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引资开篇“十二五”
2010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扭转了上年小幅下降的局面,创历史最高水平。从投资区域看,在保持东中西部吸收外资总体格局的基础上,东部地区所占比重可能继续小幅下降。
回顾篇 我国利用外资首破千亿美元
2010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扭转了上年小幅下降的局面,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非金融领域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57.35亿美元,同比增长17.44%,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406家,同比增长16.94%。从2009年8月到2010年底,全国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实现了金融危机后连续17个月同比增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数据,2010年中国吸收外资金额居全球第二、发展中国家第一,已经19年位居发展中国家的首位。
台港澳地区仍为大陆吸收外资的主要来源地,欧美投资增幅低于平均水平。2010年,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实际投入外资748.32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的70.77%。其中香港对大陆投资额为674.74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的63.81%,比上年上升了3.84个百分点,连续第5年保持上升态势。
欧盟27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688家,同比增长6.97%;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5.89亿美元,同比增长10.71%。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576家,同比下降0.7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40.52亿美元,同比增长13.31%。
外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010年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制造业比重首次下降到50%以下。制造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047家,同比增长13.1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95.91亿美元,同比增长6.03%。
在制造业中,实际吸收外资最多的三个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制造业的1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11.16%),通用设备制造业(占6.97%);增幅最大的三个行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16.06%),农副食品加工业(增长37.95%),饮料制造业(增长37.91%);降幅最大的三个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下降69.39%),造纸及纸制品业(下降25.42%),化学纤维制造业(下降20.45%)。
服务业与制造业吸收投资比重几近相等,服务业中房地产业吸收外资额近半。除房地产业以外,服务业中实际吸收外资最多的三个行业是分销服务业(占11.27%)、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占5%)、运输服务业(占4.61%)。
区域分布继续改善,中西部地区比重略有提高。全国吸收外资仍然集中于东部地区。2010年,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898.55亿美元,同比增长15.81%,扭转了2009年下降0.96%的局面;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4.98%,比2009年下降1.2个百分点。全国吸收外资最多的五个省市江苏、广东、上海、辽宁和浙江,这五省市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合计695.44亿美元,占全国的65.77%。
中部和西部地区增幅较大,比重略有提高。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6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8.55%,扭转了2009年下降28.26%的局面;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6.49%,比2009年提高0.5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90.23亿美元,同比增长26.91%,增幅比2009年高19.5个百分点;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53%,比2009年提高0.63个百分点。中部和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已连续两年高于中部地区。
外资并购增幅较大,但比重仍然很小。2010年全国共批准外资并购案1134个,同比增长31.4%,占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的4.14%;实际使用外资32.55亿美元,同比增长50.73%,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3.08%。随着在金融危机中锐减的全球跨国并购逐渐复苏,2010年在中国发生的外资并购无论从项目数量还是从实际吸收外资金额来看,增幅都远远超过2009年的增幅(分别是1.89%和3.8%),比重也比2009年分别增加0.46和0.68个百分点。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保持增长,顺差占全国近七成且主要来自加工贸易。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16003.07亿美元,增长31.45%,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3.83%。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为9709.39亿美元,同比增长27%,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的60.67%,占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的83.86%。2006年以来,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进出口总值中的份额呈现小幅下降趋势,而在加工贸易中的份额下降趋势不明显。
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顺差为1243.0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14%;占全国顺差总额的67.89%。从贸易方式来看,外商投资企业一般贸易逆差573.3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2701.39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顺差的83.66%),即外商投资企业顺差主要来自于加工贸易进出口。
展望篇
中国“磁石”吸引力依旧 加力引资面临新机遇
世界经济仍维持温和复苏态势。全球经济继2010年恢复性增长以后,2011年将继续温和复苏。世界上多数地区的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呈上升态势。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身发展动力将持续增强,继续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巩固世界经济增长的势头。发达国家总体上复苏缓慢,但美国经济复苏进程可能加快,被各界普遍看好。欧元区各成员国的经济复苏步伐差距较大,德国和法国发展态势良好,而陷入债务危机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复苏困难较大。但从整体上看,受惠于出口和私人投资的增长,欧元区经济可能出现小幅增长。世界经济的复苏势头和布局调整,将有利于跨国投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和新一轮产业转移。
全球跨国投资前景将有所改善,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对国际投资的吸引力。联合国贸发会议在2011年1月17日发布的《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中指出,2010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仅比2009年增长了0.7%,从1.11万亿美元增加到1.12万亿美元。但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跨国公司盈利增加,信心增强,同时也需要通过战略性投资加强其在后危机时代的地位,这些将使国际资金流动更加活跃。
2010年流入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的FDI出现了强劲反弹,首次超过全球FDI总流量的一半,达到53%,成为全球FDI恢复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主要归功于这些国家经济的强劲复苏以及南南投资快速增长。预计在2011年,经济高速增长、金融风险管制良好、投资回报率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继续成为吸引国际资金的主要目的地。
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健增长。2010年,在非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中国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增速明显高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位列世界第二,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国家提出了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的目标,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重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等。预计中国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稳健增长,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被各界普遍看好,不断扩张的国内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和容纳力将会越来越大。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外商投资提供新热点。进入“十二五”时期,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制造业的改造升级、服务业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等,都将为中国吸收外资提供新的增长点。当前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调整,中国在一些新兴产业的培育过程中,已经或正在形成参与世界竞争、参与更高层次国际分工的能力,而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综合成本依然较低、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在新兴的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蕴含着吸引海外投资者的良好机会。2010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将在2011年陆续出台。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政策导向上,将引导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这些都将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中国鼓励利用外资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积极影响将逐步显现。2010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落实《若干意见》的政策措施,对稳定和增强投资者信心起到积极作用。2011年,中国将继续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进一步优化外资结构,丰富外商投资方式,拓宽外资渠道,扩大开放领域,推动投资便利化,改善投资环境。随着《若干意见》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其积极影响还将逐步显现。
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中西部地区投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消费市场日益扩大,产业配套逐渐完善,产业聚集区加快发展;在东部地区要素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成本优势,同时,大量低端劳动力从东部向中西部回流,中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在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提升了中西部地区的要素禀赋,这些将有力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制造业产业转移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推动向西开放,落实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落实促进西藏、新疆跨越式发展的举措和各项区域发展规划。
直面引资新挑战
世界经济仍面临一些风险,跨国投资的全面复苏存在不确定性。2011年全球经济虽然处在金融危机后的复苏进程中,但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粮食、石油、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围绕汇率问题的国际博弈十分激烈,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各主要经济体的合作较金融危机期间有所弱化。西亚北非地区政局动荡。希腊等国主权债务问题拖累欧元区经济复苏。日本大地震及核辐射等后生灾害重创日本经济,导致全球供应链局部受损;庞大的灾后重建工程可能提高其主权债务风险,同时吸引日本海外资产回流,给全球资本流动带来一定变数。新兴经济体输入性通胀和资产泡沫压力较大,货币政策面临两难抉择。在以上一系列风险和问题影响下,世界经济的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这些问题将给新一轮国际投资高潮的出现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中国经济面临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转型叠加的各种挑战。随着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存在的经济风险对中国的影响将越来越大。2011年中国将继续面临贸易纷争不断、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输入性通胀和热钱流入等问题。从国内情况看,应对金融危机的大举投资效应逐渐消退,消费能力培育尚需时日,流动性风险不可小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待激活;同时,经济结构转型正在艰难进行,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问题叠加在一起,宏观调控难度加大,不可预期现象增多。中国国内经营成本上升。预计2011年中国国内成本小幅上涨的趋势不会改变。一是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为防止流动性过剩而采取的货币政策将提高资金成本。二是人民币将保持渐进升值趋势,带来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对出口导向型企业尤其是利润率较低的加工贸易企业影响较大。三是劳动力成本上升。2010年以来,很多省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一度出现了“加薪潮”,在外商投资企业较为集中的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将是长期趋势。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低附加值的外商投资企业,有可能到成本相对较低、享受区域性优惠政策的中西部地区投资,或者向具有成本优势和优惠政策的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转移。
中国面临的国际引资竞争可能加剧。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研究,国际投资政策的总体趋势是进一步走向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投资促进。根据其发布的最近两期《全球投资政策监测报告》,很多国家在投资便利化和投资促进方面采取了新的措施,包括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和提供某些行业性优惠政策。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过程中,各国有赖于吸引外资提振经济和解决就业。中国一方面仍是劳动要素密集的制造业大国,低附加值加工制造类行业在中短期内仍是外商投资的主要领域之一,而一些周边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与中国有着相似的要素禀赋和产业结构,在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领域成为中国引资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在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振兴制造业,大力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中国在这些高附加值的行业吸引外资也面临较为激烈的国际竞争。
2011年引资前景展望
综观上述机遇和挑战,尽管2011年国内外形势较为复杂,但世界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稳健增长是大势所趋,加之中国各级政府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地方政府和各类产业聚集区高度重视招商引资,中国吸收外资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健康发展,有可能呈现以下特点:
从总体上看,如果没有影响全球经济的突发性事件的冲击,世界经济维持复苏,2011年中国实际吸收外资金额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全年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增速甚至超过2010年的水平。
从投资来源地看,前十位外资来源地将基本保持稳定。香港、台湾省和新加坡凭借地缘和文化优势,对中国大陆的投资额会继续增长,其中,来自香港的投资占全部实际吸收外资金额的比重有可能进一步小幅提高。日本在经济低迷期遭遇大地震重创,加之灾后重建需要部分海外资金回流,因此日本对华投资可能受到较大影响。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好,其对华投资预计将继续保持增长。只要不陷入系统性的主权债务危机,欧盟对华投资将保持稳定增长。
从投资行业看,农、林、牧、渔业吸收外资的比重仍将很低,但会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制造业吸收外资的比重会进一步小幅下降;服务业吸收外资的比重会继续提高,有可能略微超过制造业所占比重。从具体行业来看,实际投资额增长较快、占比重较大的行业将包括: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商务服务业,分销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运输服务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吸收外资将进一步减少。由于房地产调控措施的作用逐渐显现,全年房地产业吸收外资大幅增长的势头会得到一定遏制。
从投资区域看,在保持东中西部吸收外资总体格局的基础上,东部地区所占比重可能继续小幅下降。西部地区受利于政策、环境的改善、劳动力成本等因素推动,吸收外资的增速可能最高。
从投资方式看,绿地投资仍将是主要方式,外资并购的比重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随着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分工的调整、全球跨国并购的复苏、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外资并购在中国稳步增长将会是长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