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关键经济数据频泄密
再过几日,又到了国家统计局月度新闻发布会披露最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数据的时候。但林秀香也认为,除了因利益关系可能导致的信息泄露之外,还要客观公正地分析,产生信息吻合的情况也有其客观环境。
再过几日,又到了国家统计局月度新闻发布会披露最新经济(310358,基金吧)数据的时候。在此之前,按照惯例各大机构券商都要发布各自的数据预测报告。但是近两年,这些机构预测的GDP(国内生产总值)、CPI(居民消费价格)等经济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官方数据经常惊人的一致,关键数据的频频提前泄密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各机构显现“精准”预测力
6月8日,国际知名通讯社路透社已抢先发布我国经济数据预测:中国5月CPI预计较上年同期上涨5.4%,追平3月份创下的32个月高位。以路透社为代表的外国媒体及相关机构对我国经济数据的预测准确度相当高,2008年以来,路透社已经累计7次精准地“猜”对了我国的月度CPI数据。
不仅国外媒体如此精准,国内机构券商对经济数据的预测能力也相当高,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在其今年1月初的月度数据前瞻报告中预计,去年12月食品价格将有所回落,但非食品价格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CPI将达4.6%。今年1月20日,统计局公布的去年12月份CPI同比上涨4.6%,PPI同比上涨5.9%,预测与发布数据高度一致。
宏观数据泄密造就了一批如世界杯期间那只神奇“章鱼”的“章鱼哥”。数据是宏观经济指标,它不仅关乎决策层对国家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把控,更是普通老百姓关注的焦点,成为判断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风向标。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林秀香表示,该事件本身体现了经济信息的价值及其管理问题,因为经济数据关系到企业、投资者以及其他社会公众对国家经济前景的判断和决策。
背后藏有惊人利益链
其实,经济数据泄露在全世界范围内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与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的经济数据在正式发布前,会被提前提供给相关的宏观经济决策部门和领导层进行参考。除了数据的生产环境,还涉及到数据传递链条上的各个部门,牵涉的部门多,难免会存在数据泄露的风险点。
著名经济学家孙飞分析,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对于经济数据极为敏感。对那些机构和人士来说,提前获得经济数据就可能意味着可观的经济利益。
“如果机构分析人员总是拿到的数据很准确,在数据公布前就做出准确预测,客户就会愿意跟着你做。投资者正是利用所获数据与市场预期的差异进行获利的。如果债券投资者提前获得的数据比市场普遍的预期乐观,可先期购入债券,等待正式消息的发布;如果获得的数据较市场预期悲观,则提前卖出债券以控制风险。”孙飞表示,能更早、更快地获得数据体现了研究员获得信息的能力和研究能力,这一能力将直接与奖金挂钩。
但林秀香也认为,除了因利益关系可能导致的信息泄露之外,还要客观公正地分析,产生信息吻合的情况也有其客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