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又一重大举措。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7日讯 本月21日,央行公布了《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正式明确了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试点办法,成为推进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又一重大举措。对此,经济学者张茉楠发表博文称,“这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又推进了一步。今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明显进入“提速期”,香港离岸市场的人民币资产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人民币“加速跑”的过程中,一些负的外溢性也开始凸显出来,其所带来的宏观金融风险也不能忽视。”同时,文章列举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三大宏观溢出风险。
风险一:人民币贸易结算巨额逆差导致外汇储备继续被动增长
张茉楠分析称,“目前我国人民币贸易结算呈现进口大、出口小的特征,其中约80%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用于进口支付,而出口企业却继续收取外方支付的大量外汇,特别是由于利差、汇差和境外融资成本较低等因素使得外汇储备增长出现井喷态势。”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外储增长将导致外汇占款的激增并进一步恶化央行的资产负债表。
风险二:境内金融市场发展滞后境外资产存在“循环梗阻”
在我国现阶段,央行直接决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处于利率管制的状态,这既不利于各类金融资产的准确定价,也使得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之间的利率传导机制受阻。张茉楠预计,“随着人民币资产规模进一步增长或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套利空间减小会,如此低的投资收益恐怕难以吸引人民币境外使用与储备。”
风险三:人民币资产膨胀对宏观金融调控和货币政策自主性提出挑战
文章指出,“境外人民币资产不仅会对境内人民币的汇率或利率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冲击境内的流动性管理并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根据德意志银行的预计,香港人民币存款规模将从目前的4000亿元上涨到2011年底的1万亿,到2012年底可达到2万亿元,境外人民币资产的爆发式增长使得境内基础货币投放的内生性越来越明显,并将深刻改变我国货币供给结构,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