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货币政策纠结的出路在外不在内
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处在微妙的时刻。大和证券中国研究主管兼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为锚定通胀预期,央行可能会在6月加息25个基点。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日前提出,中国应该面向非洲市场,以扩大人民币发钞的方式推出10年4000亿美元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6月14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5月份经济运行数据。虽然市场还在猜测CPI会到什么程度,但近乎一致的看法是不容乐观。路透社日前表示,中国5月CPI预计较上年同期上涨5.4%,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而路透社两年来七次言中的“命中率”,也让上述预测颇具“杀伤力”。此外,花旗集团、法国巴黎银行以及瑞银证券对于5月CPI增幅的预测都开出了5.6%的数字。理论上来说,通胀高烧不退的时候,加息是最有力的办法。大和证券中国研究主管兼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认为,为锚定通胀预期,央行可能会在6月加息25个基点。
但如果问题有这么简单,中央就不会为此纠结了。今年4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从目前的宏观形势来看,通胀水平未得缓解,而实体经济的“苦难”却在加深。
首先,在市场中“游泳”的企业不断传来危险信号。全国工商联和社科院的调查均显示了这一点,尽管程度上尚存争议。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黎友焕表示,在目前金融环境日益恶劣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无法从银行得到贷款支持,因此也就无法进行转型和升级,最终是一大堆中小企业纷纷倒闭。
其次,地方政府在货币政策和房地产调控的双重压迫下,频频叫苦。如果货币政策继续紧缩,可能会导致两种不愿看到的结果:一是以现在很多地方的财政收入水平来衡量,地方融资平台偿付成本将上升,尤其是县级平台;二是地方政府投资能力下降,会让目前的宏观经济加快放缓步伐。
第三,如果继续提高利率水平,热钱涌入又会成为另一个不得不权衡的难题。在目前的汇率管制下,央行将不得不被动增发货币来对冲,紧缩政策就将因此大打折扣。
以上可能直接导致了货币政策的纠结。对此,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夏斌在英国《金融时报》青岛国际金融高峰论坛上这样形容:中国存在结构问题和周期交错的困境。他认为,过去投放的货币稍微多了一点,过度的投资加剧了结构矛盾,进一步推进了周期性的特征。此外,主导中国经济增长的房地产市场,既存在长期以来未解决好的市场结构问题,又存在由于政策反复和调控方向变化而形成的周期性泡沫。同时,在消费增速不能尽快提高的情况下,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经济增长的政策,这多半仍然是鼓励投资和出口的政策。所以,往往伴随着美国本国的经济复苏,又加剧了中国经济结构与周期性矛盾的进一步复杂化,各种矛盾交织在一块了。
虽然投鼠忌器的局面已经形成,但最终还是要有政策选择。仅仅站在国内来看,加息与否、力度怎样选取、平衡如何把握、时机如何选择等都是艰难的选择,犹如刀锋上的舞蹈,稍微有所偏差,都可能会付出极高的代价。有没有什么更好的途径呢?在我们看来,解决中国货币政策纠结的出路在外不在内。
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日前提出,中国应该面向非洲市场,以扩大人民币发钞的方式推出10年4000亿美元的中国版“马歇尔计划”。这一计划的实质是利用中国优势的金融资本,推动人民币和中国商品流向非洲市场,对非洲国家提供援助。这一方面可以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同时也可带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市场化改革,还能为中国经济找到新的动力。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跳出国内看问题是一种战略思维,现在的种种纠结看似无解,但如果能够在全球市场配置资源,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解决中国当前经济矛盾的出路在外不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