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银行必争之地是何处?
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会在哪些方面强烈冲击中资银行?
“国际贸易融资领域的竞争将愈演愈烈。中国‘世界制造中心’地位的日益稳固以及民营企业、在华外资企业的快速增长,都将提供更为丰厚的金融资源。从银行业自身来看,在资本约束背景下拓展业务、创造利润,国际贸易融资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一位国有银行的资深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无独有偶,外资银行的主管人员也在不同场合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新型的供应链融资、全球化采购融资、贸易融资管理、跨地区融资方案都是各家银行面对的重大机遇。”花旗银行中国区贸易主管窦淑芳如是认为。
贸易融资领域的“白热化”战况也印证了业内专家的预计。年初,中国银行力推贸易融资新品——“出口全益达”,随后推出的“通易达”在担保、抵押方面又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建设银行方面,日前新近联手国际金融公司(IFC),意图拓展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融资业务,延伸其国际贸易融资范围。股份制银行也将这一领域作为拓展重点,招商、民生银行均有上佳表现。民生银行的贸易融资连连跳级,其国际结算量仅仅排在五大银行之后。
受巨额利润诱惑,外资银行也不甘寂寞。本月初,渣打银行推出了针对中小企业的“快捷贸易通”,融合了二十多个银行产品,包括提货担保、进口融资、出口押汇、出口信用证保兑等产品,从而实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融资解决方案。而据传,花旗银行并购广发银行,看重的就是广发的网点,可以迅速着手做贸易融资业务。
“因为风险小、收效快,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吸引各家银行实属必然。”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作为国际结算业务延伸的国际贸易融资,由于业务的前期属中间业务,业务过程中后期属资产业务,所以银行可以获得两方面的收入,即手续费和利差,这样的业务特征自然投合了银行资产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需要。“有的银行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主要业务就是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其业务收入可占到银行总收入的八成。此项业务的发达程度与否,已被视为银行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然而,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现状与其本应扮演的重要地位并不相称。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爱立信”事件就是一个例证。2002年,南京爱立信公司凑足巨资提前偿还19.9亿元某中资银行贷款,转向外资银行签订贷款合同,起因便是该中资银行难以提供“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而“无追索权的应收账款转让”业务,是贸易金融业务中的一种。
开放背景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如何能突破传统的樊篱?业内专家指出,业务创新必不可少。国际结算业务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资金收付,在结算的同时提供贸易融资已成为国际银行界的普遍做法。对比国内银行业,各家外汇银行的贸易融资方式基本上千篇一律,以形式简单的打包放款、进出押汇及减免开征保证金为主,国际上新兴的保理、福费廷很少有银行开办,业务额极其有限,而为进出口商量体裁衣设计的结构贸易融资则更是鲜为人知。未来,借鉴国际银行界的做法,将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与新的融资方式融合起来,银行的贸易金融服务从“产品导向”模式转变为“客户导向”模式将至关重要。
国际贸易融资的另一传统诟病是融资对象过分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银行的展业眼光多聚焦于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这些大型垄断企业,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多被拒于门外。然而,随着中小银行贸易业务的迅猛发展,银行的经营思路也随之发生转变。“除大集团以外,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亦是贸易融资的主力。通过对中国中小企业市场的培育,还可以缓解目前金融业对优质大客户中长期贷款业务白热化的竞争局面,调整银行资产业务结构。”窦淑芳表示。
所幸,在内外双重压力下,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已大幅改进,包括福费廷在内的一批新型产品已开始崭露头角。与外资银行相抗衡,中资银行已初具实力。“外资银行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经验并不代表全部,中资银行具有规模优势,对国内政策更熟悉,即使那些规模较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网点也比外资银行多得多。”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