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企业融资:进退维谷的银行
截至2010年年末,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小企业纯贷款余额为71.94亿元,占分行纯贷款余额的22.01%,较年初增长8.28个百分点;小企业纯贷款新增额为33.58亿元,占分行新增纯贷款额的54.57%。截至2010年6月30日,招行小企业信贷中心累计发放贷款149.1亿元,贷款余额113.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8亿元;贷款客户1933户,比上年末增加1003户;户均贷款规模770.8万元。
文│机构投资 Institution Investment 黄梅
2011年以来,越来越多小企业主惊喜地发现,银行融资的门槛似乎突然“变低”了:拿贷款比一年前,哪怕比半年前都容易多了。
上海数十家银行及其数百家分支机构,虎视眈眈要抢食中小企业信贷“蛋糕”。
然而,“难做”是业内人士的普遍感受。
小企业信贷部门挂牌
央行上海总部和上海银监局的统计显示,2009年末,上海银行业中小企业贷款余额9569亿元,当年新增1665亿元,占同期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的36.82%,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建筑业等与民生密切相关行业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新增贷款的主要方向。
目前,银行一窝蜂涌入中小企业信贷,跟金融环境有很大关系。
以前贷款额度较松,银行把贷款集中在大企业和优质客户身上;现在贷款额度紧张,大企业和优质客户贷款利率偏低,银行则倾向于放弃它们,从而把有限的贷款额度转到利率更高的小企业这边。“目的很简单,就是提高存贷收益、提高利润率。”
“从战术上,我们必须做中小企业。”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上海区域总部总经理助理李振宇说。
首先,大企业“脱媒”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近年来企业发债的门槛不断下降,大企业通过这种方式融资,就不需要经过银行融资,银行在投融资体系内的媒介作用必然趋于萎缩。
其次,创业板、中小板的成立,甚至未来还有国际板等,企业纷纷谋求上市融资,也逐渐摆脱了对银行渠道的依赖。
其三,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目前贷款利率基本上实现了市场化,但存款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一旦后者实现市场化,那么大企业在存款方面也会议价,有可能提升,而大企业的贷款本来就有议价,有可能继续下降,这意味着银行从大企业身上获得的利差收入越来越低,更多收益只能来自中小企业。
2008年6月18日,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成立,率先打破了我国银行业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上停滞不前的僵局。此前,中小企业信贷“雷声大雨点小”,甚至银行推出的此类业务有相当一部分是徒有其名。
招行小企业信贷中心是我国第一家拥有独立金融牌照,成立独立机构,专门从事小企业信贷业务的机构,甚至连财务权、审批权都是独立的。截至2011年3月,招商银行小企业信贷中心的贷款余额约为250亿元。
之后,光大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等多家银行陆续成立中小企业信贷部门。
“原来中小企业这块是放在公司部。公司部是大中小客户都做,那么肯定是对大客户更重视一些。现在中小企业信贷部与公司部是并列的,可见大家开始动真格。”某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关人士坦言。
“上海的业务不好做”
一份内部调查数据显示,在上海的33万户中小企业中,真正能被纳入银行贷款系统的、相对规模较大的企业,如年销售规模在500万以上的,不超过2万户。
这就是上海的数十家银行及其数百家分支机构,虎视眈眈要抢食的中小企业信贷“蛋糕”。
据看到该内部调查的银行人士向《机构投资》透露,即使是目前已拿到了银行贷款的那部分中小企业,“其中相当一批的资质也不是很好”。
“上海业务越来越难做,甚至可谓‘在狼群中突围’。”另一商业银行信贷部人士称,很多中小银行在上海的分支机构都是亏的。
一方面,大城市的优质客户绝大多数掌控在五大国有行手里,中小银行抢不到;
另一方面,打算转战中小企业市场的银行发现,大城市“总部经济”的一个副作用正日渐显露——企业把几乎不产生融资需求的企业总部放到上海,却把可带来庞大现金流的实体工厂转移到外地。
李振宇也表示,上海看起来中小企业很多,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只把总部放在上海,总部就是一个办公室,并无融资需求。
“对银行来说,这意味着城市空心化、企业空心化,不能为银行创造利润。”李振宇无奈道,上海的银行做贷款的压力很大。
这从贷款利率水平就看得出来——上海贷款利率普遍比周边省份低。“上海金融机构多,僧多粥少,利率自然走低。”
是否上海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已接近饱和?
李振宇不同意“饱和说”。他认为,虽然上海总部企业的数量在增加,但无论如何上海经济总量的盘子还是很大的,具有成长性的企业也很多。
“这需要银行通过具有专业鉴别力的人才,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中挖掘。”李振宇指出,很大程度上,中小企业融资业务要靠“人海战术”来拓展。
数据显示,去年银行们在小企业信贷业务上均实现较大斩获。截至2010年末,中信银行上海分行小企业一般性贷款余额为40亿元,较年初增加37亿元;2010年小企业客户总数共计567户,较年初增加402户。
截至2010年年末,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小企业纯贷款余额为71.94亿元,占分行纯贷款余额的22.01%,较年初增长8.28个百分点;小企业纯贷款新增额为33.58亿元,占分行新增纯贷款额的54.57%。
利润贡献还有限
商业银行做中小企业信贷,其收益率往往高于做大企业信贷。
“一般中小企业信贷利率会上浮20-30%;银行还会以财务顾问费的名义,收取一定点数的费用。” 贷款中介蒋顺华透露。
但中小企业融资,尤其是小企业信贷对银行整体利润的贡献,依然非常有限。
“中小企业单户贷款额度较低,这使得在同等规模的放贷金融上,要找到更多客户才行。”李振宇承认,这块业务“很难做”。
以招商银行为例,其小企业信贷中心只能为融资需求在10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超过1000万元的客户则转到分行或支行。
截至2010年6月30日,招行小企业信贷中心累计发放贷款149.1亿元,贷款余额113.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8亿元;贷款客户1933户,比上年末增加1003户;户均贷款规模770.8万元。
同期,招商银行的企业贷款总额为8130.21亿元,比年初增长1116.25亿元。
中信银行上海分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该行小企业金融业务授信余额为64亿元,较年初增加51亿元;当年新增贷款中的44%投向小企业,小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为7.45%。
蒋顺华表示,做小企业,很大人力物力投入下去,换得的回报,不如做一个大企业。
“假设同样是2个亿的贷款规模,一个客户经理做一个大企业,虽然贷款利率比较低,但2个亿的绝对收入相当高;而2个亿放在小企业信贷中心,要做20-40户才能达到。”
李振宇说,这就是小企业信贷的难处之一。
“劳动密集型贷款”
李振宇形象地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形容为“劳动密集型贷款”。
2009年9月7日,招行小企业信贷中心上海区域总部成立时,上下只有20多人。如今,已经翻了一番,“还在不断扩充”。
据了解,在信贷这个领域,一个客户经理的管理半径是40户客户。客户经理要负责营销、贷前调查、上报材料、签订合同等,贷款发放后还要做贷后检查等。“一年52周,刨去放假,基本上每周都得排满,才能服务好40户客户。”
小企业贷款占用人力资源的程度远比大企业贷款严重。出于风险控制的需要,银行除了审核小企业的财务报表外,还要进行实地调查。
每次实地调查需两名工作人员一起,一个客户经理,一个风险经理。后者负责保证核查过程是真实详尽的,保证所拿到的材料是真实有效的。
关键的是,在小企业融资业务这块,人才缺口非常大。
李振宇表示,之前银行的客户经理都是做大企业的,做小企业的本来就少;同时,这两年银行纷纷涌入这个领域,并加速扩张,人才紧缺更甚。
常规而言,一个信贷客户经理从入门到出师,至少要两年。即,跨过银行招聘门槛,接受上岗培训后,他将先从柜台做起,到储蓄、出纳、会计等各部门轮岗,这个过程约需一年;之后,若合适,将被调到信贷管理部门,从客户经理的助理、跟班做起,这也需要一年。
“为什么我要不断招人?”谈及这个,李振宇有点激动,“小企业贷款难,不光是小企业难,银行也很难啊——这块业务人力成本确实高,要靠人铺上去才做得成,不然规模根本上不去。”
若以每户贷款500万-1000万,贷款期限均为一年期计算,该区域总部的四十号人开足马力,年放贷规模也只能做到80亿-160亿元。
而事实上, 整个招行小企业信贷中心的客户数量不足2000户。这决定了小企业信贷规模短期内很难有大的突破。
蒋顺华透露,由于人手严重不足,部分银行将客户经理的培训适应期缩短到一年,甚至“刚毕业的也要”。
这相当于给歌舞升平的小企业信贷业务背后,埋下了坏账的“定时炸弹”。
中小企业信贷——风物长宜放眼量
近年来,国家持续宏观调控、收紧银根,银行普遍资金紧缺,信贷额度非常紧。
据悉,一家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今年的信贷规模被压缩了20%;有的银行在一个月的头3-5天就放完了当月额度,甚至有的银行已“无钱可放”。闲置的客户经理没有提成,收入很低,纷纷流失。
小企业贷款难还有一个难题,国内没有一家银行可以解决,即信用制度缺乏问题。如果一个企业不还钱了,他只要注册另外一个公司,就可以洗清前面的债务,东山再起。但在信用制度健全的发达国家,不还钱的企业,是被限制消费的,后续贷款投资根本没法做。
从理论上说,市场上拥有很多融资渠道,如上海各区所搭建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银行商业贷款、风险投资、IPO上市融资,甚至民间的高利贷等。
但实际上很多融资渠道对中小企业并不畅通——区融资平台或多或少有些“搭架子”;银行商贷门槛偏高;高利贷对毛利率偏低的企业而言如饮鸩止渴;风险投资基金更关注规模扩张迅速的行业企业;IPO尚未达标等。
银行自己也承认,目前的市场状况,确实对做中小企业贷款不是非常有利。“我们是放长线,着眼未来吧。希望未来信用环境不断优化,银行信贷流程可以简化”。
或者到那时,中小企业信贷能真正成为银行所倚重的利润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