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来治理通胀未对症下药
我们不能忘记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忘记科学发展观,不能忘记要逐渐地降低经济增速,不能不对抗高通胀。我注意到,近期高层已经注意到防范滞涨与严控物价之间有时候是矛盾的,需要灵活处理,因此才有近期电价的调整。
滞涨风险是否不可避免?关键看政策应对,关键要看如何治理中国式通胀。我在去年出版的《保卫人民币》一书中已经提醒:当前针对高房价和流动性泛滥的综合治理,必须着眼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具体问题,尤其是要找到病根,不能将药下猛,下错,“既要防范危机制造者钻空子,更要防范政策应对时将药下猛了,既要防范危机到来时措手不及,更要防范没有危机却自招危机”。要注意对症下药。
何谓对症下药?就是针对中国式通胀包括中国式滞涨,不能检教科书上的现成方案,照搬凯恩斯、弗里德曼的通胀理论(高通胀有时候未必一定是货币现象)。我们必须明确中国式通胀的成因,看准中国与它国的区别,包括时代的差异,国际环境的差异,才能对症下药。很遗憾,过去一年,我没有看到对症下药的合理方案。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媒体在讨论高房价和高通胀时都一味地指责热钱,指责流动性泛滥,将罪责全部推给“输入性”和央行货币超发。似乎中国式通胀的主要成因是输入性通胀和货币泛滥所致。于是治理的方案也就出来了:先是等待欧美央行升息,希望热钱能够回流,谁知是“皇帝不急太监急”,人家根本就没有高通胀,根本就不急着升息,相反,由于病根不同,欧美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低增长,低就业,复苏不稳定,因此需要长期坚持积极的货币政策。我们等了很久,丧失了最佳抑制高通胀预期的好时机,直到高通胀环境已经形成(老虎已经出来),才不得已独自开始升息。由于高通胀来势汹汹,事前估计不足,只能连续地紧缩流动性,高调抗通胀,施以猛药,包括对高房价痛下杀手。但效果如何呢?快一年了,通胀率不仅不见拐点,而且有越来越高的趋势,房价虽然开始下跌,但下跌的时机正好与宏观经济进入滞涨区暗合,跌得急了很可能成为经济硬着陆的祸根。
早在年初,我写文章就提醒,抗通胀必须运用组合拳,千万别只指望货币紧缩,单打一,因为中国式通胀的深层次原因并非货币泛滥,而是由于中国经济处于成本和需求都在高涨的周期,经济增速一时半会降不下来。我经常举这样的例子:中国加上印度有相当于欧美两大经济体5倍的人口,却在过去近10年的时间内以高于欧美两大经济体4-5倍的高速在发展经济,这种超高速发展不仅仅只体现在GDP上,更体现在消费需求的快速提升周期提前到来,27亿人要加快改善生活质量,于是到处建房子,每个人都想买汽车,比如中国,过去5年私人小汽车保有量增加了7倍、住房面积增长了近5倍。即使是这样的发展,我们认为还不够,还要加快收入提高步伐,未来5年收入要实现翻番,可以想见将增加多少需求,这些需求将配套多少货币发行,消耗多少资源。也许我们没有觉得怎么样,这个世界却已经感到无法承受,于是资源品价格暴涨,比如进口铁矿石,5年价格上涨了近6倍。
治理这样的高通胀预期,光靠紧缩货币流动性行吗?必须适度降低经济发展速度。过去多年,高层领导都强调科学发展观,要建立能够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甚至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以牺牲一点点经济增速而实现结构调整。但是,科学发展观在各地的执行结果却是经济增速越来越快,以致到2010年末各省市上报的GDP增速几乎没有一个低于12%。
现在,由于高通胀的压力,绝大多数人都认同科学发展观了,认同不可能再维持这样的经济超高速。但是,当我们真的想将经济增速降下来的时候却突然间发现:降低经济增速是那么难,那么危险!
降低经济增速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将前几年按照“超高速”发展模式开工的许多基建项目都停下了。这可能嘛?如果将2009-2010年上马的项目停下来一半,中国将形成多少烂尾工程,中国已经形成的生产能力将“被闲置”多少?关键是会有多少人失去工作,成为失意的一群,影响社会稳定。我们终于明白,前几年经济的超高速发展才是今天滞涨的祸根。
要想连根拔除中国式通胀的祸根,必须容忍一定程度的高通胀。这是辩证法。必须承认,中国式通胀或的主要推手需求拉动,成本推动,这种需求由于经济还处于成本上升期中,因此很难压下来。因此我们必须向人民说明:由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的高通胀是很难克服的,短期内更难克服,与此相对应的货币环境也是很难一下子收的很紧,比如恢复一下子正利率。为了满足高需求,必须保持高增长,尤其是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宏观调控不能硬撅,不能急刹车。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顺势而为,不能一方面想着大幅度提高工资,快速提高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却“妄想”将物价稳定在低水平!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经济结构调整,不能忘记科学发展观,不能忘记要逐渐地降低经济增速,不能不对抗高通胀。但怎么降速,怎么抑制物价上涨势头?太急了肯定不行。降低经济增速也要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要抓住导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大源头,即需求太旺,欲望太高。于是方案有了,先要尽快调整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抑制高需求,不能为了保住CPI(许诺指标)而一味地实行政府管制物价,严重干预物价,尤其是人为地维持较低的资源品价格。相反,必须通过逐步提高资源品价格来抑制盲目的高消费、高需求,通过一点点地降低需求增长预期来降低经济增速,同时也会慢慢地降低通胀率和高通胀预期。这才能实现软着陆。
我注意到,近期高层已经注意到防范滞涨与严控物价之间有时候是矛盾的,需要灵活处理,因此才有近期电价的调整。但这仅仅是开始,电价调整必须涉及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只有资源品价格涨幅能够起到抑制消费需求高涨的作用时,物价才能真正回落,经济才能软着陆。这也是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