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一季度国际结算量继续“领跑”
2010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抓住我国外贸进出口快速恢复的市场机遇,充分发挥海外机构与境内机构内外联动的优势,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国际结算业务取得了新的突破。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十年,随着中国贸易大国地位的不断巩固、贸易强国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资银行的贸易金融服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本报讯
2010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抓住我国外贸进出口快速恢复的市场机遇,充分发挥海外机构与境内机构内外联动的优势,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创新产品,国际结算业务取得了新的突破。据统计,2010年工行办理的国际结算业务量首次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不仅继续处于国内同业前列,更跻身全球领先国际结算银行之列。今年一季度,工行的国际结算业务继续快速增长,结算量超过300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0%。
工行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行国际结算业务的优异表现首先归功于中国外贸的强劲增长,同时也与该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以新兴市场国家为重点推动国际化经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2010年我国外贸进出口的特点上看,新兴市场国家与我国的双边经贸合作发展明显快于发达国家,其中,东盟、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尤为迅猛。工行以新兴市场为重点的国际化战略布局,恰与这种外贸发展的格局相契合,为国际结算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服务基础。
以东盟为例,201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927.8亿美元,同比增长37.5%。而工行在占东盟十国GDP总量超过80%的五个国家设立或收购了机构,构建起在东盟地区的服务链。其中,工行新加坡分行2010年的国际结算量达723亿美元,比2009年翻了一番,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在俄罗斯、巴西、印度和南非,工行也都设立了营业机构或正在筹建机构,这使该行可以更好地为不同国别的企业开展贸易提供结算金融服务。目前,工行在境外2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营业机构203家,加上遍布全球的1470家境外代理行,工行已经具备了为客户提供全球国际结算服务的能力。
在将机构网络向与中国双边贸易活跃地区拓展的同时,工商银行还依托业内领先的信息技术实力,通过在境外推广FOVA业务系统,形成了全球统一的操作平台,可以实现境内外业务的集中统一处理,其本外币资金清算系统具有国际先进的直通率水平,清算速度在国内同业中最快。客户通过该行的实时清算系统以及本外币集中清算模式,在境内外工行账户之间可以实现资金实时划转。另一方面,为保证国际结算单证业务的集约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工行还将56家境内外机构的国际结算单证业务集中到专门的单证中心处理,集中度居国内同业首位。通过集中全行最专业的单证业务人员,可以实现统一审单标准和操作规范,在使客户得到统一高水准单证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目前,工行单证中心的单月集中业务处理笔数已超过1.5万笔。
在不断提升国际结算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的基础上,工行还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为外贸企业量身定做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解决方案,提供集结算、融资、理财、本外币业务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有效实现了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对汇率波动等风险的有效控制以及贸易金融服务的便利。与此同时,工行还研发推广了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等特色业务。2010年该行累计办理各类加工贸易保证金台账近1.2万笔,台账金额超过135亿美元。
随着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逐渐发展,工行作为人民币银行的重要性也在全球愈发明显。目前,工行已为境外机构及代理行开立人民币账户200多个,人民币清算网络覆盖了全球52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建成了全球的人民币同业清算网络。为抓住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战略性机遇,工行先后完成了全球首笔人民币远期信用证、首笔跨境人民币融资和首笔香港人民币发债资金回流境内、首笔人民币与卢布的境外外汇市场挂牌交易、承销首支台资企业人民币债券在港的发行等具有开创性的跨境人民币业务,在推动人民币走向世界的同时,也抢占了市场先机。从2009年7月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始试点到今年3月末的一年多里,工行的跨境人民币业务金额已经超过了2500亿元,其中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金额近2200亿元。今年3月11日,工行又在新加坡分行成立了首家海外人民币业务中心,开启了该行大规模开拓海外人民币业务市场的序幕。
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十年,随着中国贸易大国地位的不断巩固、贸易强国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资银行的贸易金融服务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工行将继续依托集团在产品、渠道、技术、品牌、人才等方面的整体优势,加大创新力度,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贸易金融服务银行,为外向型企业和国际化企业提供更为高效、优质的贸易金融服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