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中国未来商业前景

2011-06-07 11:37922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一个长期趋势,它在改变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中国政府已将包容性增长理念纳入未来五年及更长远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当中,旨在解决发展失衡问题。

  世界正在适应多极世界的新秩序。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更开放的全球贸易体系和网络通信技术塑造了多极化的全球经济格局,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而2008年发生的全球经济危机使这一格局分野更加明确。欧洲债务危机使欧元区的增长前景黯淡,美国则因创纪录的财政赤字 以及接近10%的失业率积重难返。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发展中经济体却非常活跃,2010年的增长速度预计将达到5.8%,大大高于西方1.8%的增速;按购买力平价,前者占世界经济总量已超过到一半,在全球市场围绕资金、资源、人才、消费者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全球经济力量不可阻挡地加速从西方向东方倾斜。

  在这个多极世界的格局中,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跃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力量。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按现价计算,中国占全球GDP的份额将于2013年超过 10%。预计到2030年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且中国经济有望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

  三十年前,几乎无人能够预见到中国会以如此之快的速度融入全球经济。 2000年,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地仅有8家企业进入《财富》全球500强之列,而在2010年,仅中国大陆就有39家企业成为全球500强。从2007年开始,埃森哲对中国的卓越绩效企业着手开展系列研究,试图解构经过三十年市场历练的中国企业在迈向卓越历程中的程式和要素。研究发现,中国的诸多企业在规模上固然已跻身全球前列,但在成为卓越绩效企业的道路上还有漫漫长路。埃森哲研究还发现,无论全球经济危机中有多少昔日辉煌的企业被大浪淘去,全球经济还会充满多少不确定性,卓越绩效企业的核心基石始终屹立并未动摇。企业深刻理解和掌握市场焦距和定位 的能力尤显突出,企业必须提前将一只脚迈进明天,赢在未来,并发展独特的组织能力,培植深厚的绩效底蕴。

  中国主要靠低成本和出口驱动的快速增长时代正接近尾声;高能耗、低产值、生态破坏、地区间失衡等一系列问题长期积累,已经到了严重威胁中国经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等核心生产力要素成本上升;气候变化、全球贸易失衡和汇率等问题相互交织,均对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企业的战略选择和决策构成新的挑战;与此同时,世界范围的新技术兴起和应用缩小了竞争鸿沟,自主创新能力和人才竞争也为企业创造了全新机遇。

  转变增长模式、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远景的主旨,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的中国企业以及中国社会的相关者必须在这个语境中洞见那些将影响这一宏愿的主要力量。

  基于我们对多极世界和中国卓越绩效企业的系列研究,我们认为有五种主要力量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语境,将在未来数年影响和塑造中国的商业前景:全球化、城镇化、新技术、绿色经济、平衡发展。这五种力量各有其重点,但密切关联,影响未来中国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促使企业在战略和运营层面实行双重变革。

  全球化

  全球化是当今中国发展最大的背景。中国的经济活动,企业运营如今都无法脱离全球化这个背景。在十二五规划酝酿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将未来的全球市场作为最突出的思考重点 ,企业也必须对全球化新趋势有全新理解,并在这个框架之下制定竞争战略。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全球化,是中国主动参与全球经济分工的结果。埃森哲2010年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调研显示,89%的受访中国企业表明已经开展了全球化业务。随着经济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中国企业已经逐步转变为全球化进程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推动者,拥有了更多可以在全球市场获取资源、资产、技术、和人才的能力。2009年中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已经超过 700亿美元。然而,发达市场的跨国公司依然占据全球化商业体系的制高点,他们左右全球产业整合和价值链的能力依然不能被动摇,他们在研发能力、技术创新、人才、品牌和营销等方面的核心能力依然是多极世界的主导,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才刚刚开始。

  中国企业正在谋求提升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但这一历程需积于圭步。全球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通常需要经历初始阶段、出口导向或价值链优化阶段和全球化运营阶段的演进过程。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不只要考虑海外业务的规模和地位,还必须同时考虑到战略层面和运营层面的问题,必须具备全球化管理和运营的能力。

  过去数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常常引起波澜。海外并购能够帮助企业迅速获得资产,但并不意味着能立即提升能力和创造价值。根据埃森哲对全球150 宗超过5亿美元的并购案例的分析,其中只有17%的交易创造了明显的回报, 33%创造了少量价值,更多的交易最终没有给收购方创造价值。因企业治理传统,文化和沟通问题,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挑战更是异常艰巨。

  全球化战略的制定,受企业全球化目的、企业自身能力与行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因行业特点、自身能力和需求的不同,不同企业的战略重点也不同。迫于国内市场压力而谋求全球化发展的中国企业,应将战略重点放在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利用成本优势来整合全球资源;那些把优化运营环节和延伸价值链作为全球化主要目标的企业,其战略选择主要在于通过研发和创新实现向价值链高端转移;而一些已经走在全球化前列的企业,其战略重点在于优化全球布局,进一步加强全球化运营的能力。

  在全球化战略的基础上,企业需要构建一套合适的全球运营模式来为战略的实施提供支撑。全球化运营模式包括五个要素:领导力、人员素质、组织架构、流程和技术,以及绩效考核体系。一个成功的全球化运营模式需要以上五个要素彼此协同运作,在软性要素和硬性要素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企业的全球化战略要和当地市场环境相符,实现在本地化基础上的全球化。

  全球化能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也带来更多竞争挑战和市场风险。只有当更多中国企业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经受住全球化的考验而真正成为全球化运营的企业,中国经济才能在整体上提高承受和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能力,成为全球化的主角。中国企业必须深刻理解当今全球化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在全球化战略上做出正确的选择,不断提升全球化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的能力,最终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家全球化运营的企业,在多极世界的经济舞台上,长袖善舞,基业长青。

  城镇化

  创造一个庞大而繁荣的国内消费市场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中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最近十年不升反降,仅为34% ,大大低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推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和出口这三架马车之中,消费的贡献最低,也是决策者致力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领域。

  推进城镇化将直接促进扩大内需,改变需求结构,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中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0%提高到了现在的45%。不过,与发达国家80%左右的城镇化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从世界城镇化的进程来看,城镇化率从36%提高到60%的阶段是城镇化的加速期。如果国家制定的到 2030年实现65%的城镇化率的目标得以实现,那就意味着未来20年每年平均将有3000万人从农村落户城镇。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史所罕见,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发展形态有着深刻意义。

  城镇化意味着必须创造更多的就业,大幅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同时创造一个庞大规模的中等收入阶层,使之成为消费中坚以及公民社会的主体。如何适应这个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创造和利用其中的机遇也是企业战略不能忽视的命题。

  首先,城镇化将会激发新一轮对城镇基础建设和居民服务设施的巨大需求;其次,城镇化把数量庞大的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这必然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这意味着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第三,由于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进入城镇的亿万新居民的消费内容也会随之改变,其潜在的消费需求会得到空前释放。

  但与此同时,城镇化也将对社会保障、能源消费和供给以及环境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巨大挑战。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医疗健康设施的完善,都是城镇化加速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源稀缺,气候变暖和环境保护都将在不同程度上约束未来城镇化进程。因此,城镇化必须建立在和谐的理念基础之上。和谐城镇化,就是在法制保障下,确保这一过程公正、高效和可持续。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人与人、城镇与乡村、政府与民众、人类与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和谐。和谐城镇化需要从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采用系统整体的思路予以推进。

  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社会的一个长期趋势,它在改变中国的社会经济面貌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房地产、建材家居、道路交通、钢铁、家电、零售、汽车、教育、餐饮娱乐等很多行业都会因城镇化而受益。企业将成为和谐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如何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其战略考量应该包含三个方面:

  首先,企业自身应当在低碳化运营方面身体力行,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经营流程,并借助新技术做好节能减排,成为一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运营的企业;其次,认识和谐城镇化对行业趋势的影响,通过积极的创新和研发,向低碳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通过服务创造价值;第三,深刻分析和了解新兴的城市中产阶层,研究这个群体的消费行为和需求特点,创造性地满足他们的消费需求。

  新技术

  工业革命以来的经济史显示,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经济危机都会促生新技术革命。在错过19世纪以及20世界上半叶的三次技术革命后,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中国正面临开创创新和新技术领先的时代机会。

  中国已将技术创新确定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了15 年的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旨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力图把对外国技术的依赖从60%降到30%。

  到2015年,中国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将超过所有其他国家;到2020年,中国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占GDP的份额预计将超过欧盟。2011年中国将在研发方面支出1,537亿美元,高于今年的1,414亿美元 。今年,中国的专利申请数量甚至有望已经超过日本。

  新技术和创新是保持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必要条件。埃森哲联合经济学人信息部的一项全球调查显示,业务业务增长与创新更加密切相关,而非运营效率;创新是盈利性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得益于政府和企业的持续投入和努力,中国在某些行业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研发、创新系统,也涌现出了世界级的企业;多年的基础设施投资使之具备了一流的供应链基础设施;中国制造业的多元化和规模以及新兴的庞大中产消费市场为创新提出了内在需求。未来五年,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将继续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发展以及全球产业结构的变革。政府也已从战略发展角度提出大力发展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信息和新能源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中国企业应当尤其关注那些会对整个经济格局、企业运营环境与游戏规则带来深远影响的新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创造了过去二十年的全球繁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可预见的未来,信息技术依然将是最主要的商业动力。以云计算、社交网络、移动技术、远程传感器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会对企业运营的诸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其一,它们会重新定义并扩展客户群的规模和市场疆域;其二,有利于业务流程监控与管理,便于优化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并提升决策的速度与质量;其三,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各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并使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朝着更有利于消费者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传统的商业模式产生冲击;其四,这些技术的应用也会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的全球化。

  新能源与环保技术:目前中国的能源消耗几乎和美国相当,而且总量持续增加,传统的化石能源的供应比例以及碳排放量将在未来50年依然占据主要,能源供应和环境压力非常严峻。能源供应以及碳排放已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要求中国逐渐改变未来的能源结构。新能源技术将是21世纪国家竞争力的制高点,它包括了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清洁水,常规清洁能源,清洁交通能源和绿色建筑等六大行业板块,各个板块之间相互关联和影响。中国已成为新能源技术投资最大的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投入方面已居世界前茅,发展自主的新能源技术不仅在商业上有巨大潜力,而且泽被千秋。

  新材料技术:未来新材料技术的重要突破将是传统材料不断性能升级的同时,各种新材料逐渐成熟并得以应用,人新型能源信息生物材料,纳米材料和仿生材料并不只是表现为渐进式的产品改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将对诸多行业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催生新的行业和商业机会 。

  生物技术:从目前来看,生物技术的影响力主要是在于医药和健康行业,但它具有向更广泛领域扩张的巨大潜力。系统生物学理论和应用技术体系的发展将帮助开发新型生物质资源的利用和发掘途径,为未来新能源和新材料、农业及食品、营养及健康、生态及环境领域发展提供生物质资源的科技支撑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融合,它对很多重要产业的影响都将逐一显现。

  新技术创新需要在创新制度中培育和发展,创新和领先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要求中国企业还必须在组织内创建一套切实有效的技术研发与创新管理的流程和机制,走自主创新之路,形成企业的核心优势。

  绿色经济

  中国经济主要靠低成本和出口驱动的快速增长时代正接近尾声,过去三十年,高能耗、低产值、生态破坏、地区间失衡等一系列问题长期积累,已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家,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所占一次能源当中比重达到15% 。

  因此,在资源供应日益紧张、生态环境约束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过去那种粗放的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如何从高能耗、高污染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经济模式转变,是中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

  绿色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新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可持续性作为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说这种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将环境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二是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经济的目标;三是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 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经济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绿色经济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市场前景广阔,涉及绿色能源、绿色工业、环保产业、信息产业等。在绿色经济的很多方面,中国与世界基本上同步,有些还处于领先地位。比如说在太阳能、核电等,中国与世界同步;中国在高铁技术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的高铁网络公里数比世界其他国家之和还长。

  对于企业来说,绿色经济既是一种挑战和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是开拓新的利润来源的机会。如果能够把绿色经济和可持续性理念真正融入到企业战略和日常运营之中,企业就会收获新的商机和竞争优势。

  平衡发展

  中国过去30年来所奉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规模迅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中国经济处于一种近于失衡的状态。这种失衡表现在多个方面的经济关系上:投资和消费(过于依靠投资拉动而消费不足)、出口和内需(重出口而轻内需)、规模和质量(重经济增长的规模而轻质量)、速度和可持续性(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而轻可持续)、价值链低端和价值链高端(竞争力局限于价值链的低端,高端不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地区之间,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和欠发达的西部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不平衡。

  中国政府已将包容性增长理念纳入未来五年及更长远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当中,旨在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可以预见,在调整失衡过程中,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亦将面临调整,并对宏观经济和企业运营产生重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如劳动力、土地、资本、水、电、煤等的价格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企业采用一种粗放的方式来开展经济活动,也导致中国企业缺乏动力进行节能减排方面的技术革新和投资,从而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为了促进企业和中国经济向绿色经济的模式转型,生产要素和资源有必要通过市场来定价,让它们的价格一步步回归到正常的水平。近几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这可以看作是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将要调整的一个信号。可以肯定,这种调整会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进一步改善管理和加快技术创新,减少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五年,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调整势必会进一步展开。这种调整会导致企业投资经营环境的变化,成本和利润会在不同产业,以及在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点上进行重新分配。例如,平衡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将会导致资金成本的提升和对投资回报预期的改变;可持续发展,要求政府、企业和相关方增加对影响可持续发展因素,如风险管理、企业信誉、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投入;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就必须改变目前扭曲了的资源价格体系,对比如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的价格重新进行规范和调整。同时,对经济活动给环境造成的影响,如碳排放等,也会重新定价。这些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调整和重新平衡,都将会对经济格局和产业布局,对政府、企业和经济活动的其他相关方带来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企业决策者,都要敏感地洞察以上几种经济关系的平衡,及其对未来行业、企业和区域发展带来的影响。企业要认识到,经济关系的平衡,以及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的调整,将导致金融、财政和其他经济政策的变化,还会改变资本和资源市场的流动方向,这些变化都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战略和运营。

  我们身处一个内外环境迅速变化的时代,企业要意识到,曾经帮助自己成功的思维和业务模式或已不足应对未来五年竞争格局的变化,新的环境需要企业具备新的能力。辨析主流发展趋势,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行为,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树立优势,确保实现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商业银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申请及验收规定》

2024-11-14 12:07
8225

深圳发布公告 监管评级C级(含)以上商业保理公司共198家

2024-11-06 14:33
54542

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商业银行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申请及验收规定》

2024-11-06 14:30
47071

浦发银行发布能源/医药/金服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2024-10-29 15:13
70759

商业保理专委会主任韩家平一行到访云趣数科,共商产融领域创新合作

2024-10-25 15:30
83036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关于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有关事项的通知》

2024-10-25 15:29
83100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