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待利比亚僵局须灵活务实
据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透露,利比亚外长欧拜迪作为政府特使于近日访华。中国综合国力已经强大,有足够的能力阻止别国对中国主权问题的干涉,继续遵从防御性的不干涉原则,不仅失去实际意义,更不利于维护中国的全球利益,而且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
据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透露,利比亚外长欧拜迪作为政府特使于近日访华。此前,中国外交官在班加西与利反对派进行了接触,这意味着中国不再置身利比亚危机之外。自利比亚爆发危机以来,中国主张利比亚的未来应由利比亚人民决定,通过政治手段解决危机。
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在中国由来已久,其精神基础源自中国清末频繁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到了19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此时正逢美苏开始争霸,冷战使美苏控制了盟国主权,中国则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寻求主权独立、秩序公正的国际关系。
到了1990年代,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格局急剧变化,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这一战略强化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专心于国内的发展,不干涉别国内政,一直延续至今。中国最初奉行不干涉原则是想游离于美苏均势体系之外,得以独立自主发展。而韬光养晦则是对均势体系崩溃后西方咄咄逼人的外交反应,其目的仍然是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发展与崛起。
事实上,这种政策具有防御性特点,不干涉别国内政的目的,是拒绝别人干涉本国内政。独立意志强大的国家处于弱势地位的时候,以不干涉原则防御。同时,这也是一种封闭性社会的产物,国家经济对外依赖较小,关起门来发展。除了关系到本国重要利益的国际事件外,一般不参与管理国际事务。
但是,中国当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国,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且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中国发展的上游依赖国际能源与原材料供应,出口则占GDP的比重约1/3。这意味着中国需要安全的能源与原材料供应并确保海上贸易运输线的畅通,全球性问题以及地区稳定开始与中国有了密切联系。
利比亚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危机爆发后,中国数百亿美元的在利投资和项目被迫中段,经济损失巨大。事实上,一切外交活动都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利益,韬光养晦是为了赢得发展时间与国际环境,同样,在国家崛起后,利比亚危机造成的国家利益损失也不能不考虑。何况,中国企业也要积极争取中标利比亚战后重建的项目,这一切都需要外交服务。
中国应该以更加务实与灵活的姿态处理国际问题,而不再纠结于传统的原则。因为,即使中国信奉不干涉原则,国际主流社会仍会以联合国为平台,并依据国际法等积极介入各国内政,针对利比亚的行动就来自联合国的决议授权。中国作为常任理事国,不应该以不干涉原则为由在投票时放弃国际责任,这与中国崛起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符。
此外,中国综合国力已经强大,有足够的能力阻止别国对中国主权问题的干涉,继续遵从防御性的不干涉原则,不仅失去实际意义,更不利于维护中国的全球利益,而且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
事实上,全球化早已经弱化了各国主权,加入国际组织(如WTO)、区域一体化等,都会削弱或让渡国家主权;一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也限制了各国的主权意识,比如气候变暖与碳排放限制,主权已经从一个绝对概念不断被削弱,不干涉内政原则已经徒有虚名。
中国崛起的速度如此之快,影响之大,已成国际事实,保守性的韬光养晦战略已经不适应维护国家利益。中国的全球化程度要求中国不能置身于国际事务之外,貌似中立的观望实际上是消极的态度,不利于维护国家利益,不利于增强国际影响力与威信,更会错失很多机会,游离于国际秩序重建的进程之外。
事实上,不干涉原则最早源于1820年代美国的门罗主义,即反对欧洲在美洲扩张以及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内部事条等。作为一个在君主帝国与殖民主义盛行时代崛起的大国,门罗主义表达了美国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的意志,它代表了一种先进文明的方向,尽管门罗主义在随后暴露出美国控制拉美野心。
当利比亚僵持内战而无法人民自决的时候,对于在利比亚有重大经济利益的国家,中国应该积极介入并帮助打破目前的僵局。这种灵活性的务实态度,可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即中国在全球的投资越来越多,中国越来越重视投资与能源安全,捍卫国家利益,这将会让全世界开始倾听与尊重来自中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