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挣脱“走出去”羁绊需要什么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和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是制约企业对外投资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我国一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力也不断壮大。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60%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和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是制约企业对外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我国一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力也不断壮大。
商务部数据显示,2002年至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达52%。“十一五”期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增长35%,增速是“十五”时期的4倍。2010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125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36.3%。截至2010年底,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达到2600亿美元,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为3300亿美元。
在日前召开的“第五届中国企业跨国投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着难得的外部机遇,但也遭遇融资困难、缺乏完善政策服务与支持体系的羁绊。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新机遇
中国贸促会副会长董松根表示,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形势良好,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主要表现在: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共识;新的供需产业链逐渐形成,新产业、新商机层出不穷;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向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政府加大了企业在重点领域“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人民币不断升值为“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条件;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炼,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条件与能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则表示,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制定新的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的转型升级,以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战略性新产业呼之欲出。新兴经济体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加速推进工业化。另外,企业资产价格的下降也为跨国并购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这些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侯云春指出,“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不同,我国企业大都不是在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优势和区位优势之后,才进行境外直接投资的,而是通过‘走出去’来获取这些优势。”他认为,通过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将会有一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长壮大为世界级的跨国公司,提升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上的地位。
构建全方位金融支持体系迫在眉睫
尽管这些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
据了解,2009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占全球存量的1.3%,投资规模远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大多仍处于中、低端行业,加上国际化经验不足、管理人才缺乏、海外市场占有比例较低,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
而融资困难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因素。据介绍,在日前发布的一份《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中显示,有超过60%的企业认为融资困难和缺乏国际经营管理人才这两项因素是制约企业对外投资的决定性因素或重要因素。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融资渠道仍然较为单一,中国企业“走出去”仍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利用公司自有资本和向银行借款,仍是中国企业获取海外投资资金的主要渠道。
对此,侯云春建议,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创新财税制度,通过财税政策调整,增强企业资金实力,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改善政策性金融机构对企业“走出去”的服务,完善企业“走出去”的信用担保制度,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创新社会保险制度,扩大对“走出去”企业和人员的保险范围,为境外企业和人员的财产、人身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创新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交互式公共信息平台。改革“走出去”管理机制,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透明度,杜绝随意性。
董松根则认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仍然是复杂的,各种自然灾难并发,社会和政府动荡增多,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仍然存在。另外,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居高难下,全球资本流动性增加,新兴市场通胀压力加大,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此,我国企业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做好调查研究,了解相关国家的投资环境和法律制度,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将“走出去”的风险降到最低。
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加大“走出去”的力度。目前,中国企业进行投资的地区和国家已经达到177个,在境外设立了1.3万家企业,年度投资规模已经接近600亿美元,居全球前五位,在发展中国家排名第一。此次研讨会上,多个相关部委负责人表示,将合力打造“走出去”金融配套支持体系,在融资支持、外汇管理和风险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