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辽宁省金融运行报告
2010 年,辽宁省实现房地产开发投 资3465.76 亿元,在31 个省市中排第三位;同比增长31.3%,比去年同期高3.2 个百分点。2010 年,辽宁省商品 房销售额同比增长41.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8 个百分点,增速较去年同期高0.1 个百分点。
2010 年辽宁省金融运行报告
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内容摘要]
2010年,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突破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带动下,辽宁经济
逐步摆脱金融危机阴影,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消费需求明显增加;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减弱,外部需求逐渐回暖。三次产业增速均高于上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物价上涨幅度较大,通胀压力显现。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继续加强。货币条件逐渐回归常态,信贷投放更加均衡合理,利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证券业继续稳步发展,保险业整体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稳步提升。金融市场交易活跃,融资结构有所改善。
2011年,辽宁经济面临诸多有利条件,有望延续目前的良好发展态势。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
下,全省贷款增速将有所回落,中长期贷款占比可能明显下降。金融调控和管理部门将在引导优化信贷结构的同时,推动社会多种融资方式发展,丰富企业融资渠道。
一、金融运行情况
2010 年,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下,货币信贷条件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业信贷投放更加均衡合理,利率水平大体呈上升趋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证券业继续稳步发展,保险业整体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稳步提升,金融体制机制建设继续向前推进。金融市场交易活跃,直接融资比重有所上升。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一)银行业实现快速发展,信贷投放更加均衡合理在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贷款增长趋缓,
贷款投放节奏更为均衡,货币条件逐步向常态回归。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也实现盈利水平的提升。
1.银行业各项业务保持快速发展,资产质量、盈利水平进一步提升
2010 年末,辽宁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057 亿元,同比增长20.2%;各项贷款余
额19622 亿元,同比增长21%;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114.1 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
1.47 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不良贷款余额、比率“双降”态势。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盈利
341.61 亿元,同比增长39.32%。村镇银行发展迅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三农”信贷资金投放渠道更加丰富。2010年新组建村镇银行26 家,年末全省村镇银行达到36 家。村镇银行各项存款余额65.9 亿元,比年初增加55.5 亿元,增长5.3 倍;各项贷款余额52.1 亿元,比年初增加43.3 亿元,增长4.9 倍。
2.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大幅回落。
2010 年贷款投放明显减少导致派生存款效应减弱,以及全省经济回升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企业生产积极性明显增强而用款量增多,使得企业存款回落。全年企业存款增加1211亿元,同比少增801 亿元。受通胀压力有所上升、金融机构理财产品日益丰富、居民投资意识不断增强等各种因素影响,居民储蓄意愿特别是活期储蓄的意愿明显降低,使得全年新增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少增255 亿元。
3. 信贷投放逐步由超常增长转向均衡合理状态,一般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增强。
在货币政策调控下,各项贷款增速在经历年初高点之后逐步下滑,下半年转向较为平稳的走势。全年本外币各项贷款新增3400 亿元,同比少增514 亿元。从期限结构看,随着辽宁三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大量项目上马,使得中长期贷款投放量创历史新高,成为推动各项贷款增长的绝对
主力。全年本外币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952 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量的86.8%,同比大幅提高18.7 个百分点,同比多增288 亿元。由于各行将贷款额度优先用于中长期贷款,使得短期贷款增
长空间受到挤压。全年累计新增短期贷款620 亿元,同比少增54 亿元。由于票据贴现利率高企以
及出于为贷款投放腾出空间的考虑,票据融资规模明显萎缩。全年票据融资仅有4 个月新增量为
正,其他月份均是负增长,累计下降356 亿元,同比减少27.1%。各项信贷政策全面推进并取得明显进展,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 年累计为16 名大学生村官共发放贷款1083 万元,带动农民就业1290人,以缓解大学生村干部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累计为26934 人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9810万元,有效保障困难学生上学的资金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小额担保贷款各项政策,积极推进小额担保贷款的发放,促进、支持各类政策扶持对象自主创业、开展多种经营,2010 年累计支持下岗失业人员9645 人实现再就业,同比增加1254 人。《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在辽宁省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指导意见》下发,第一次在制度上对辖内各银行业金融
机构提出建立绿色信贷机制的规范性要求。信贷政策导向评估工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辽宁
省政府根据2009 年的评估结果,对24 家获得优秀档次的金融机构给予了共计840 万元的奖励。
4.总体上看,2010 年辽宁省金融机构现金收入和现金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收支相抵后,
实现净投放200.5 亿元,同比增长124.3%。其中,随着经济回暖趋势不断巩固,省内各类企业生产
规模不断扩大,对原材料的采购量增大,带动现金收入中的储蓄存款收入、行政税费收入大幅增
长;受全年粮食价格不断走高、粮食减产、农户惜售及国家出台一系列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政策措
施、有购房需求的群体持币观望的影响,现金支出中的农副产品采购支出、居民提取贷款支出大
幅下降。
5.人民币贷款利率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
2010 年上半年,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贷款利率水平虽较2009 年有所提高,但上升幅度不大。随
着准备金率的6 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的2 次上调,货币政策转向的累积效应在2010 年下半年逐步显现,人民币贷款利率水平自6 月份起上升幅度逐月加大。金融机构利率上浮贷款占全部人民币贷款的比重也逐月上行。12 月份,实行上浮利率的贷款占比为53.1%,比1 月份上升了16.3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1.5 个百分点。
6. 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继续向前推进。
2010 年,辽宁省有4 家统一法人的县(市、区)级联社、1 家农村合作银行改制成农村商业银行。沈阳、大连两市农村商业银行正抓紧筹建。通过深化改革,辽宁省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不断
完善,内部管理得到有效加强,支农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取得明显成效,部分业务实现全省覆盖,已初步形成了参与主体多元、创新手段多样、各方互利多赢
的良好局面。截至2010 年末,各类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业务贷款余额已超过200 亿元,惠及农户超过80 万。
7.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2010 年4 月28 日,国务院批准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试点地区扩大至包括辽宁在
内的2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辽宁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辽宁省跨境人民币结算操作规程(试行)》、《辽宁省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业务操作指引(试行)》、《辽宁省贸易进出口本外币交叉币种报关结算操作指引》、《辽宁省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业务操作指引(试行)》等相继出台,初步形成了适应辽宁省试点工作发展要求的基本制度框架。
截至2010 年末,共有12 个地区开展跨境人民币业务,18 家银行机构开办跨境人民币业务,涉及境外地区21 个,累计发生金额50.2 亿元。境内代理银行为境外参加银行共开立3 个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账户余额7645.9 万元;境外企业在辽宁省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23 个,账户余额
365.1 万元。
专栏 1:“绿色信贷”有力助推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
“绿色信贷”是正确处理金融业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环境经济制度,其主要表现形式为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绿色产业融资,构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完善金融工具。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充分发挥信贷政策杠杆作用,积极引导各金融机构发展绿色信贷,支持辽宁经济、环保协调发展。
一、积极构建发展绿色信贷的政策环境
从2006 年开始,人民银行沈阳分行根据有关部门关于平板玻璃、铅锌、煤炭、纺织、水泥等5 个
行业的产业调整要求和支持类、限制类、禁止类标准,出台印发了相关信贷指导性意见,引导辖内各商业银行及时转变信贷观念,强化“绿色信贷”意识,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业务发展战略规划,嵌入核心业务领域以及业务经营政策、授信程序、业务流程和管理程序中,把符合国家环境管理、污染治理和对于生态的保护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标准。2010 年,在组织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项目信贷和融资情况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摸底排查的基础上,人民银行沈阳分行会同辽宁省环保厅、辽宁银监局对46 家环境违法企业实施信贷限制措施,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环境违法的46 家企业加强授信管理,严格限制其贷款,防范信贷风险,将整治违法企业和加强信贷管理同步推进,确保信贷限制措施落实到位。2010 年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同辽宁省环境保护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在辽宁省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指导意见》,在制度层面对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建立绿色信贷机制的规范性要求。
二、绿色信贷政策取得明显成效
辽宁省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人民银行指导意见,一方面加强信贷结构调整力度,严格限制
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入,加快对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退出步伐。2007 年,辽宁省工行和农行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总额为8500 万元的2 个项目进行了否决;2009 年7 月以来,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5 市各银行对其产业园区“两高一剩”行业拒批贷款31.6 亿元,回收贷款50.1 亿元,
“两高一剩”行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由35.2%降至18.4%。
在加大淘汰产能落后的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以节能减排为重点,积极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大力
支持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行业发展,实现信贷结构在行业、客户、产品维度上的优化结合。有关银行向鞍山某公司办理授信业务1 亿元,支持企业搬迁并将严重污染环境的直接燃烧煤的加热装置改为煤气发生装置,实现了碳的零排放,企业产值也由原来的3 亿元跃升到10 亿元;某股份制银行沈阳
分行向节能服务商提供了包括节能减排项目贷款、本外币结算、机构理财、碳金融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其支持的某节能服务公司所实施的项目在为企业获得年收入3 亿元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在国境内年节约消耗标准煤26736.7 吨,年减排二氧化碳70526.4 吨。2009 年7 月以来,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5 市(以下简称“5 市”)各银行针对其产业园区低碳企业生产经营特点,推出了“融货达”等多种定制型创新信贷产品,累计发放各类创新型贷款15.6 亿元,贷款余额9.7 亿元。在“绿色信贷”的大力推动下,5 市沿海经济带产业园区目前已形成24 个以新材料、新能源等为核心的低碳型优势产业集群。2010 年前10 个月,5 市低碳企业累计实现总产值645.59 亿元,同比增长43.4%,占5 市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21.2%,吸纳就业人数12.1 万人,成为带动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证券业继续稳步发展
2010 年,辽宁省证监部门积极推动辖内证券机构经纪业务转型,强化证券公司合规管理和分类监管,促进证券机构稳健经营。证券网点建设全面推进,网点布局逐步优化,新的竞争格局初步形成。由于今年以来市场深度调整,成交明显萎缩,省内证券机构交易量和利润双双下降。监管部门加强对期货机构的风险监控和现场检查,推动期货公司不断增强实力。期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服务经济功能日趋完善。截至2010 年末,辽宁共有61 家境内上市公司。2010 年,有4 家上市公司在创业板上市,融资再融资45.16 亿元。监管部门加强上市公司治理,开展信息披露专项检查活动,遏制内幕交易行为的发生,并积极推动上市公司开展市场化并购重组。
(三)保险业整体实力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稳步提升,保险市场发展态势良好
2010 年辽宁省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605 亿元,同比增长31%,全年累计赔付支出147 亿元,
保险业务实现快速发展。保险企业经营管理持续规范,产险市场持续多年的恶性价格竞争得到有效遏制。保险保障功能作用有效发挥,全年为全省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约9 万多亿的风险保障。全省种植业保险承保面积达2000 万亩左右。大田作物保险在全省全面铺开;森林保险、科技保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三个试点项目在政策和业务上均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大连启动玉米、水稻等种植业保险试点。
(四)金融市场交易活跃,融资结构有所改善
1.间接融资占比小幅下降,融资结构有所改善。2010 年辽宁融资结构仍以贷款为主,但贷款增量明显减少。债券融资额较上年有所增加。股票融资迅猛增长,融资额超过了300 亿元,几乎为上年的10 倍。
2.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受六次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的影响,辽宁省同业拆借交易大幅增长,资金流向
以拆入资金为主,拆借利率向上攀升,参与机构数量略有增加,但总体偏少,交易期限以一天为
主。全年,在全国银行间市场累计拆借资金2425.04 亿元,同比增长2.17 倍;在网下累计拆借资金31.33 亿元,同比增长14.4 倍。受银信合作被叫停、国内流动性充裕和欧美经济相对萎靡
等因素影响,2010 年债券回购交易较为活跃,全年成交35599.7 亿元,同比上涨18.32%,其中,
质押式回购交易占回购交易的99.3%。
3.票据市场业务量全年呈现先降后升再降的走势,与贷款余额增长走势明显不同。各月贴现余额同比均为负增长,下半年票据融资累计净下降251 亿元,年末余额在全部贷款中占比已不足5%。制造业在银行承兑汇票涉及行业中占比接近50%。全年贴现利率震荡上行,其中,直贴利率波动较大。受自身信贷规模及利差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再贴现需求明显增加,再贴现余额持续较快增长。
4.受全球流动性过剩、全球性通胀压力增大的影响,大连商品期货交易价格明显上升;高价格反过来又抑制了部分投机需求,使得成交量小幅下降。这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大连商品交易所成交量减少3.27%,成交额却增长10.79%。
5.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活跃,城市商业银行是市场交易主体。受市场交易主体结售汇同比大幅增加的影响,即期交易同比增加47.8%,达66.8亿美元;其中,询价交易仍是市场主要交易方式,占交易额的98.7%。“外币对”交易同比增长6.76倍,达29.6 亿美元。无外汇远期交易和掉期交易。
截至2010 年末,辽宁省共有12 家银行间外汇市场会员,其中当年新增会员1 家。实物黄金交易十分活跃,帐户金交易萎缩。受黄金价格波动较大,个人黄金延期业务快速发展的影响,辽宁省累计成交上海黄金交易所各黄金品种7.38 吨,成交金额173.1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9.27%和74.94%。受通胀预期的影响,商业银行场外品牌金业务增长迅速,共成交品牌金0.37 吨,成交金额10.6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0.3%和171.8%。受黄金价格高位震荡,客户交易成本上升、风险加大以及个人账户白银买卖业务的推出、分流了部分帐户金客户等因素的影响,帐户金交易有所萎缩,本币金累计成交2.86 吨,同比下降16.9%;美元金累计成交70270 盎司,同比下降37.94%。
6.民间融资大幅增长。据测算,2010 年辽宁省民间融资总规模约为1043 亿元,同比增加334
亿元。民间融资利率总体水平较高,融资方式以信用为主,违约率较低。民间融资仍然是中小企
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融资主要用于解决流动资金不足问题;农户则主要用于农
业生产。
7.货币市场衍生产品交易种类很少,交易规模较小。目前辽宁省仅有1 家银行参与了债券远期交易,全年共成交450 亿元,占债券交易总量的0.73%。
(五)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信用辽宁”建设深入开展,省政府组织清理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曝光逃废银行债务等典型失信案件。征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已为全省30 万户企业和2872 万人建立了信用档案,系统查询用户数和查询量大幅增加;征信系统采集信息范围进一步扩大,整合了企业和个人身份、遵纪守法以及非金融领域负债等信用信息;征信产品逐渐丰富,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继续作为部分地市人大和政协代表选举、公务员招聘、环境违法治理、先进评选的重要依据。省内信用评级市场规范发展,借款企业信用评级质量不断提高,担保机构信用评级业务量迅速增长。社会公众信用意识显著提高,企业和个人更加注重良好信用记录的积累,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基本得到遏制。
2010 年,辽宁省支付结算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工作稳步进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成功上线运行。支付系统参与者准入管理和流动性管理进一步加强。成立支付清算系统和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危机处置协作小组,提高危机处置能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支付体系监督机制不断完善。
二、经济运行情况
2010 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退去。辽宁省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达18278.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1%,高于去年1 个百分点,连续九年保持二位数增长。
(一)内需保持高速增长,外部需求快速回升
2010 年在国家“扩内需、促增长”政策的推动下,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高速增长,城乡消费需求继续平稳增长,对外贸易实现了大幅度回升。
1、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2010 年,在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下,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两大国家级区域发展规划及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带动下,辽宁省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43 亿元,同比增长30.5%,增速与上年持平,高于全国6.7 个百分点。
2. 居民收入加速增长,城乡消费需求增长较快。2010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713 元,
同比增长12.4%,高于去年同期2.9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6 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6907 元,同比增长15.9%,高于去年9.1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 个百分点。2010 年,辽宁省社会
消费品零售总额6887.6 亿元,同比增长18.5%,高于去年0.4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2 个百分点。
3.对外贸易大幅回升,利用外资快速增长。
2010 年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逐步减弱,绝大部分经济体经济开始步入复苏阶段,外
部需求逐渐回暖,外贸环境也逐步改善,上述因素为辽宁省出口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全年辽宁省
出口总额431.2 亿美元,同比增长28.9%,高于去年49.4 个百分点。进口总额375.5 亿美元,同比增长27.4%,高于去年30.4 个百分点。2010年辽宁省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207.5 亿美
元,同比增长34.4%,高于去年5.9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7 个百分点。
(二)社会供给强劲增长,支柱产业作用突出
三次产业继续协调发展,增速均高于2009年。第二产业占比提高,工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分三次产业上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分别为5.8%、16.7%和12.2%,与2009 年相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上的加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9%、54%、37%,与2009 年相比较,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了2 个百分点。
1.农作物播种面积及粮食产量实现双增。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184.9 千公顷,比上年增长
3%。粮食总产量1765.4 万吨,比上年增产174.4万吨,增长11%。蔬菜产量2668.2 万吨,增长2.4%。水果产量641.3 万吨,下降2.2%。
2. 工业生产及企业效益增速实现双快。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684.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8%。装备制造业、冶金、石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四大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6.3%提高到87.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的比重达到31.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821.8 亿元,比上年增长33%;利税总额2992.6 亿元,增长44%;实现利润1506.3 亿元,增长59.9%;产销衔接状况继续好转,全年产品销售率达97.7%,比上年同期增长0.1 个百分点。
3.以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为载体,提升现代服
务业发展水平。2010 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775
亿元,增长12.2%。
(三)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领域价格大幅上升
1.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2010 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同比上涨3%。在美元贬值和全球经
济复苏回升的影响下,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6%,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
7.4%。
2. 就业形势保持良好,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实名制就业115.6 万人,城镇登
记失业率为3.7%,比2009 年下降0.2 个百分点。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498.3 万
人,比上年末增长2.8%。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408.7 万人,比上年末增长4.6%;城
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47.5 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8.1%。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26.9 万人,
比上年末增长0.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1953 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达到14个。126 万城镇居民和92.4 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城市低保月人均标准和月人均补
助水平分别达到305 元和183 元,比上年增长11.7%和13.7%。农村低保年人均标准和年人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1907 元和1056 元,比上年增长26.7%和20.6%。
(四)财政收入大幅增长,环境保护支出增长最快
2010 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04.8亿元,同比增长26%,比去年增加8.7 个百分点,其中非税收收入增长19.9%,低于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194.4亿元,同比增长19.1%,其中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增长最快,增速为38%。个百分点。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194.4亿元,同比增长19.1%,其中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增长最快,增速为38%。
(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继续加强
全年城市污水处理率由上年的60.2%提高到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59.9%提高到63%;用水普及率由97.2%提高到98%;燃气普及率由93.7%提高到93.8%;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10.4 平方米增加到10.5 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9.8 平方米增加到9.9 平方米;建成区绿
化覆盖率由38.3%提高到3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完成 “十一五”下降20%的节能目标。全年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下降3.79%,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78%,均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专栏 2:推进区域金融一体化 促进沈阳经济区快速发展
沈阳经济区是以沈阳为中心,辐射鞍山、抚顺、本溪、营口等八个城市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共同体”,面积7.5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50.8%。2010 年4 月,沈阳经济区获批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核心区的典型代表,沈阳经济区将建设成为“国家新型产业基地重要增长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基地;建设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示范区,以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为重点,大力扶持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培植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建设以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2010 年沈阳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9984.7 亿元,占全省的6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11 亿元,占全省的59.49%,“一核、五带、十群”1的区域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出了区域金融一体化的需求。目前,沈阳经济区金融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沈阳
经济区内盛京银行、营口银行、阜新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均实现了跨省经营,经济区内八城市在信用卡代理、资金业务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城市间取消银行卡异地存取款手续费和支票结算等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中。此外,经济区内八城市实现了个人异地购房公积金贷款“同城化”,沈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已发放异地贷款8000 多万元。截至2010 年末,沈阳经济区内共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4307 个,资产总额9620 亿元。沈阳经济区内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9304 亿元,占辽宁省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的54.4%。金融服务与创新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化的服务。商业银行积极推出行内银团贷款业务,满足跨区域优质客户、优质大项目的融资、结算等服务需求。同时,积极扩大企业直接融资途径,自2005年以来,沈阳经济区内共有10 家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327.5 亿元,分别占辽宁省发行企业数和发行额的58.8%、77.5%。
1 “一核”是指沈阳经济核心区,“五带”是指打造沈抚、沈本、沈铁、沈辽鞍营和沈阜五条城际连接带,“十群”是指沈西先进装备制造、沈阳浑南电子信息等十个重点产业集群。
随着未来沈阳经济区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区域金融一体化需要进一步得到深化。一是建立区域金
融合作框架,制定和完善城市群区域金融政策。加强区域内金融机构对客户信息资源和金融创新资源的共享,建立信息一体化机制,促进企业信息资源在金融系统内的交流。二是加快构建统一的区域金融市场,培育和发展短期资金市场,建立区域性中小企业短期资金借贷中心,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三是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区域金融服务环境。加快现代化支付系统、区域金融结算服务系统、3A支付系统和财税库行横向联网系统在各地区的推广应用。健全区域征信和信用担保体系,建立跨地区的企业信用查询协作机制、企业资信统一评级标准和相互信用担保协作体系。四是大力推进金融创新, 针对沈阳经济区建设中的金融需求特点,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并购重组,发展杠杆贷款、信托投资、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为产业升级、企业扩张、跨省合作项目开发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六)房地产投资高位运行,差别化
房贷政策初见成效,装备制造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1. 房地产投资高位运行,差别化房贷政策初见成效
(1)房地产开发投资高位平稳运行,资金来源比较充裕。2010 年,辽宁省实现房地产开发投
资3465.76 亿元,在31 个省市中排第三位;同比增长31.3%,比去年同期高3.2 个百分点。其中,
沈阳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低于全省9.3 个百分点,但比去年高4.4 个百分点;大连市房地产开
发投资增速高于全省1.4 个百分点,比去年高15.9 个百分点;其他12 城市合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较上年下降15.39 个百分点。2010 年辽宁省房地产投资资金来源同比增长57.6%。其中,自筹资金占比上升6.8 个百分点;国内贷款占比较上年下降2.2 个百分点;其
他资金来源(主要为定金、预收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占比较上年下降3.7 个百分点。
(2)住宅供给持续增加,商品房潜在供给较大。2007 年以来,辽宁省住宅开发投资一直保持
高位运行。2010 年,住宅开发投资增长28.4%;住宅施工面积增长42.3%,比上年提高18.5 个百
分点;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48.4%,比上年提高29.1 个百分点;住宅竣工面积增长7.6%,比上年
提高3.3 个百分点。住宅施工面积是当年住宅销售面积的3.44 倍。
土地购置和土地开发明显加快。2010 年,辽宁省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购置土地面积增长
73.6%,较上年上涨了102.4 个百分点;完成土地开发面积增长12.2%,较上年提高17.1 个百分点。
(3)调控政策对主要城市房地产销量影响较大,对中小城市影响较小。2010 年,辽宁省商品
房销售额同比增长41.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8 个百分点,增速较去年同期高0.1 个百分点。
商品房销售面积在全国位列第四。不过,沈阳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幅自2 月份的23.3%猛然
跌落到3 月份的7.7%后,此后连续数月持续保持个位数增幅,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3.9%,
比去年高9.3 个百分点;大连市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幅自年初的125.8%一路下滑,全年仅增长
5.4%,比上年低37.4 个百分点。
(4)房价调控取得一定成效。12 月份,大连市、锦州市商品房销售价格同比增速分别为6.1%和4.1%,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 个百分点、2.3 个百分点。
(5)受政策调控影响,房地产贷款增速前高后低。辽宁省房地产贷款同比增速在5 月份达到年内最高增幅46.48%, 6 月份以后开始下滑,年底达全年最低水平33.68%。2010 年末,辽宁省个
人住房贷款余额大幅增长43.98%,但其中二手房贷款余额同比少增21 亿元。2010 年发放个人住
房贷款平均抵借比为51.6%,比上年下降10.1 个百分点。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显著加强。2010
年末,经济适用房开发贷款余额为27.67 亿元,比年初增加13.33 亿元。
2.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已经形成了从教育、科研到工程设计的完备支撑体系,拥有21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139 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在装备制造业178 小类产品中,辽宁有58 小类居于全国前六位,占32.6%。数控机床、大型船舶、铁路内燃机车、系列轴承等行业,在国内具有一流的竞争实力和发展潜力。2010 年,大型输变电、石化、数控机床、盾构机等重大装备领域的自主研发取得新突破,我国首台特高压升压变压器和首台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等重大装备相继在辽宁研制成功,辽宁装备制造业正助力“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从2010 年5 月开始,辽宁装备制造业单月产值连续8 个月保持千亿元以上的增长规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454.5 亿元,增
长33.56%,辽宁省首次跨入装备制造业产值万亿元阵营。全年完成出口交货值1453 亿元,增长28.4%;实现利润598.2 亿元,增长49.1%,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39.7%。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开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势更加突出。沈阳市通过铁西区整体改造,形成了以机床、石化通用装备、重型矿山装备、输变电装备等为代表的铁西装备制造业示范区;大连市发挥临港临海和对外开放先导区的优势,形成
了“两区一带”临港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其它城市如鞍山的冶金和矿山成套设备、丹东的精
密装备、盘锦和葫芦岛的船舶制造修造业等,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辽宁省金融机构在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信贷业务、中间业务、结算业务等整体营销金融服务的同时,在公司理财、网上银行、物流金融、现金管理、债券质押融资等创新金融产品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关键产品创新和升级以及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促进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持续发展。截至2010 年末,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贷款余额1532.6 亿元,增长18.41%,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86%;当年新增贷款249.9 亿元,占各项贷款新增额的7.44%。
三、预测与展望
2011 年,深入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为辽宁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国家积极稳健、审慎灵活的宏观经济政策为辽宁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全省经济高速增长的惯性不会减速,后发优势日益凸显为辽宁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大战略的影响日益增加,经济发展多点支撑的局面已经形成为辽宁加快发展积蓄了强劲的内生动力。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依然存在,产业转型升级面临诸多制约,要素供给和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综合考虑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预计2011 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和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4%。
2011 年,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货币条件向常态回归的背景下,辽宁省贷款增速将有所回落,与实体经济对贷款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在期限结构上,由于新建、在建和续建项目的贷款需求仍较大,中长期贷款新增量仍将较大;同时,随着国家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继续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及金融机构主动调整资产结构,中长期贷款增量占比可能明显下降,短期贷款占比将有所上升。金融调控和管理部门将在引优化信贷结构的同时,进一步推动社会多种融资方式的发展,努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扩大辽宁社会融资总量,加大金融对辽宁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辽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总 纂:王顺 闫 力
统 稿:刘克宫姚 勇 陈宁波
执 笔:卢心慧刘 涛 王 可 于松涛 高新宇 杨圣奎 高 霞 刘 杰 陈秀龙 李士涛
提供材料的还有:宋 刚 苗丽光 张次兰 赵 越 王鲁非 张 博 李丽丽 吴新宇 张冬梅 孙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