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价格需要回归
随着Fed(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二次“量化宽松”政策行将结束,中国货币政策也转向回归,硬资产价格明显扛不住了。受外部大宗商品及股市的大跌走势,中国金属及农产品价格全线回落。
随着Fed(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二次“量化宽松”政策行将结束,中国货币政策也转向回归,硬资产价格明显扛不住了。继银价深跌一周后,大宗商品价格普跌。似乎是银价逆转令市场怀疑大宗商品价格涨得太快,远远脱离了实际供需关系。
上周末,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领跌的油价创下两年多以来最大跌幅,并引发股市抛售。标准普尔500指数所有10大类股全线下跌,其中能源和材料类股领跌。亚洲股市跟跌:日经指数平均下跌1.7%,澳大利亚S&P/ASX 200指数跌0.3%,韩国综合指数跌1.3%,新西兰NZX-50指数跌0.1%。机构投资者都焦虑地审视资产负债表,希望逃过这一轮下跌风险。
受外部大宗商品及股市的大跌走势,中国金属及农产品价格全线回落。上海期交所交投最活跃的7月铜期货合约跌1.5%,至每吨人民币65500元,创5个月新低。锌价下跌1.9%,铅价跌3.5%。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投最活跃的1月大豆期货开盘跌1.1%,至每吨人民币4380元。郑州商品交易所基准九月糖期货合约跌1%,至每吨人民币6486元,而9月棉花期货开盘跌0.6%,至每吨人民币24765元。
金融危机之后遭受重创的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在2009年初进入了牛市。包括中国经济在内新兴市场领先复苏是一个主要因素。另一个主要因素是Fed的宽松货币政策。两次“量化宽松”令美元贬值,资金涌向了硬资产,推动价格飞涨。
这次大宗商品价格回归某种程度上是真实需求的反映。尽管上周美国宣布石油库存下降,但原油价格还是暴跌7.7%,市场显然是担心依然疲软的汽油需求。与此同时,自去年12月以来,铜价一直试图加速上涨。但北京房地产市场调控和针对通货膨胀的措施抑制了铜价的上涨冲动(中国的铜消费量占全球的39%)。
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宗商品的长期趋势会受到货币政策影响。自去年8月Fed暗示将开始实施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以来,投资者借入大量低息资金投入硬资产,大宗商品市场全线上扬。然而,货币政策始终是一个不确定因素。以美元为例。目前美元实际利率非常低,几乎到了利率曲线的末端,这令贵金属变得尤其有吸引力。但随着经济复苏,通货膨胀预期渐强,Fed和欧元区迟早会收紧政策,印度、巴西和中国等主要新兴市场的货币政策也开始紧缩,这几家都是大宗商品的重要买家。
现在来看,各大经济体货币政策回归已是主流。下个月,Fed二次“量化宽松”结束,未暗示可能推出三次“量化宽松”。尽管Fed不会在短期内缩减资产负债表的规模,但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有加剧通货膨胀的风险,进而影响经济复苏进程。另外,如果“量化宽松”再来一轮,大宗商品的重要买家——中国在人民币汇率受控的情况下会面临更汹涌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北京不得不进一步收紧政策,经济增长和原材料需求均可能受抑。
当然,大规模的获利了结不代表全球经济对自然资源的胃口从此不振。这几天有不少媒体讨论的重点在是不是逢低买进。我以为,以现在的价格水平,先得有回归,才谈得上抄底。此轮大宗商品牛市已历两年。即使在大跌之后,包括原油、铜、棉花和小麦等在内的大宗商品仍比一年前贵得多,未来价格走低的风险仍在加大。回归才刚刚开始。