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值预期或阻人民币“走出去”
李波认为,我国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的业务也不能走得太前。殷剑峰表示,国际上主要的经济体,它们的货币都成功实现国际化,并成为最关键的储备货币,如英镑、美元等。
人民币怎样才能真正实现跨境结算的“全流通”?人民币怎样才能被称为“国际货币”?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李波,在2011陆家嘴论坛昨晚举行的“人民币跨境流动:如何协调加快推进”浦江夜话专题讨论上称,央行并没有为人民币何时成为国际化货币,甚至是“世界第几大货币”的话题设定“时间表”;对于外界普遍关心的人民币升值问题,李波表示,一种货币拥有升值预期,未必有利于该货币的升级换代。
跨境贸易出现“货币替代”
李波向外界介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至今已有两年时间,试点城市也由最初的广东四个城市和上海,扩大到目前的20个省、市,相关部门年内力争把试点扩大到全国。
同时,人民币跨境业务投融资试点也在进行中。此外,境外企业拿人民币到境内来投资的试点办法,目前央行正和有关部门共同起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殷剑峰指出,在今年头四个月超过5千亿元的人民币跨境业务规模中,70%、80%是进口贸易,出口贸易用得比较少,这直接导致跨境贸易中出现“货币替代”现象,即原来进口企业进口商品要找银行,银行找中央银行买外汇,现在直接用人民币支付,原先外汇需求就沉淀在人民银行。 “这实际上是这两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的一个不能够被忽视的现象。 ”
“十二五”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我们总体的试点原则,还是循序渐进、风险可控。”面对外界关于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推进步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的质疑,李波强调,相关部门在研究和制定政策中,要考虑市场需求。
李波认为,我国资本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的业务也不能走得太前。人民币的跨境业务和整个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必须适应,不能太超前。从资本项目的管理来讲,“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就是要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也就是说,逐步放开很多现行的资本管制。
“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支持中国对外经济发展,贸易投资便利化。”就人民币何时能成为一个比较广泛使用的国际货币的话题,李波表示,央行方面并没有设定一个目标,一定是在哪一年,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成为第几大货币,“这不是中央银行的一厢情愿,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
升值预期明显不利于走出去
怎样才算得上“国际货币”?李波指出,国际货币指的是这个货币在某种意义上可自由使用,在实体经济中和贸易、直接投资中可被自由、广泛使用。
殷剑峰表示,国际上主要的经济体,它们的货币都成功实现国际化,并成为最关键的储备货币,如英镑、美元等。
记者从会上还获悉,目前在香港等离岸市场上,由于人民币存储利率非常低,各机构依然持有人民币,数量接近5000亿,其主要目的大多在意于人民币的升值,这其实也是看好中国经济长期良好的发展。 “当然,这一庞大的资金保有量,以及过于明显的升值预期,都不利于人民币‘走出去’。 ”
李波坦言,我国还不是一个资本项目完全开放的国家。尤其是外债这一块,从各国经验来看,外债这个管理即使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之后也应该有一定的外债管理,外债管理不当就可能对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造成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