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地方债务必定走向财政大改革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累积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不对称有很大的关系,地方政府财权过小,但事权又过大。笔者以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累积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不对称有很大的关系。
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累积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不对称有很大的关系,地方政府财权过小,但事权又过大。解决之道,是增加地方政府 “财权”,也就是变革税收体系。如果地方政府分享增值税的比例有所上升,既可缓解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也能有效激励地方政府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地方债务一直是中国经济前行最大的不确定性之一。2010年至2011年后续贷款约为2至3万亿元,如此,到今年末地方债务将达到10万亿元,相当于2009年全国GDP的三分之一、国家外汇储备的70%!说到底,地方债务问题就是“一双小脚穿了一双大鞋”的问题:地方政府财权过小,但事权又过大!
6月1日央行发布《2010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同时央行称平台贷款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中占比不超过30%,而央行此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年底人民币各项贷款47.92亿元,由此可以粗略推出一个上限值,平台贷款占比不超过30%意味着平台贷款规模的上限约为14.4万亿元!两年前,2009年5月底央行公布的信息显示,全国共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家左右,总资产规模约9万亿元,总负债规模升至5.26万亿元,平均负债率为60%。5.26万亿元的负债相当于2009年全国GDP的15.7%、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76.8%、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61.35%。短短两年,地方政府债务竟膨胀得如此之快!
清理地方债务问题,与房地产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房价不断攀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价不断高企。“高房价”与“高地价”好似一对犬牙交错的齿轮。 2010年全国土地财政收入2.9万亿元,地方债务危机往往与土地市场密切相关,地方政府以土地财政为诱饵,大量获取了商业银行的低息贷款,而这些商业贷款大部分本该是流向民企,成为激活民企的“救命钱”。
在一系列严厉的调控政策下,房价上行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以北京为例:据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显示,截至5月31日,5月商品房期房住宅签约套数为6139套,环比4月下跌了1.3%;签约均价为19710元/平方米,环比4月20480元/平方米下跌3.8%,再次跌到2万元以下,往昔“红五月”的热闹场面未再现。楼市的趋冷势必影响土地市场。据统计,今年前五个月北京共出让79宗土地,土地总收入达到264.7亿元,约为去年同期的43.7%。而去年前五个月,北京公开出让土地96宗,成交额达到了603.4亿元。
土地是地方政府这些年来敢于大规模借贷的底气所在。“土地财政”不给力了,势必加速地方债务危机的暴发。正如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所言,“土地财政已经走到尽头了,不能老靠卖地来建设。”房地产问题已成经济体系的顽症。最近几年的房价是“越调越涨、越涨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一直在各方利益中寻求平衡以及再平衡,对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也是一样的道理。如何设法彻底解决问题,而不是暂时吃 “止疼片”,急需我们拿出对策。
笔者以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累积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划分不对称有很大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政府的中央与地方更像是总公司和分公司的关系,中央政府拥有对地方政府绝对的设立和任命权,债务自然也由中央承担,所以,我国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及中央管理地方时的信息不对称。
就“财权”而言,增值税、消费税、营业说和所得税是我国最重要的四大税源,其中增值税的75%归中央、25%归地方;消费税全归中央;所得税的60%归中央、40%归地方;营业税中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归地方。不难发现,在这样的财政格局下,地方政府能得到的“军饷”确实有限。
就“事权”而言,地方政府承担着本地区大部分建设任务,因为缺乏财权,地方政府承担的大型建设项目,需要到中央各大部委去要资金,于是演变出跑“部”“钱”进的现象。会哭的孩子有奶喝,不哭的孩子干受穷。这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中国传统“官本位”的思维方式。一些胆大的地方官员开始自谋“钱”路,其手中掌管的土地资源变浮出水面,进而有了土地财政的故事。
那究竟从何着手解决这个难题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方向:第一、增加中央的事权;第二增加地方的财权。就第一个方法而言,中央增加事权就意味着集权的“加强版”,从经济学的效率理论而言,显然是不妥的。因为行政化色彩过浓的市场往往是低效的。就第二个方法而言,地方政府增加“财权”。财权的划分就是税收体系的变革。消费税具有特殊性,必须由中央统一控制,增值税则不同,当前国家大力提倡产业升级,如果地方政府分享的25%比例有所上升,一来可以缓解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二来也能有效激励地方政府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让我们再重新梳理思路:欲为地方政府真正找到一条取代土地财政的出路,地方债(债券直接融资)和房产税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角度考虑,那或许是替代土地出让金的可靠办法,而从整体经济增长角度看,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应是有效途径。
面对2008年的次贷危机,政府果断地推出经济刺激方案,确实使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V型反转,功不可没,但巨额地方政府债务随之而来。这是无法避免的副作用。现在,从地方债务清理推向全面改革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从经济结构的转型,到税收体系的重构,从土地财政的退出,到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的重塑,这一切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中央政府的决心。因为要彻底清理地方债务,全面的经济改革乃是必经之路!
(作者赵晓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李慧忠系高和投资金融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